收藏本站

开盘机音响技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加入
楼主: HAUWAI
收起左侧

試音、示範又好聽的 CD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1-4 16:56: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1-4 20:57 编辑 , h; w4 f6 T: j5 h) B: m
HAUWAI 发表于 2016-1-4 14:55
! W0 |: g$ w+ k5 i. MNino Tempo Tenor Saxophone 是我的試音、示範 CD,主要聽 The Masquerade 一曲。這是音色厚暖及薩克管 ...

1 w5 N' X' f! M( [# L6 J# Q0 U1 l6 }7 d3 h% p! j: O
Perlman 的卡門幻想曲,發燒友差不多人手一張, 二手店曾經常播此 CD 作示範。何解?因為它爆得,動態對比大,小提琴和樂團充滿陽剛氣。近咪的小提琴錄音,使到弦線聲、弓聲及琴腔聲細節與質感被放大,支琴大大件,樂團亦有近距離效果,爆起上來有埋身的廹力。
( |9 M4 S7 E. X: C爆棚刺激之餘,獨奏小提琴聲音仍然要舒服,若做不到,即音響系統或調校有問題,解決了,整個音響系統便更上一層樓。
7 l; n4 [  }1 P$ ?: [; w1 L同碟的 Paganini 第一小提琴協奏曲風格類似,又爆得,又小提琴質感強烈,演錄水平與卡門同級。當你套音響調校好,爆得之時,Perlman 支琴又不會拮耳,全碟由頭聽到尾,無冷場,音響音樂的真享受也!
- A6 ~& z# p2 v% x% R; T9 u1 X( ~我的 CD 是西德版。
IMAG7919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1-4 19:59: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6-1-4 16:56
# S) p' N) _% g) j; `Perlman 的卡門幻想曲,發燒友差多人手一張, 二手店曾經亦常播此 CD 作示範。何解?因為它爆得,動態對 ...

5 J/ U# t( m/ I- B* B二十世紀指揮大師之一 Leopold Stokowski,出生在英國, 指揮生涯接近七十年, 主要活躍於美國樂壇,特別是擔任費城樂團總監多年,95歲離世前數月,還進行錄音。他棄用指揮棒,又著重音響效果,每每因此小心地編排樂師的位置,並與錄音師研究怎樣把音響效果做好。$ w. W6 K. Y/ t
他的 RCA "狂想曲" 是我的示範 CD, 內容包括李斯特 及 Enesco 的狂想曲,和 Smetana 的我的祖國及被出賣的新娘序曲。該三位作曲家,雖是不同國家的人,但三位同是熱衷於作曲來表達自己國家民眾的喜與憂。
+ m5 z9 m: x. S- E' l) t下圖 CD 是 1993年美國頭版,還加進了華格納兩段樂曲,在 1960及61年由 Bob Simpson 錄音,即 Belafonte at Carnegie Hall 的同一錄音師。
7 X: G+ k( K5 J1 E4 r/ f該 CD 全碟的音效都不錯。Enesco 的羅馬尼亞狂想曲的空氣感多,樂器音色通透及平衡度好,音樂生猛又好聽。: t! K" p5 L3 Y$ }7 U8 _1 ~
Smetana 的被出賣的新娘序曲,音色厚暖,擦弦聲質感顯現,大提琴的定位效果突出。
: ^8 W" K2 c, Q  z  p8 r* K3 g不難想像,Bob Simpson 的錄音的空氣感和現場環境聲特別好,這也是 RCA Living Stereo 的特色之一,此外,還有立體的空間感。我則覺得 Living Stereo 的錄音相對地濛,比較上文的 EMI Perlman 卡門便看出分別。Living Stereo 亦沒有 DG 那麼醇厚與自然,又沒有 Decca 那般的龐大動態和音場空間。EMI 的質感和迫力,亦不是 Living Stereo 所及。
7 Q$ v: n% k; A. Q
IMAG7911_1.jpg
发表于 2016-1-5 00:3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1-5 17:18: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开车上网 发表于 2016-1-5 00:39
) ]% k( D/ B/ M' `. g  |9 G$ b学习了
. N5 n- V9 N" [( S) E7 p
當鋪爵士是發燒友必有的 CD, 我以它做試音碟,主要聽 High Life。要聽到有現場氣氛,節奏生猛,有躍動感,令人搖動著腳跟隨打拍子。該曲有手搖鼓、薩克管、低音大提琴、套鼓、鋼琴、木琴,還有酒吧現場的碰杯聲、談話聲、拍掌聲。全聽得到嗎?, j  f+ G( ^9 e1 f: g+ d6 `) T; a
在 1990年,曾帶著這張 CD 到瑞典斯德歌爾摩,訪尋錄音場地 Stampen Jazz Club, 親身體驗一下,可惜遍尋不獲,當年又沒有互聯網協助,誤以為該酒吧已結業,失望而回。
IMAG7921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1-5 17:27: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1-5 17:46 编辑 " Z/ d$ a/ p8 Y( h' U
HAUWAI 发表于 2016-1-5 17:187 L8 d& M6 W' u7 T2 x
當鋪爵士是發燒友必有的 CD, 我以它做試音碟,主要聽 High Life。要聽到有現場氣氛,節奏生猛,有躍動感 ...

1 W; W8 Q# G: [  B2 ^
0 Z( c; E1 f$ P: _分享一張 EMI 的示範級 CD,英國作曲家 Vaughan Williams 的 Sancta Civitas (聖城),內容是宗教音樂加男聲及合唱,由 David Willcocks 指揮倫敦交響樂團,一男高音、一男中音加巴赫合唱團及一兒童合唱團,在 1968年於倫敦 Kingsway Hall 由雙 Christopher 監製及錄音。此曲在 1926年倫敦首演,演出亦是倫敦交響樂團與巴赫合唱團,由作曲家指揮。0 N9 T/ u' u; ?+ J# f7 ]
該曲的音樂柔和悅耳,使人感覺到溫暖與慈愛。CD 的音效,無論是人聲獨唱、合唱,弦樂、銅管樂、木管、定音鼓的音色都是厚暖舒服的,細節不會濛,泛音豐富,低音出得分量足兼音色厚暖,合唱的人聲定位可以數人頭,有一段低音鼓輕聲而頻率密的效果很好。CD 的音效動態龐大,力感 也足。它的人聲及樂器聲幼細,不像上文同是 EMI 的 Perlman 卡門或 Previn Carmina Burana 那般粗粿粒。此 CD 的人聲和樂器有肉和有實體感,相對來說,RCA Living Stereo 的比較虛一點。
4 n( Z: }( }  ASancta Civitas 的演錄均臻天碟級,我的碟是 1989年英國 Swindon 版。
IMAG7920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1-7 15:14: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1-7 20:06 编辑 # T. \; ^9 d' l1 d1 c" G5 f
HAUWAI 发表于 2016-1-5 17:27
/ ]% O1 n7 o5 |$ D+ U分享一張 EMI 的示範級 CD,英國作曲家 Vaughan Williams 的 Sancta Civitas (聖城),內容是宗教音樂加男 ...

. [7 R+ n! s# @4 y1 v8 M; A8 s9 t
* F; Y' @' r% M, s/ vCarol Kidd "All My Tommorrow" CD, 俗稱“藍 Kidd”, 編號 AKCD 005, 是蘇格蘭 Linn 公司製作的錄音。大家知道,Linn 以生產 LP12 黑膠唱盤聞名於世,在八十年代,Linn 還堅持以黑膠音源為主,此錄音在1985年完成後,頭幾年只出版黑膠唱片,遲至九十年代初才出版 CD, 我立即第一時間購入頭版,自此“藍 Kidd ”成為我的試音、示範 CD。
- Y' H5 F. ?* L0 m1 C( g主要聽 “My funny valentine” 與 “When I dream”,該兩首歌都是一件結他伴奏,琴腔共震聲多而豐滿,人聲亦厚暖豐滿,味道濃郁,當 Kidd 延長聲尾和顫音之時,那種強烈的感染力,冰山也被溶化。9 L7 M/ k* g% m- _
My funny valentine 的歌聲如泣如訴,我用它來調校人聲結像與其左右泛音的平衡,及咀形大小。7 J% m! O3 V; {# A4 T
When I dream 是人間絕唱,Kidd 的感情豐富,結他的泛音多到滿室泛濫。
" J# U2 ~3 K- j% k曾用神木墊 CD 機或前置放大器,Kidd 的歌聲變成過份濃郁,黏作一團化不開。又遇上膽老化,Kidd 的人聲變惡;若音響的配搭或調校不當,人聲音色可變至厚暖不足。
IMAG7928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1-10 10:44: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1-10 13:26 编辑 , b9 d2 G0 {$ H
HAUWAI 发表于 2016-1-7 15:14
1 Z, I" I. c" V8 f4 `$ OCarol Kidd "All My Tommorrow" CD, 俗稱“藍 Kidd”, 編號 AKCD 005, 是蘇格蘭 Linn 公司製作的錄音。 ...

  M/ D/ P8 q6 j+ m, Q( G! O, x6 m+ ]; z
有異於 DG Gilels, Philips Arrau 的鋼琴錄音比較柔和,而音色厚暖豐滿,高頻則稍為少一點,超低頻同樣下潛得盡,而且傍著的泛音豐富。
& ]8 M  R% T0 n) Z下圖的貝多芬第十三、二十三及二十六鋼琴奏鳴曲是我的示範 CD, 西德頭版,超低音及其散發開的泛音非常豐富,經典之示範 CD。
IMAG7930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1-10 16:09: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1-11 20:07 编辑 # K1 S% U$ F% n/ W& g* e4 Y" Q: @
HAUWAI 发表于 2016-1-10 10:440 U0 t' ]1 c0 p8 u) S) t. z
有異於 DG Gilels, Philips Arrau 的鋼琴錄音比較柔和,而音色厚暖豐滿,高頻則稍為少一點,超低頻同樣 ...
: z8 ^/ o( o$ {" I; K* n, L7 i! m8 n

5 U3 q+ }3 }; B. I第一次聽下圖的 CD 是在何前輩家,當時他使用 JBL Olympian 揚聲器,號角單元的薩克管聲音與 15吋紙盆單元的低音大提琴低音使我難忘。翌日,第一時間往唱片店購入,買到的是有 IFPI 的美國版。
, v1 T  H- ?- F' ~9 t自此,該 CD 的 “Danny Boy" 成為了我的試音曲。該曲是單聲道,可以用它來測試左右聲道的平衡。爵士大師們 Ben Webster 主奏薩克管, Ray Brown 彈低音大提琴及 Oscar Peterson 彈鋼琴伴奏。
4 F* q$ ^+ K! kWebster 吹的薩克管很有味道,奏出的 Danny Boy 有濃烈的感人魁力,薩克管的簧片聲、管內空氣震動聲、和口水聲的細節很多,聲尾的迴盪更倍加感染力。低音大提琴的低音有重量感,背後還有輕聲的鋼琴、結他、套鼓輕聲伴奏,你全聽得到嗎?此曲音色厚暖豐滿而有清楚繁多的細節和厚重的低音,很容易便播得到的,若不,要檢查音響系統那里出了問題。
IMAG7931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 11:25: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1-11 17:57 编辑
) b& O0 P8 R' o, ]! {8 z
HAUWAI 发表于 2016-1-10 16:090 `0 t! {" d, ]; M
第一次聽下圖的 CD 是在何前輩家,當時他使用 JBL Olympian 揚聲器,號角單元的薩克管聲音與 15吋紙 ...

$ s3 s2 p4 W: g% q# D# B. Q: E5 K. n1 Q7 ]  y
Celibidache (車氏) 的貝多芬第四及第五交響曲是我的示範 CD。車氏指的貝多芬的音樂感特別好,有歌唱性,鮮明的動感又加進了生命力。爆棚的時候不慍不火,不散不亂,加上錄音及製碟的音效,即使扭很大音量,聲音仍然舒服,氣勢龐大和有懾人力量。它的低頻是肥一點,濛一點,力量也差些小,只是小小瑕疵,不影響聽者欣賞它的音樂和音效。整體上,在現場錄音來說,是難能可貴的好錄音。
0 k) O, y5 V2 h/ f2 ~. }第四交響曲第一樂章,讓你欣賞到音樂中的微妙變化,現場的氣氛和堂音音效。
8 l/ N. d5 E, T- `2 ~第五交響曲,第二樂章的弦樂非常之優美,木管樂的介入,更相得益彰。第四樂章的氣勢宏大,表現出生猛的動力。
2 d% M6 ?7 M* }; @7 |5 S下圖是 1997年荷蘭版,後期版不保証有那般音效的。5 H) v$ q) U  |6 P. T, [! M) ]
IMAG7932_1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 17:52: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1-11 17:54 编辑 $ e; S- r# s3 m1 A6 q
HAUWAI 发表于 2016-1-11 11:256 Y. c" i, u$ g9 j) j
Celibidache (車氏) 的貝多芬第四及第五交響曲是我的示範 CD。車氏指的貝多芬的音樂感特別好,有歌唱性 ...
# D8 Y8 h; q  P9 D9 \

3 X/ R8 G# Y4 h7 s0 S) f0 k另一張我的 Philips Arrau 鋼琴示範 CD, 貝多芬第四鋼琴協奏曲及 32段變奏曲,下圖是西德頭版。
' k, v. K& ^/ l' y8 x在 1984 年,Arrau 與英國指揮 Colin Davis 偕同 Philips 錄音隊伍到東德德累斯頓 (Dresden) 與當地管弦樂團聯合灌錄貝多芬第四鋼琴協奏曲,可想而知困難重重,可幸得到的效果理想,成就了演錄俱佳的錄音。CD 的該曲音色厚暖豐滿,柔和悅耳,音樂的吸引力,令人一聽便停不得。第一樂章末段的低提大提琴撥弦的超低頻有異常的震撼感覺。
- C0 h" S6 q/ V5 c  T' d" f天外有天,同碟的 32 變奏曲的音效更好,特別是鋼琴的超低頻有重量兼實體感,還有濃郁的木味。
IMAG7933_1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6:57: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6-1-11 17:52) L& y  U% N2 `) K4 w1 W6 d3 j
另一張我的 Philips Arrau 鋼琴示範 CD, 貝多芬第四鋼琴協奏曲及 32段變奏曲,下圖是西德頭版。
. z* o0 f" U" A8 {在  ...

3 p& Q. j# s8 x0 ?6 D前後用了三年多時間,在 2013 年收集齊了全套Karajan 指揮柏林管弦樂團演奏的 Anton Bruckner 第一至第九交響曲 CD,全是西德版,大部份是沒有 made in W. Germany 碟底印記的最早版。八盒 CD 封套印刷均是鳥翼,與早年 LP 封套一樣,十分易認,也有一脈相承風格的玩味。Karajan 從 1975 年開始灌錄,至 1982 年才完成全套九首交響曲的錄音。全部都是在柏林管弦樂團的大本營 Berlin Philharmonie,由他的御用錄音師 Gunter Hermans 操刀。Karajan 也有與維也納管弦樂團灌錄部份 Bruckner 交響曲,封套印刷沒有鳥翼,演奏及錄音則有所不及。
) R* |- L& s8 [& x+ ?- cKarajan 一生的交響曲錄音精華,除了 1963 年出版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之外,便是這套鳥翼 Bruckner 交響曲。馬勒與 Bruckner 交響曲是音樂/音響發燒友所最趨之若鶩的,皆因此兩者不但音樂內容豐富、有內涵,配器繁多,場面龎大,其中有很多弦樂群奏、銅管樂群奏、拼命擂鼓和爆棚大動態,是高級音響可以表現身價的”义燒”,也為發燒友帶來聽後覺得物有所值的滿足感。
$ i9 V5 p0 f9 x/ O播放 Bruckner 交響曲,音響系統愈是大型便愈好聽,樂隊編制動輒過百人。弦樂群奏要求好的木聲音色,銅管樂群奏又要求好的金屬聲音色,音響能做到兩者兼得,殊不容易,即使著名如 B&W 800 或 Altec A5 揚聲器亦不易過關。群鼓擂鳴的時候,音響有幾大力水,亦會扯乾你。在墟撼爆棚樂段,那怕是聲嘶力竭,每件樂器仍然各就各位,毫不散亂地發聲﹔那麽你套音響便初步過關。為甚麽這樣說呢?因為 Bruckner 交響曲還有很多獨奏或小組奏樂段,這時便考你套音響是否顧得到頭時顧不到脚,有沒有粗聲,出唔出到單件樂器獨奏的韻味? 9 k. V% q3 `1 y0 J
Bruckner 寫曲有意識地遵循先輩的樂曲鋪排; 它的旋律與和弦有很多 Schubert 的風格,當然,Wagner 的也不少。樂曲的主題發展學自貝多芬、Liszt 及 Wagner。他在旋律變奏方面的造詣又不下於 Brahms; 在動態、張弛方面,反而極力避開貝多芬和 Wagner 的影響。 & r* b  _" M' {6 L7 K
Bruckner 交響曲其實不只九首,還有第 00 交響曲,是 Bruckner 學生時代的習作,他本人後來也廢棄了該首樂曲,可是他成名後,依然有人檢拾出來演奏。他的九首交響曲,全是四個樂章,惟他寫”第九”於晚年,因為身體健康欠佳,拖延了七年,才完成前三個樂章,直至去世,最末的樂章仍然懸空。
; b  {! s, v( r6 q1 I7 B. [常聽到偉大的古典作曲家有所謂三 B,即 Bach、Beethoven 及 Brahms,如果有四 B 的話,第四位則非 Bruckner 莫屬。Anton Bruckner 是德奥浪漫主義晚期的標誌,奧地利人,生於 1824 年,比同世代的德國樂劇大師 Richard Wagner 年輕十一歲。Bruckner 年輕時子承父業地去教書,並兼任管風琴師,後來專注進修音樂樂理,持續學習至四十歲,他在六十歲後才成名,所作的樂曲才被廣泛接受。在三十七歲那一年,經老師介紹,接觸到 Wagner 的音樂。
2 V7 O* G  H5 XWagner 為他的大型樂劇”指環”,創製了 Wagner Tuba,是一件介於圓號與大號之間的創新銅管樂器。Bruckner 在他的第七、八、九交響曲採用了這種冷門樂器。
1 \1 ?- G2 G, v) ]Bruckner 曾在維也納音樂學院及大學教授樂理,並教授管風琴,也是出名的管風琴師,可是一生中沒有重要的管風琴樂曲作品。後世有音樂學者認為他的管弦樂是從模擬管風琴聲音而衍生的。馬勒曾在他的音樂學院上課,所以亦尊稱他前輩。
  h+ N0 W$ T* A# K5 F
P1020929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7:41: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6-1-12 16:57
# e: T5 |4 W# [前後用了三年多時間,在 2013 年收集齊了全套Karajan 指揮柏林管弦樂團演奏的 Anton Bruckner 第一至 ...

# q. ?% `6 i' q, ?Karajan 鳥翼版本的 Bruckner 第三交響曲是我的示範 CD, 西德頭版。錄音是發燒級,第一樂章的音樂好聽,有氣勢又有幼細。爆棚場面的音效好爆得,銅管音量大到聲嘶力歇時,仍不散不亂。音量扭到很大聲,仍然舒服。小品樂段幼細兼而韻味盎然。
IMAG7936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7:54: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6-1-12 17:41) T; ~. |6 l- F" n" R; r3 F
Karajan 鳥翼版本的 Bruckner 第三交響曲是我的示範 CD, 西德頭版。錄音是發燒級,第一樂章的音樂好聽, ...

# M) T) Q7 Z- x9 R1 ^: E, M* W8 w/ yKarajan 的 Bruckner 第九交響曲鳥翼版本,在1975 年錄音,音效靚到足以用來示範音響,上面所講到,考你套音響的環節,它瓣瓣都有,而且表現出色。Karajan 追求完美,目標要做到全無暇疵,他把聲音撚到圓順無縫。另一大師 Celibidache 出於自己的信念,生前拒絕灌錄唱片,過身後,他的兒子才把父親的音樂會錄音讓 EMI 出版 CD。聽他在 1995 年指揮慕尼黑管弦樂團的錄音,感覺到他的音樂坦蕩蕩,直腸直肚地奏出,沒有絲毫造作。另外,Giulini 指揮維也納管弦樂團的 DG 版,是音響發燒盤,他的演出與 Karajan的相若,但是比較冷靜和沉着。
P1020929_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8:00: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6-1-12 17:54" H. r+ Z& h# N- }
Karajan 的 Bruckner 第九交響曲鳥翼版本,在1975 年錄音,音效靚到足以用來示範音響,上面所講到,考你 ...

) ^. Z, g; q3 b5 f- nBruckner 第四交響曲標題”浪漫”,除了此曲,Bruckner 沒有為其他的交響曲加標題,他在 1874 年完成首稿,之後,多次修改,甚至在四年後把第三和第四樂章重新再寫,接着三年之後又再重新寫過第四樂章,即使在 1881 年首演後,還不斷作出修改,可見 Bruckner 對自己要求的嚴謹。
! h; p& O  b+ W7 Y4 GKarajan 在 1975 年灌錄第四交響曲鳥翼版本,從錄音聽得到,他小心地經營,努力去做到天衣無縫,效果是很圓順,但是放不開,難帶出神來之筆的驚喜,少了一份隨機性。Karl Bohm 則不同,他在 1973 年帶領維也納管弦樂團,演出音樂飄逸,奏來瀟灑,而且 Decca 的錄音也勝過 DG。 Eugen Jochum 是另一位多次灌錄 Bruckner 交響曲的指揮,成績備受讚譽,他與柏林管弦樂團在 1965 年灌錄第四交響曲的 DG 版本,沒有上述兩位那麽清脆玲瓏,然而音樂感還是很好的。Riccardo Chailly 與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的 Decca 版,是較後期在 1988 年錄音,演錄均比 Karajan 為佳,演出夠放,亦控制得宜,很有震撼力。
- h% j$ a; Y0 `- k
P1020929_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8:06: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6-1-12 18:00
1 |+ B; g# K3 J" z& f% wBruckner 第四交響曲標題”浪漫”,除了此曲,Bruckner 沒有為其他的交響曲加標題,他在 1874 年完成首稿 ...
" ?" J% a  l! u# V) S
聽過 Bruckner 交響曲之後,會明白發燒友為何努力不懈追求音響音效!亦會明白發燒友為何已擁有音色甜美的 LS 3/5A 揚聲器,還要換大喇叭; 自己套音響還欠些甚麼? 總而言之,精彩不絕,又嘆世界又劇毒!好自為之!
 楼主| 发表于 2016-1-14 22:25: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1-15 07:37 编辑
7 q5 x3 g+ V( L$ T) X  B/ ]2 n$ F
HAUWAI 发表于 2016-1-12 18:06# z3 K4 a) k! f7 Y2 A* V' c
聽過 Bruckner 交響曲之後,會明白發燒友為何努力不懈追求音響音效!亦會明白發燒友為何已擁有音色甜美的 ...
+ o# P; ?7 j9 o/ E0 j  C8 ^6 D* c
/ r( m+ d7 }* c5 t
蔡琴金片子壹是我的試音、示範 CD。 伴奏是簡單幾件樂器,蔡琴的歌聲及每一件樂器的位置清晰及分隔得清楚,結像自然而鬆化立體,演唱演奏者如在目前。音色厚暖豐滿,動態從容,低音分量足。人聲及不同樂器的音質像真,其細節、質感、泛音、空氣感豐富。播出來有現場氣氛及有濃郁味道。
, u4 j/ d2 }* \' U+ L以上的特色,正正是外國人認為香港發燒友喜愛的音效。豈只如此,我認為此 CD 音效是國際一級的。在蔡琴 CD 之中,我認為它的音效是最好的。反觀,蔡琴民歌及早期瑞成出品的比較硬聲。當你放一張蔡琴老歌三洋版 CD 入 CD 機,若該機有測錯設備,會立即亮燈顯示該 CD 屬變質,要開動改錯系統,可見蔡琴老歌的失真情況已超標。
( g6 J0 q) _, {( f& A. o1 u( Q, s% l話說回來,老歌的蔡琴歌聲比金片子壹的甜美,唱上高音高一些,中氣亦是後期所不及的。蔡琴在金片子壹以爵士風格歌唱,巧妙地避開年長後聲音的生理弱點,然而她又成功地創出另一番新境界。% t* g+ W, x" X5 C  A2 ^6 C
此碟大部分歌都好聽,我最常聽“三年”,蔡琴唱得非常有味道,很容易便聽到忘我地投入。如果音響的膽老化,蔡琴會變惡聲;如果音色厚暖及味道不足,要下功夫校聲或考慮器材配搭適當否。
2 p7 k8 t! R; f- W此 CD 在2001年香港錄音,錄音師及樂師均是當地人,造出如斯高水平作品,與有榮焉。$ ~3 o6 H6 l9 k. v* T4 k9 O
我聽的是 2001年頭版 HDCD 金碟。若你的 CD 機有 HDCD 解碼,會更好聲。六年前,在二手店見此 CD 售六十港元,心想如此好聲 CD, 真超值,早晚會被炒起。近日所見,炒價已近千港元。+ g" N  M$ s1 h: K0 v& M$ F
IMAG7935_1_1.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开盘机音响技术网 ( 桂ICP备20003207号-1  公安部备 45010302002201 客服:18077773618

GMT+8, 2025-5-10 13:44 , Processed in 0.09639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