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开盘机音响技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加入
楼主: HAUWAI
收起左侧

試音、示範又好聽的 CD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4 11:04: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5-11-24 17:50 编辑 ( ]/ i: v% f; \) N) e& j7 m% ^
HAUWAI 发表于 2015-11-23 21:06
4 f9 Q* O4 J$ {: M, LDmitri Shostakovich (蕭氏) 是二十世紀蘇聯的作曲大師,他承襲後浪漫時期風格例如馬勒,又延伸新古典 ...

, i1 y& e: }; f+ U- \# y7 `: n$ f
Shostakovich (蕭氏) 第十二交響曲是標題“1917年”,並且每一樂章均有標題,如下:4 z8 ]5 A7 d5 G( N2 |' v
一 革命的彼得格勒- p( P+ h: c! q+ A. T
二 Razliv (彼得格勒郊區,風景美麗,列寧曾匿居於此地一農民家,指揮革命)
' q( S7 \: i% f# W; f# q三 'Aurora' (當年在十月革命,發出第一炮的巡洋艦名稱)
' N* A: X" L. s; P  |! @# r四 人性的再現
# U1 l. w9 I$ p9 Y- p0 A* J* R蕭氏說:"除非作家、藝術家、作曲家緊貼人民的生活,否則創作是沒有成果的。”,可見他標題樂曲的原因。蕭氏在十歲那年, 1917年4月,目睹列寧在芬蘭火車站抵達彼得格勒,因此他對列寧特別有印象。
4 r% q" ^0 l. g6 f9 w6 V下圖是 Haitink 指揮荷蘭音樂廳樂團的 1983年錄音,CD 是銀圈德版。第一樂章爆到七彩,革命的熱血表露無遺。聆聽該錄音的樂趣及不上聽前文的第十五,音效方面亦是第十五的較優。
IMAG7765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4 17:35: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5-11-24 17:39 编辑
/ j" e8 R. S8 ^3 l
HAUWAI 发表于 2015-11-24 11:04
  R) D4 z9 s" A5 JShostakovich (蕭氏) 第十二交響曲是標題“1917年”,每一樂章均有標題,如下:
: T8 t( T: [6 D" c5 p! R# l5 ^/ T一 革命的彼得格勒& c- E# X$ {- s$ T8 N& e$ ]% t3 ?% R
...

" f( _& _5 G; j; f, V* h* A4 G3 P- h  R' x0 Q8 w
與蕭氏第十二交響曲同碟的蕭氏第七交響曲的音效則較好,在倫敦 Kingsway Hall 錄音是其中的因素吧!第一樂章真有槍林彈雨的感覺,第二、三樂章描繪列寧格勒被德軍圍城一年多,死亡數十萬,無助、困倦中抱著永不被打敗的毅力和對未來的希望。在二戰期間,第七交響曲在英美各地音樂會紛紛奏出,團結反納粹的力量。蘇聯蕭氐亦隨之名揚海外。
发表于 2015-11-25 11:02:35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5-11-23 21:06
! E6 t1 _) Y, @- p) R9 o6 q7 TDmitri Shostakovich (蕭氏) 是二十世紀蘇聯的作曲大師,他承襲後浪漫時期風格例如馬勒,又延伸新古典 ...
- o( C! _  g9 o/ C- N
Dmitri Shostakovich (蕭氏)/Bernard Haitink/ London Phiharmonic or Concertgebouw/Decca, 录音,演译一流。我在 ebay 买齐。非常享受。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11:45: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5-11-26 17:53 编辑
- G6 Y+ ?  P2 |
sunkee 发表于 2015-11-25 11:02
5 U& v6 x2 Y; tDmitri Shostakovich (蕭氏)/Bernard Haitink/ London Phiharmonic or Concertgebouw/Decca, 录音,演译 ...

) w; [( g5 g8 `% D% T5 b! _2 b* j
% _& A( t. |* B" T. q, g+ ]8 N1 S8 V
“Now the green blade riseth” CD, 綽號“麥田之歌”,發燒友無人不識的天碟。內容是歌詠團唱聖詩,有男聲、女聲及童聲各部,樂器伴奏是簡單的,錄音主要在 1981年瑞典斯德歌爾摩一所教堂內進行,CD 在1993年出版。+ I; p2 j# V2 B) C- w; j& p3 y$ Q0 W7 C
我經常以第三首 There is a road to heaven 試音,開頭在左方的長笛要有充分質感和空氣感,長笛的位置會隨著揚聲器或 CD 機墊物的位置調校而移動;接著,右前方的低音大提琴撥弦要有超低頻的琴腔共鳴聲及泛音;合唱團有男聲及女聲,即使做不到數人頭的效果,也要一排一排和左右男女聲分得清清楚楚。若音響系統高頻不足,合唱的聲尾、齒音、泛音、空氣感便會不足,也沒有通透感和飄逸感。若低頻不足,合唱者的胸腔聲及環境反射共鳴聲亦不足,出不到厚暖的音色。9 H7 a* ^4 ~. K1 X
也常聽此 CD 的第一、二首,是享受音樂和音響的良伴。
5 W8 {- z/ G& Y4 C! P4 v) d- z我的 CD 碟是1993年瑞典製造。
IMAG7773_1.jpg
发表于 2015-11-26 12: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5-11-17 13:25- Z" P: g% p& M( V2 O/ `
蕭邦夜曲是作曲家在世時,他的最受歡迎的鋼琴樂曲,夜曲總共二十一首,最後三首是在他去世後才出版的。顧 ...
& c  x2 Y# @! P) F
蕭邦夜曲,版本如云。个人偏爱女士,Brigitte Engerer ( Harmonia Mundi ) 之 生命演译,是我 No.1 choice。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15:50: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5-11-26 11:450 `4 L: I6 N/ c" N! e, d4 \/ K
“Now the green blade riseth” CD, 綽號“麥田之歌”,發燒友無人不識的天碟。內容是歌詠團唱聖詩, ...
1 m5 I+ t: W2 o7 u+ k, P% r5 f( V
Esther CD, 俗稱大眼妹,發燒友差不多人手一張的發燒碟。錄音在 1972年西德慕尼黑製作,CD 在 1989年出版,下圖是西德頭版 CD,我買過聽過後期版的,質素相差頗大。. W8 ?  c% C& Y) _8 W9 _
Esther 現年七十四歲了,錄音的時候才三十一歲。
; ^. {& V/ l5 o) J/ HEsther 歌聲的音色厚暖、感情豐富之餘,又清脆嘹亮,唱的歌曲又好聽,節奏感特別強。伴奏的結他、鼓、木管樂、弦樂同樣是音色厚暖和清脆,躍動感強。這張是嘆世界的 CD,發燒友怎會放過呢!
IMAG7775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7 11:46: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5-11-26 15:50
8 Q) u6 r2 C. ~6 g+ IEsther CD, 俗稱大眼妹,發燒友差不多人手一張的發燒碟。錄音在 1972年西德慕尼黑製作,CD 在 198 ...
9 j3 y: u' I/ h; b! `- w. m
以聽小提琴錄音來說,我覺得最靚的琴聲是 Henryk Szeryng 的一把琴,他常用的琴是 Guarneri “Le Duc”,亦是我們在錄音聽到的。他還有一把 Stradivarius 琴,後來送了給以色列,及另一把 Guarneri 琴,送了給墨西哥,以供該兩國的年青小提琴家借用。
& {! X1 B3 u5 m2 `/ ^/ s4 |* c下圖是 Szeryng 拉奏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的西德版 CD,可能是小提琴最靚聲的錄音。Philips 的小提琴錄音比其他唱片公司的好聽,Szeryng 有給 DG 和 Mercury 錄音,但是沒有下圖 CD 的那麼靚聲。David Oistrakh 給 Philips  錄音的也很好聽,例如貝多芬奏鳴曲,他的琴音甜潤,有味道,有煙靭感,感情特別濃郁,他是用 Stradivarius 琴的。可是 Oistrakh 的琴音就是沒有 Szeryng 的那一種光澤和騷入骨裏的冶艷。
( {. [8 ]% j! ^2 _9 j4 R! ?說到這里,我又要重聽一遍 Szeryng 的貝協第二樂章!) ~% }& M. z, V8 a  k

) Z4 C# C1 o( O) O
IMAG7777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7 15:31: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5-11-27 11:46% j& T! ~! Q+ t
以聽小提琴錄音來說,我覺得最靚的琴聲是 Henryk Szeryng 的一把琴,他常用的琴是 Guarneri “Le Duc”, ...
4 b2 \0 u; y3 y- H4 F6 V- D$ J
與 Szeryng 同年代同樣給 Philips 錄音的小提琴家有比利時人 Arthur Grumiaux。後者亦擁有 Guarneri 及 Stradivarius 名琴各一把,Grumiaux 的琴藝比 Szeryng 稍高一些, Grumiaux 給 Philips 錄音的貝多芬奏鳴曲全集 (Haskil 彈鋼琴,單聲道錄音)及巴赫無伴奏 sonatas & patitas 全集均被很多樂評家譽為最佳版本。7 ?: j9 Q. k! f2 |6 `* Y$ U+ ^
發燒友多注重靚琴聲,看重演奏藝術的較少一些,要享受音響加音樂,我還是喜歡聽 Szeryng 多一點。' H6 a# {1 a& d: P6 Y) I3 P
下圖是 Grumiaux 拉奏協奏曲的示範級 CD, 1995年出版的 Philips 24bit ,日本 Mercury 製碟。! R& t; o1 X  o* ]/ j
在聖桑的 Introduction et Rondo Capriccioso, Grumiaux 的琴音嬌美、通透,伴奏樂團的音效很 hi fi。他奏的 Lalo 西班牙交響曲氣氛浪漫,琴音則沉一些,伴奏樂團的音場又深又闊。! g6 z3 W  i+ i& }2 |  D
下圖 CD 曲目的組合在西德版是分開兩張不同 CD,均是高價炒品。
, \! ^  |6 G) x
IMAG7778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3:39: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5-12-3 12:14 编辑 / M5 }  ]( a) S" \; I
sunkee 发表于 2015-11-25 11:02. v  {* [) K- f* ]8 G
Dmitri Shostakovich (蕭氏)/Bernard Haitink/ London Phiharmonic or Concertgebouw/Decca, 录音,演译 ...
# V. V  t3 _: l/ c& G
/ e; \: N4 f; }$ N9 F
蕭氏 (Shostakovich) 寫第二及第三交響曲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蘇聯,十月革命之後成立的蘇聯,它的政治文化以音樂作為宣傳媒體,而不是傳統的藝術家以之表達個人感受。當時在二十世紀初出現的新音樂,例如 Bartok, Hindemith, Berg, Stravinsky, Prokofiev 等人的作品,在俄羅斯音樂界受到歡迎和讚賞。在蕭氏的第二交響曲亦體會到該類音樂過渡的表現,例如該曲開首似是雜亂無章輕聲的弦樂。9 {) K5 R+ s- M% G" G
蕭氏在第二、三交響曲貫徹了該時代的文化,曲中合唱的內容講述人民苦難,又歌頌革命和革命英雄。蕭氏作品的豐富音樂感,繼承了浪漫時期的傳統,不像別國同類音樂那般硬繃繃的。5 S9 m+ g- H! e5 ^
第三交響曲的第三樂章爆棚燦爛,從五分鐘開始,在密集的軍鼓如弦樂伴奏下,猛力地捶打低音鼓,非常過癮,是考機的樂段,接著大號 tuba, 銅鑼 tam tam,圓號 horn,長號 trombone 。該錄音表現到樂器的質感、金屬味,雄渾而又鬆化的音效,絕佳享受。4 S% h4 o& f& Q) L7 A
下圖是 Haitink 指揮 LPO, 在 Kingsway Hall 由 Colin Moorfoot 錄音的 CD, 我的碟是德國銀圈版。
IMAG7783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9:15: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5-12-4 07:17 编辑 3 G* t2 P% M) D1 p- Q  w2 c1 ?
HAUWAI 发表于 2015-12-1 13:39+ d' I" T6 b- y  O% h5 |
蕭氏 (Shostakovich) 寫第二及第三交響曲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蘇聯,十月革命之後成立的蘇聯,它的政治 ...

- i% n7 q+ w) g# y: D9 e
+ t( }! q9 |; ^7 X蕭氏在 1969年寫第十四交響曲,不同於第十一、第十二或早期作品,他這回寫人性化的題材了。第十四是以不語言的詩環繞死亡為主題而組成的,由女高高和男中音唱出,伴奏以弦樂和敲擊樂,全曲分十一個樂章。4 q1 g  H7 T. ^1 I6 @
女高音及男中音的音色厚潤,嘹亮有力,是人聲演錄佳品。最能讓發燒友過音響癮是第五樂章,以敲擊木琴作引子,接著鼓與女高音互相穿插其中,再伴以弦樂、敲擊樂。動感生猛、樂音清脆,可惜不足三分鐘,還未滿足之際,已完了!$ h4 Q: h6 q0 d' b# K$ P
下圖是 Haitink 指揮荷蘭音樂廳管弦樂團由 Colin Moorfoot 加 James Lock 錄音,西德版 CD。
IMAG7784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07:50: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5-12-4 21:31 编辑 ! Z( s! O2 u# Y7 g0 _4 Z' r
HAUWAI 发表于 2015-12-1 19:15
0 L) i7 a" i0 b# D% q+ T! y" a! U蕭氏在 1969年寫第十四交響曲,不同於第十一、第十二或早期作品,他這回寫人性化的題材了。第十四 ...

5 T; ~3 ^( N6 C& W" o6 Z" Y$ [/ f$ ~- X. s( \$ V. m* f
"Sounds!" 唱片是權威資深唱片收藏家司徒織的常用試音碟,他用來試音的當然是黑膠唱片。他用的揚聲器不是甚麼名牌或經典,然而低音部分用上 15吋單元,可見他對鑑聽唱片的低音要求。他的音響系統特別的地方是用很多譚大夫的神木校聲,又擺放很多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木管樂器、鋼琴、木頭、銅器等來調聲。
/ }  E9 y! C& A我聽的 “Sounds!" 是 CD 版本。該錄音只有兩個樂手,Jack Marshall 彈木結他,Shelly Manne 玩敲擊樂及套鼓,敲擊樂器五花八門,琳瑯滿目,又包括拍手掌,在第五首 "Am I blue?" Marshall 又吹口哨加入合奏。
5 h7 x# D' r; A錄音風格是六十年代強調身歷聲的那一種,樂器位置一件一件清清楚楚展現“眼”前,讓你視覺上感到一件件樂器出現在揚聲器的左、中、右方及後方,甚至有些樂器在揚聲器之左右外側,同一首曲的不同敲擊樂器均是由   Shelly 分段錄音,最後再混入兩聲道母帶。混音師把它們的音像位置調至不同的定位,有時錄音師玩嘢,把一件敲擊樂器弄至到處走動,例如在第六首“The rain in Spain"。
' @7 v, ^/ D( r1 L該 CD 的錄音不光是高低頻去得盡來強調音效,而且樂器的音色厚暖,結他琴腔共震聲使溫暖感更添豐滿,樂器質感強烈,氣氛不是火爆那一種,較為斯文的,耐聽舒服。' D* |2 F: Z3 s& u
音樂內容都是六十年代在歐美通俗流行的,例如電影沙漠梟雄主題曲,是坐低聽慢慢嘆世界的音樂。
9 S6 N( K' t; H: e/ A3 A我的 CD 是日本今年再版的,日本 MT 製碟,在亞馬遜網上購買。7 H4 v: N0 ~9 X+ O
鄭前輩喜歡以敲擊樂錄音示範他的 OTL 系統,這張 CD 會否夠班列入他的示範錄音呢?
IMAG7787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8:07: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5-12-4 07:50
5 ]' J7 Z. j1 t; b"Sounds!" 唱片是權威資深唱片收藏家司徒織的常用試音碟,他用來試音的當然是黑膠唱片。他用的揚聲器 ...
/ v2 x/ [3 j  p( C' ^
蕭氏 (Shostakovich) 第11交響曲,Haitink 指揮荷蘭音樂廳管弦樂團,在1983年5月由 Colin Moorfoot 錄音,下圖的西德頭版 CD 是演錄俱佳的示範級 CD。該碟 (CD2) 的音色厚暖豐滿,泛音及現場氣氛豐富,聲音耐聽舒服。9 K# a) ?' }# Q) ]
該曲寫於1957年,內容是1905年1月9日發生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冬宮廣場的血腥星期日。四個樂章互相貫串,部分主題重覆出現。音樂內容頗多篇幅是敘事式的,因此有些似電影配樂。+ H8 G$ S# R2 z
第一樂章,描述冬宮廣場,定音鼓徐徐輕聲奏出,營造了平靜而浪漫的氣氛。
: `' ?* m) c, Z7 q9 h第二樂章,描述沙皇的軍隊槍殺示威群眾,如 CD 封面圖畫所見,以定音鼓、銅管、軍鼓,低音弦樂強音地奏出壯烈的場面。1 ]' P" M# `1 S9 t5 r5 D
第三樂章是獻給犧牲英雄的送葬輓歌,以中提琴奏出輓歌旋律,並以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的撥弦烘托出氣氛。1 e1 B9 O; r$ o+ Q" {% L* N
第四樂章,是對最終勝利的誓言, 以定音鼓、弦樂、銅管、軍鼓的爆棚強音, 奏出雄赳赳,氣昂昂的氣勢。末段的一分多鐘,爆到天崩地裂,表現出無堅不摧的鬥志和力量。我把音量愈扭大聲,聽感愈過癮,而且沒有聽覺不舒服,實為示範級質素的音效。' X+ h# m0 N4 p$ N1 S5 ^& z
IMAG7799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20:59: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5-12-8 18:07- Z. o8 q# y+ r9 {
蕭氏 (Shostakovich) 第11交響曲,Haitink 指揮荷蘭音樂廳管弦樂團,在1983年5月由 Colin Moorfoot 錄音 ...

' I4 {2 v. [4 n) G9 A& j上圖的孖碟套裝,還有蕭氏第六交響曲,該曲與第五交響曲風格類似,都是蕭氏在 1936年受到政府譴責後,改以較傳統保守手法去寫的樂曲,藉此恢復演出機會。
( U* ?% b: E& a% }: v4 q第六雖然與第十一是同年同場地同錄音師製作,兩者相距七個月,第六的音色較為瘦一點,沒有第十一那麼耐聽舒服,音量扭至很大聲時,便開始 聽覺不舒服。
9 r$ R+ W& S- p% F0 \第一樂章很長,逾總長度一半,分兩部分,第二部分由英國號帶出,全樂章抒情和使人感到空間廣闊。
0 R& J" k' ]+ x3 e! G( W第二、三樂章,變得輝煌了,既有玩樂,又有神秘和冷漠感,最後無奈地幽默地結尾。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8:08: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5-12-8 20:59
# K& i# [, r* W5 Y1 [6 o& @5 j上圖的孖碟套裝,還有蕭氏第六交響曲,該曲與第五交響曲風格類似,都是蕭氏在 1936年受到政府譴責後 ...
9 c6 h# _& B7 r0 F; s
下圖是蕭氏 (Shostakovich) 第五交響曲, Haitink 指揮荷蘭樂團的西德頭版 CD,封面印刷是以蕭氏第五交響曲為主題的油畫。9 [5 @' P& z% C. y& g: O
上文談過,蕭氏用傳統手法寫第五交響曲,以十九世紀的風格包括貝多芬的為主。該樂曲是蕭氏交響曲之中演出最多的曲目。
" Z' @6 x% \# @- m  h2 ]$ ?+ {值得特別欣賞之處是,在第二樂章中以小提琴獨奏主題,在第三樂章末段以鋼片琴奏出竪琴般的旋律,第四樂章表現激烈之情,爆到七彩,用上很多低音鼓,是發揮音響的低頻表現的好機會。: l; m' O" B. S" f5 ]3 a
此 CD 亦是由 Colin Moorfoot 錄音,他錄的 Haitink 指蕭氏,可說是質素的保証。此 CD 的音效雖好,惟仍不及示範級的第十一。) U+ U! p8 I- \) n- c% V7 ?
蕭氏第五雖承襲十九世紀傳統,我聽蕭氏,還是較喜歡該時代新風格的第二、第三及後期寫實的或表達內心的樂曲,喜歡它們比較有強烈的蕭氏個性。& v2 v) _; o+ [$ [/ h5 x7 V
蕭氏後來回顧他寫第五的歲月,他道: “彷似有人棒打你並說,你的事業可喜可賀,可喜可賀啊!你顫抖地冒起,然後又無言地沉落。我們的事業確是可喜可賀啊!可喜可賀!"
IMAG7806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0 18:42: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5-12-9 18:086 R$ j- i7 t* c% g$ u# m
下圖是蕭氏 (Shostakovich) 第五交響曲, Haitink 指揮荷蘭樂團的西德頭版 CD,封面印刷是以蕭氏第五交響 ...

* [& X$ @( k& X下圖是蕭氏 (Shostakovich) 第十三交響曲, Haitink 指揮荷蘭音樂廳管弦樂團, 西德頭版 CD,1984年 錄音,當然少不了錄音師 Colin Moorfoot。此 CD 的演錄水平,與示範級的第十一同屬一級。& E  u6 P& T* b) E: k+ w, d; i
蕭氏在 1962年寫第十三,主題是關於在 1941年德國納粹在基輔附近的 Babi Yar 屠殺了十多萬人,大部分為猶太人,該曲亦以 Babi Yar 命名。蕭氏對該類主題的刻劃和感情的表達,樹立了他的交響曲創作的典範。! o& P/ \8 p& p( H' H( V- Z
第十三是管弦樂配搭男低音獨唱加全男聲合唱團,是我聽過該類形式樂曲 之中最好聽的。, y! y+ p1 C$ u5 Q: k2 P, C. U0 u
該曲用上百人合唱團,配器龐大,木管樂器是一般的三倍,大量敲擊樂器包括搖鈴鼓、響板、編鐘、鋼琴等,還有兩台竪琴,六十四件弦樂器。雖然如此,頗多樂段是以單件樂器表達的,例如終章的低音單簧管,第四樂章開首的大號,全曲結尾的小提琴及中提琴。& S: X3 u7 h' d- y6 ^* c) F
在第一樂章,用上很多低頻樂器伴奏男聲,納粹殺害十多萬人的慘烈場面,歷歷在目。第四樂章 Fear, 開首超低頻一浸一浸滲出來,其實整個樂章由頭到尾都有很多超低頻出現,低頻迷可過足癮。7 Q4 n: }2 A9 ~# I
樂曲最終以不尋常的寂靜去結朿。
IMAG7808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1 21:31: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5-12-10 18:423 |% w7 N& e' v, M+ K
下圖是蕭氏 (Shostakovich) 第十三交響曲, Haitink 指揮荷蘭音樂廳管弦樂團, 西德頭版 CD,1984年  ...

0 N$ i/ X6 K8 x$ g$ a下圖是蕭氏 (Shostakovich) 第九交響曲的西德頭版 CD。/ G2 _/ n3 H8 m5 ?1 s5 |9 F+ P0 d* W
蕭氏在1945年寫第九,原意是慶祝蘇聯戰勝納粹,蕭氏亦預告它將是大規模之作。後來,他在一個月內寫完了,完成的作品是海頓交響曲般的規模,Rossini 般的風趣,引起了史太林不高興,後來蕭氏也惹來了第二次政府的譴責。9 S) `0 j0 I* X6 U6 L3 e: E+ Q
聽第九,感覺似在小鎮或村莊邊跳舞邊慶祝的情景,這是生活化吧!3 l/ h. y/ U3 U! \; k9 o
第四樂章開首的巴松管較為平淡,遂以側鼓、手搖鈴鼓、三角鐵、鈸的喧鬧增強喜慶的氣氛。! `* V- m3 g6 w4 ?# ]* D
蕭氏不願以悲劇描繪人的貴格,因為這會是一種錯覺,他卻以喜劇揭開人的假面具,可是真相表露後,往往是荒誕的。
IMAG7810_1.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开盘机音响技术网 ( 桂ICP备20003207号-1  公安部备 45010302002201 客服:18077773618

GMT+8, 2024-11-18 15:50 , Processed in 0.06956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