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开盘机音响技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加入
查看: 63092|回复: 656
收起左侧

試音、示範又好聽的 CD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24 22:45: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赶快注册并登录访问我们网站,呈现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加入

x
發燒友玩音響,會用幾張 CD 試音、校聲。這幾張 CD 很重要,買機、換機帶它去,下決定全靠它。
, L. S' }$ z, C" o% |. t/ B玩機、玩膽、玩線 、擺位、搞吸音又靠它。音響搞到滿意時,坐定定嘆世界,又拿它出來享受。有朋友來,招呼他們,或炫耀自己,它又出場了。
. e; P2 K. ^, h- B" f你看,試音 CD 多重要!
! A+ S9 K5 P: Y7 j' L1 y: }4 y單單是音響效果好,會聽厭,音樂和演奏好的話,作工具之餘又可享受。
* a1 [$ N5 ~* e5 V' e籍此版平台,與開友交流,首先轉寄另版“馬蘭士九與何、鄭二前輩之緣”的有關內容,日後陸續加料,希望開友推介所好,分享、交流。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3 17:55: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11-23 17:57 编辑
& c( X2 l& f7 [
HAUWAI 发表于 2016-11-22 18:06$ }2 e; x% d9 O" G, F1 L
蕭邦創作了18首波蘭舞曲,該類舞曲原是波蘭貴族間流行的舞蹈音樂,到蕭邦的年代已趨於頹廢,他以自己的 ...
+ @" D+ l. S8 h  c3 f' l7 ^- Y' w

. R, ]" [6 w8 ^/ W在蕭邦的鋼琴獨奏作品中,夜曲有讓人陶醉的旋律,波蘭舞曲有濃厚的民族情感,馬祖卡舞曲有明顯的舞蹈節奏和波蘭文化的情調,諧謔曲表現憤世嫉俗的情緒,前奏曲充滿想像力而短小的練習曲相當精緻。8 L  d, X9 o. s" a# V
圓舞曲,又稱華爾滋,是19世紀歐洲社會較通俗品味的輕音樂,發源自維也納。蕭邦一生創作了19首圓舞曲,可分兩大類,一類是可作舞蹈配樂的,例如第 1, 2, 4, 5, 14號,另一類是借圓舞曲來抒發內心感情,例如第 3, 7, 9, 10, 12, 13號,其中第3, 7, 9, 10號的旋律又充滿哀愁。  G! D5 w0 y! d7 Y
羅馬尼亞鋼琴家 Dinu Lipatti 的蕭邦圓舞曲錄音是很多人譽為最佳版本。他在1950年7月灌錄圓舞曲後,同年年底因病辭世,才 33歲。他很有才華,年青時在維也納的國際比賽,被 Alfred Cortot 賞識,並被邀請到巴黎收入門下,成為他發展音樂的里程碑。9 z& _0 f# j$ `  i
從下圖的 CD, 可聽得到 Lipatti 彈奏第7號圓舞曲的流暢,節奏如歌般,並奏出了意境。他彈的第 10 及11號,一片優雅氛圍。第 1 號暢順,進入忘我境界。第 2號的音樂感好,非常投入並奏出了意境。
IMAG9779_1.jpg
发表于 2021-4-19 10: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21-4-19 10:033 t0 e& O1 ^7 Y9 b* K+ D8 }% b3 K
香港因疫情緩和,實體音樂會可以復演了,因而疫情以來首次到文化中心音樂廳現場賞樂。入場所見,又有一行前 ...
. ~9 u& V7 a3 M- ?
终于又见到版主您了& a+ g2 _+ x- E) j) `$ c

  l/ M( B7 E) r* L: f
; R" ~9 C- v% l/ }; o& |- V疫情一过,一切都会好起来,也会比以前更好,更加进步
- ^( F& l; m1 ]5 w% P7 p1 a4 E2 r; n6 d, u

3 l" B$ }1 q  G' L/ z3 g1 y- \# m3 y愿香港同胞,团结进步,吉祥如意
 楼主| 发表于 2017-6-6 09:00: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sunkee 发表于 2017-6-2 11:49! |; f+ [. p1 K$ b% P
不能认同白雪仙与Callas 同级。要承认徐柳仙,小明星声音高尚,有人生体会,是世界級的。听邓丽君,好舒 ...
4 f! T5 h  W* g7 o
任白的靈魂是唐滌生的詞,我覺得是樹碑立傳的一代藝術典範。
0 x, n3 U, R# s' q8 Q近日從電視所知,當年唐滌生寫劇,有一班宿儒在一起集體創作及完善。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6:15: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4-11-8 09:29 编辑
0 R" P8 K) f! u
HAUWAI 发表于 2014-11-3 21:18
1 x/ v; d- p" X( ~7 j; h9 R; ]當然,我套隨身聽有不足地方,高頻不足,分析力低。高頻不足甚至影響樂器音質,例如長笛音色有徧向洞簫之 ...
0 t7 {7 B7 g! B& G! Q0 J
4 W# A4 Z5 A: Q# R
不知廣東省外的開友怎麼看待粵劇?在我來說,粵劇與西方歌劇差不多,只是敲擊樂多一些和頗多重覆滾花、小調、南音。至於內容、歌詞,粵劇當然有親切感得多。任劍輝、白雪仙的造詣,我認為不在 Pavarotti 和 Callas 之下,世界級的粵曲歌唱家還有紅線女、徐柳仙等。至於伴奏樂器,西方的多樣性、音色、頻寬、變化都優於粵劇。正因為敲擊樂多,粵劇很合適發揮音響效果,可是如果水平不足,只會又嘈又亂!
IMAG4833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6 23:00: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4-10-26 22:542 s; M% w  p' C
下圖最左照片是 Tsuyoshi Yamamoto,第二首 Misty, 女歌手唱,他彈鋼琴及樂隊伴奏

7 Z; v* |, `. W圖片:
IMAG4758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7-12 07:58: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7-12 10:50 编辑
! \1 P& d& m$ X
HAUWAI 发表于 2016-7-11 13:23
+ R3 U9 l* K( o" s4 ]: G/ ^. k, X馬勒的大地之歌充滿中國元素,六個樂章裏,每個樂章分別有男或女聲唱詩歌,歌詞源自中國唐詩。馬勒填詞 ...
' f' H4 j3 k: G5 G/ m- S

5 i& ^8 J. P( Q- t" ^馬勒在寫了第一至第四交響曲之後,寫第五交響曲作了一個新的轉變,曲中摒棄了歌手主唱聲樂,由頭到尾都是純管弦樂。第五交響曲著名於它的第一樂章開首大張旗鼓的小號獨奏,有人說它像貝多芬第五交響曲般,我則覺得它更像 Richard Strauss 比馬勒第五早五年寫的 Also Sprach Zarathustra。 第五樂章慢板亦是很著名的,經常被單樂章演奏,有些人稱譽它為最浪漫的樂章。
9 r: I( O( T8 Y+ _' G1 yJohn  Barbirolli  在1969年指揮 New Philharmonia Orchestra 是馬勒第五交響曲錄音的經典,下圖左是 1993年荷蘭製 CD。第一樂章開首的 Fanfare (大張旗鼓)先聲奪人,由小號帶引著,大爆一輪,繼而奏出送葬音樂,低音鼓的超低頻暗勁特別過癮。
$ L8 I! r* K/ o, T2 T( `% Q有些人認為 Zubin Mehta 在1976年指揮洛杉磯交響樂團的錄音是馬五音效最好的,下圖右是西德頭版CD, 可是我覺得它的銅管質感不及 Barbirolli 的, 低音鼓又沒有超低頻。) m9 _" k" n: \2 H4 B3 s( K
在第二樂章,Barbirolli 奏得好有氣勢,音色又厚潤,銅管音質靚,低音鼓的超低頻產生出迫人的震撼力。Mehta 奏這樂章的動態比 Barbirolli 凌厲一些,我則欣賞 Barbirolli 的氣定神閒。在這里,Decca 的三角鐵的高頻分量多過 EMI 的, 可是它的低音鼓則沒有超低頻。" s) b5 f3 ^/ c
Barbirolli 在終章末段的低音鼓、銅管、鈸爆得燦爛,有超低頻暗勁,雖然是ADD 錄音, 超低頻仍然播得好靚。" G1 \# }6 [/ L( E+ D8 o
Mehta 音色光輝一些,低音鼓的超低頻仍是無影無蹤。
IMAG8909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6-24 12:50: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6-26 15:06 编辑
* X9 @  ^* x, u: {9 n7 a" q1 W
HAUWAI 发表于 2016-6-20 15:14
$ l0 V. _" Q+ x8 T; ~+ L% _' U/ j. H' f在過去,大部分唱片評論家認為 Bruno Walter 指揮哥倫比亞交響樂團的貝多芬第六交響曲身歷聲錄音是該曲的 ...

1 ]/ ~# ]. p$ l( r3 G* B
7 ^5 }' v* B( v' A# S上世紀初,錄音技術在萌芽階段,指揮大師 Arturo Toscsnini (托氏) 多次被邀錄音,當時的錄音質素不理想,托氏曾在 1920 年的聲響機械式錄音及 1926 年的原始電氣錄音之後,都聽到差劣的音效,分別宣佈從此不再錄音。之後幾年,不同唱片公司又力邀他試錄,效果還是不理想,托氏下令銷毀錄音軟件,有些被唱片公司暗中保留下來,因此我們今天才有機會聽到大師在二十年代的演奏。在 1933年,電台廣播托氏的音樂會,電台在傳送訊號過程中保留了廣播的錄音,其中,托氏在4月9日於紐約 Carnegie Hall 與紐約管弦交響樂團 (NYP) 演出貝多芬第五交響曲,RCA Victor 公司錄了音,而且對該錄音充滿信心,拿樣品給托氏聽。RCA Victot 預先給予唱片編號,準備出版 78 rpm 唱片,該首交響曲要用到九面唱片, 可是托氏沒有給予同意出版唱片。至到 1989年,英國 Pearl 公司才以 CD 首次出版該錄音 (下圖左上方),樂迷因此可以在音響上重播而欣賞到該場精彩的演出。
8 ~; {/ X6 y' f/ `. `( r托氏 與 NYP 演奏的貝五第一樂章,有氣勢,沖擊力震撼,樂句之間流露出的音樂感豐富,CD 的聲音舒服耐聽,雜聲微小,不影響欣賞精彩的演出。' N# ^# L* ], p* K! x
重聽 Furtwangler (福氏) 與柏林管弦樂團在 1947年5月的貝五錄音 , 感覺沒托氏那麼爽,沖擊力沒那麼震撼,音樂感亦沒那麼細膩、優美,福氏的步伐是比較悠閒一些的。
- G- ~, e3 ]  j/ u8 ]7 b% b/ T2 e6 w至於托氏與 NBC 交響樂團在1939年末的貝五錄音, 它的沖擊力是比較蠻勁一些,沒他本人的上述1933 年的那麼順暢,音樂感亦有所不及 , CD 的音效亦是 1933年錄音的好一些。! u7 w6 s- e$ T4 x' k; ]: d
坊間普遍公認為最佳貝五的 Carlos Kleiber 版本, 它的沖擊力不及托氏1933年般震撼,前者的音樂感及暢順度都比托氏1939年及福氏的好。相比之下,托氏1933年錄音的比較細膩和引人入勝一些。
6 ?" r6 l" R! V9 t6 [' G' b托氏 1933年的第二樂章音樂感亦好,銅管樂嘹亮有力,它的漸變層次豐富,音樂有感染魁力,他本人的 1939年錄音則有所不及。福氏1947年的音樂感及感染力則比前兩者更好。羗是愈老愈辣,Carlos Kleiber 的感染力不及兩老的,Kleiber 表現的柔順度、優美感則很好。8 z+ W! A3 o8 P
托氏1933年的第三樂章的節奏感和輕重對比都做得比福氏的好。7 W8 i- R( X9 o/ O6 \' N
托氏1933年的第四樂章的震撼力和重量感均一時無倆。% p% P. }2 u. \/ ~9 x
托氏與 NYC 在整首樂曲裏都表現到雄壯宏偉的氣勢。有專研究托氏的樂評人說: 托氏與 NYC 合作這十年 (1926-36) 的錄音,無論是藝術性或音質方面,是托氏的最佳。聽過托氏 1933年的貝五,教人無法不折服。
IMAG8803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7-3-21 21:02: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7-3-21 21:04 编辑 + W/ @( w+ e; ~4 }
HAUWAI 发表于 2017-3-17 13:10. ~; j, b9 x% i+ |
孟德爾遜第二交響曲"讚美聖詩",卡拉揚指揮柏林管弦樂團,1973年錄音版本,德國頭版 CD是我的示範 CD 之 ...
李察史特勞斯的死亡與變形,卡拉揚指揮柏林管弦樂團,1974年的模擬錄音,聲音好過在1982年卡拉揚以數碼錄音重錄的版本。下圖的 Galleria 1974年錄音是我的示範 CD 之一,封套背面印有 made in West Germany。CD 碟是透明中圈的,沒說明產地,姑勿論如何,此 Galleria 版好聲過與此相同錄音一起在八十年代出版的 100 masterpiece 油畫版。
# ~8 I% w+ i; h, G, E爆棚場面如萬馬奔騰,有很多低音鼓伴奏,其中部分是輕聲密擂,不容易播出而又聽得到。整體音色豐滿厚暖,弦樂如浩瀚大海。
IMAG0454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7-5-4 22:33: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sunkee 发表于 2017-5-4 15:48
1 g0 B6 h$ h+ R蕭邦2 首钢協,有没有好介绍。我有 Fou Tsong,Muhai Tang Decca 台湾中文版本,都不错。
5 p3 Z( c% D- _! O
聽過不少蕭邦鋼協,似乎沒有令我感動的。我覺得蕭邦精於寫鋼琴獨奏曲,佳作如林,而且是傲視同儕,大型編制的樂曲不是他的專長。
 楼主| 发表于 2017-5-21 14:28: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7-5-21 12:29# [9 w/ {$ d8 F% }; l- j3 z
下圖左是我認為是音效音色最好的 Callas 卡門選段,1994年美國版,勝過下圖右的西德版 3CD 全套。
0 M: R" J' l+ P; p* g; h- N& ~! Y5 f1 A) F
最大分別是美國版的力感全無壓抑,Callas 發力大聲唱時,力量要幾多有幾多。西德版的人聲力量受到壓抑,爆不起來。
发表于 2014-10-24 22:4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4 23:05: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1-29 16:40 编辑 ! b  H* R: J) T  l+ j7 x
红灯记 发表于 2014-10-24 22:48
8 q. f6 g8 H" t) N* p

* v. O: D. ]4 \' a* G+ q
. M* ]9 j" J5 I! K下圖徐小鳳那一張 CD 是在香港大埔的二手音響店聽後,在大埔買的,是日本 MT1A1頭版。一星期後斷貨,有店中發燒友要求我雙倍價錢出讓,幸而不為所動。近日見二手價超過二千港元。
7 p. l3 ], M$ t% H- f該 CD hi fi 非常,當年,約 1990年,香港音樂會的錄音,十之八九效果不好,此為奇葩。柔道龍虎榜、保鑣、神鳳的中國大鼓震撼力,多少發燒友,因它而去更換揚聲器、功放。“三分七分”則用腳踏鼓 (kick drum),鼓音比較沉,錄音的現場氣氛、觀眾反應纔美 Belafonte at Carnegie Hall, 小鳳姐的灰諧、幽默、自嘲和那帶些江湖味的口吻又豈是 Belafonte 所能及呢!"再折長亭柳"的敲擊民樂和小鳳姐的中氣,正中號角發燒友下懷!
IMAG4663_1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4 23:11: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4-10-24 23:05
$ O. x8 p3 {4 h) c) g下圖徐小鳳那一張 CD 是在香港大埔的二手音響店聽後,在大埔買的,是日本三菱1A1頭版。一星期後斷貨,有 ...

8 q( k* D! k" z/ g, I二十多年前,在何師傅家發燒聚會,打第一隻碟是 Saxphone - Jazz Round Midnight, Verve 美版 CD。我霎時被樂聲中的 saxophone 所打動。你知道 JBL 的金屬號角播 saxophone 有幾利害! Ben Webster 的口水幾乎弄到整間屋“水浸”。翌日,我馬上到“威威”唱片店尋碟,可幸地我買到一張 made in USA 版,享用至今。 可惜何師傅那一張至今不見了,欲替他在二手市場買回,仍未尋穫。
8 N) Z/ G, [! r4 H5 {0 V# e7 U5 c
鑑聽音響系統時,聽此 CD 的第三首 "Danny Boy",該曲是單聲道五十年代膽機所錄音,saxophone、鋼琴、低音大提琴、結他及鼓都會在兩座揚聲器的中間出現,可測試音響系统的兩個聲道是否對稱。同時,細聽 Ben Webster 吹奏 saxophone 的銅味、質感、厚度、口水聲、從容度、空氣感、伴奏鋼琴的木味和低音大提琴的超低頻。整體聲音要舒服、耐聽。Ben Webster 的 saxophone 如唱歌,令人感動,使人投入。
IMAG4664_1.jpg
发表于 2014-10-24 23: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4 23:16: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要饭的 发表于 2014-10-24 23:11
: F! @3 l# n7 Z6 k( n
( H$ X& m: ^' q& ~9 x  z& H
我最欣賞馬蘭士 9 優於馬蘭士 8B 的地方是,9 的聲音由輕力至重力、由輕聲至大聲、由中音至高音等的變化,是漸變的,變化過程的層次是很豐富的,感覺到收放的控制力完全掌握在手中。8B 是做不到的。9 Z2 y+ D8 C9 q4 I# P- s* G
聽 Victoria de Los Angeles "On Wings of Song", 可以明顯體會得到,歌聲是更加引人入勝的:
IMAG4694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4 23:18: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4-10-24 23:16
2 M; C+ z2 X6 E% R5 j! b8 a% X/ X# _我最欣賞馬蘭士 9 優於馬蘭士 8B 的地方是,9 的聲音由輕力至重力、由輕聲至大聲、由中音至高音等的變 ...

# V2 }! N* A: q7 @% v2 z下圖法國的 Michel Jonasz, CD2 第二首的 le temps passe, 很多發燒友以它試低頻及人聲,男聲是從容的。低頻是約 三十多 Hz 的電子音樂,出得到的話,整屋低頻滿溢,有搖搖晃晃感覺。單是音響器材不足以做得到的,還要適當的房間音效和處理,才可出得到豐足低頻,所以有發燒友以它試音調校揚聲器擺位及房間音效處理。若器材水平不足或調校不宜,只會感到少量低頻。1 |1 F5 B- m% D9 b' P
以馬蘭士九推 LS3/5A 的低頻,做得到震撼的效果,並足以感覺房間落地玻璃在搖晃。若未用過馬九,不會知道 LS3/5A 低頻表現的極致。
IMAG4695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4 23:21: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4-10-24 23:22 编辑 0 g1 o; a% j( w4 d% |7 I* x
HAUWAI 发表于 2014-10-24 23:18
: k; S3 X3 S3 s3 B9 i# B" B3 n; s下圖法國的 Michel Jonasz, CD2 第二首的 le temps passe, 很多發燒友以它試低頻及人聲,男聲是從容的。 ...

) D# R" f  Y% ^) ?9 A% K( n4 @) a2 E1 {* X; \
試聽低頻可用下圖 CD 的第六首 Ballad of the Runaway Horse , 是 Jennifer Warnes 藍雨褸以外的另一名錄音。
) k% R6 _2 e9 jRob Wasserman 在CD之中, 有用天然和電子低音大提琴兩種。若音響器材和房間音效得宜,低頻是從揚聲器向下潛再滾地而來,共振足以聲震屋瓦。反之,則聲音如被吊著似的,低頻輕薄或無蹤無影。% q5 A+ O0 e/ m% @+ m; B
我的多年好友 L君(低頻癮君子)常以此 CD 試音。
IMAG4696_1.jpg
发表于 2014-10-24 23: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4-10-24 23:16, H# J3 c( B# p2 r
我最欣賞馬蘭士 9 優於馬蘭士 8B 的地方是,9 的聲音由輕力至重力、由輕聲至大聲、由中音至高音等的變 ...
* C6 p  ]$ Q0 r& p
独到的见ji解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4 23:25: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4-10-24 23:33 编辑
% i; s" a" p$ x, |* M6 B
HAUWAI 发表于 2014-10-24 23:21
- _. l, D4 n& {0 L試聽低頻可用下圖 CD 的第六首 Ballad of the Runaway Horse , 是 Jennifer Warnes 藍雨褸以外的另一名 ...
: Q( j1 M4 M% }1 ^7 Q4 @/ Z2 z

4 L3 K; }7 L4 l6 e& }測試膽前置放大器的動態和控制力,我常用 Sandor Vegh 指揮莫扎特薩爾斯堡第一交響曲第三樂章。膽前置是龍是蛇,此段一播,即有分曉,萬試萬靈。該 CD是香港發燒友人手一張,我的是日本三洋版。
IMAG4730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4 23:27: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4-10-24 23:25
8 m+ y6 N4 f- `: E) K測試前置的動態和控制力,我常用 Sandor Vegh 指揮莫扎特薩爾斯堡第一交響曲第三樂章。膽前置是龍是蛇, ...
" W& o7 x- X1 x7 n3 |& D: [, s
上圖 CD 的薩爾斯堡第一交響曲第二樂章亦是我常用來試音的。即使音頻平衡有些小問題,聲音會刺耳,若平直的話,則舒服耐聽。此外,該錄音的音場好,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每組的左右前後位置和音質要清晰可辨,甚至可聽到一件一件。除了音場立體外,該碟空氣感特別多,如果你聽得到揭琴譜聲,你的音響器材的分析力是高了。8 f- T. V9 y) v( q  ]7 `
音樂好聽不在話下,氣氛有一種優雅閒適之感,一面試音一面享受音樂,不亦樂乎!5 E# c2 F3 z+ R* W' p- o/ ^
記得有一次拿此碟到銅鑼灣試聽 Threshold 擴音機,聲音剌耳,店員說該 CD 本來是刺耳的。我心知便是,不講出來,只說再見!
IMAG4732_1.jpg
发表于 2014-10-25 11:5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没马兰士9的帮顶一下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5 16:33: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米高佐治2013 发表于 2014-10-25 11:59
0 C: ?: ~8 X6 m# B& C: C* D没马兰士9的帮顶一下

3 o: H% E) q" Q9 x1 Y) w/ \選擇試音 CD 的基本原則是要全面,不偏重某一類音效例如人聲或小提琴或打鼓,盡量覆蓋全部常聽的人聲和樂器種類。錄音方面,盡量中性,高頻偏多或低頻偏多都不宜,覆蓋不同大唱片公司 DG, Philips, EMI, Decca, RCA 的碟和 ADD 及 DDD 製作。
/ P3 L$ g* \$ G! P; [& D: J7 ^; M音樂內容要好聽的,可邊試音邊享受音樂。
& ~& `" q6 Z6 i1 z! b& P音效方面,CD 要給到合理的立體音場,樂器音質真確,正常時聲音舒服,高、低頻分量足夠包括超低頻,動態沒有抑制,最理想是給到有氣氛。
0 h. a% l) x+ _; _' a0 B* o3 O下圖十多張 CD 是用來試器材的,若全部過關,我才會買那件器材。因為買了之後日對夜對,倚靠它聽音樂,所以要聽到滿意,才會下錘。
0 Q3 P2 s) h+ W( C至於校聲,只用其中幾張,足矣!
IMAG4743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5 16:42: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4-10-25 16:33: S8 l0 F0 ]" a) v* ]
選擇試音 CD 的基本原則是要全面,不偏重某一類音效例如人聲或小提琴或打鼓,盡量覆蓋全部常聽的人聲和樂 ...

% Q- d5 j$ `$ k: b, E試聽隨身聽器材則不同,因為對隨身聽的要求不同,只需:
( u/ z3 @& T0 S% S, E& H, W
5 u/ P9 x0 N8 p% r3 W, X/ a1. 長時間聽舒服(OTL 兄說的平直)
% i3 b& X* ~7 A% t2 H4 m2.  音色厚聲、有味道,低頻足夠
) z* y% v7 p6 U  \
7 s; m9 H, S" v! l. b) \所以試聽下圖幾張 CD, 足以下錘。
IMAG4744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5 16:53: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4-10-26 10:21 编辑 8 M7 K6 v! L' G+ o
HAUWAI 发表于 2014-10-25 16:42
# k8 k4 ]4 C9 U試聽隨身聽器材則不同,因為對隨身聽的要求不同,只需:5 [$ F; a2 J  d
6 S4 {: M5 l1 Q) v9 v
1. 長時間聽舒服(OTL 兄說的平直)
" d0 z! ^: @4 m6 |) M

5 N4 O! x2 b6 D# k- Y) a- e9 Z
1 r2 n! w% ?9 X( @* o接著是示範用 CD, 其實是音樂、演奏、音效俱佳的 CD, 可以讓聽者欣賞到音響系統的發揮和功力,音樂、音響效果亦可讓聽者享受,嘆世界!# @. U$ @; q; a* N* G
選擇約百多張,包括不在照片的蘇提指環、伯姆貝多芬第六交響曲西德頭版等:
IMAG4746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5 17:10: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圖的 CD 都是早版或頭版 CD, 在大多數 CD 來說, 愈早版會愈好聲。凡事有例外,例如 RCA 古典音樂八十年代美國製頭版 Gold Seal 便不及九十年代封面印 Living Stereo 的美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开盘机音响技术网 ( 桂ICP备20003207号-1  公安部备 45010302002201 客服:18077773618

GMT+8, 2023-12-11 18:08 , Processed in 0.07837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