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UWAI
发表于 2016-6-3 20:27:53
sunkee 发表于 2016-6-3 13:18
喜欢 music and arts 版本多一些。
近日分別聽過 Music & Art 2013年重新編碼 及 RCA 1990年編碼的 Toscanini 指揮貝多芬樂曲同一錄音的CD,音質分別頗大。稍後分享詳情。
HAUWAI
发表于 2016-6-5 10:52:19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6-5 21:15 编辑
HAUWAI 发表于 2016-5-28 22:19
指揮大師 Arturo Toscanini (托氏) 生於、成長及成名於意大利,並屢次出任米蘭 La Scala 音樂總監。在...
Arturo Toscanini (托氏) 與 Wilhelm Furtwangler (福氏) 被譽為二十世紀上半葉最偉大的指揮家,在三、四十年代他們的頂峰時期,前者活躍於美國,後者主要在歐洲演出。
托氏先後與不同樂團灌錄過貝多芬交響曲系列,只有在1939年10月至12月的一次是廣播及錄音全套九首交響曲,當時他72歲,已在舞台上指揮了53年。
在二十世紀上半葉,該時代的著名指揮各有個人特色,由於錄音不普遍及質量低,不像現代的指揮,可從錄音中參考不同指揮的表現,耳濡目染下,現代的指揮們之間演出的差別不是很大。
托氏除了到現場觀看其他著名指揮,主要還是深入鑽研樂譜,他每次有不同的心得,演出也會不同,常有新意。有些人認為托氏欠缺貝多芬浪漫的一面,或許這是與他自從三十年代中開始不在歌劇院指揮歌劇有關吧!
托氏的前半職業生涯,基本上沒有留下錄音紀錄,難以直接了解他壯年時的表現。在三十年代時,他已六十多歲,在幾次貝多芬交響曲系列錄音之中,於1939年與 NBC 交響樂團的錄音,大部份人認為是托氏的經典。
該1939年的錄音當時是在10月至12月期間,每星期一次的 NBC 廣播,托氏與 NBC 樂團在 NBC 位於紐約 Rockefeller Plaza 八樓及九樓的 8H 錄音室演出 (第九交響曲在 Carnegie Hall 除外),該錄音室是在三十年代特別為托氏與 NBC 樂團而建造作廣播用的,場地像音樂廳,觀眾席有1250座位,見下圖,後來在五十年代改裝成電視錄影廠。
HAUWAI
发表于 2016-6-5 21:13:38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6-10 12:44 编辑
HAUWAI 发表于 2016-6-5 10:52
Arturo Toscanini (托氏) 與 Wilhelm Furtwangler (福氏) 被譽為二十世紀上半葉最偉大的指揮家,在三、 ...
托氏在1939年演錄上述的貝多芬系列,分開六場音樂會分別演出,一般每場演錄兩首交響曲,若只演一首那場,會加演稍短的序曲或合唱幻想曲,最後一場在12月2日於 Carnegie Hall 演奏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及合唱幻想曲。
該系列的錄音,有不同公司曾出版 CD。RCA 在九十年代初首次出版托氏系列的 CD 之中,只有一首貝多芬第三交響曲及幾首序曲。美國 Music & Art (MA) 先後在 2007 及 2013年兩次分別重新編碼出版了該 1939年錄音的全套交響曲及幾首序曲。我收藏的是下圖的 MA 2013年版。
聆聽它的第三及第五交響曲,感覺到無甚驚喜,無感動亦無震撼。若聽Furtwangler, Walter, Celibidache, Klemperer 或 Carlos Kleiber 等大師,他們分別在不同樂章,會帶給我驚喜。只覺托氏棒下的第三、第五只是正正經經的,亦不覺有些人所詬病的特別快。托氏指貝多芬沒有指 Rossini overtures 或 La Scala re-opening 那麼激情和有迫力。
此套 2013 remastered 的 CD 沒有明顯雜聲噪音,它的樂聲耐聽舒服,可讓我專心欣賞音樂。它是經過 Aaron Snyder 的復修工程包括除掉雜聲,音質是造得好,音樂聲有聲尾、泛音及細節,動態則弱一些,高低頻伸展有限,爆棚時則無大失真。它的音效比 Furtwangler 的好得多,惟 MA 2013 的音效還是不及 RCA Rossini overtures (1945至1953年錄音) 1992年德國版CD 的。
RCA 在 1990年出版了 Toscanini Highlights 早版 CD, 我的藏品是德國 Sonopress 製,內有貝多芬 Leonoreno 3 序曲,與 MA 2013 CD 內的一曲的錄音相同。比較之下, MA 2013 CD 少了雜音,可是聲尾、細節、質感、空氣感、立體感亦少了,RCA 的雜聲似是黑膠噪音,兩者之間,我寧取原汁原味的 RCA, 可惜RCA 1990-92 早版 CD 的1939年錄音的貝多芬只有貝三和一些序曲。
說回 MA 2013 CD 內,人們特別感興趣的貝九,托氏指的第三樂章慢板不錯,有感情,有感人魁力。若與經典的福氏 1942 年比,托氏則有所不及。托氏的第二樂章則比福氏1951 年拜萊特音樂節的較有火氣。此托氏貝九在 Carnegie Hall 錄音,相比 8H 錄音室的,CH 的堂音、空氣感、泛音、聲尾比在 8H 錄音室的靚很多,CH 的有溫暖感,使音樂更好聽。
托氏指貝六第一樂章的音樂感很好,節奏感強,吸引人一口氣由頭聽至尾,是最佳貝六之一。托氏的表現,剛柔兼善。在第二樂章,弦樂優美流暢,氣氛雅緻,覺得托氏的此樂章比 Walter 的更好。
托氏指貝七的第二樂章,音樂感很好,若與卡拉揚 1963年版比,後者則比較圓滑及細緻。
HAUWAI
发表于 2016-6-10 19:59:32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6-10 20:26 编辑
HAUWAI 发表于 2016-6-5 21:13
托氏在1939年演錄上述的貝多芬系列,分開六場音樂會分別演出,一般每場演錄兩首交響曲,若只演一首那場 ...
RCA 在1990-92年首次出版 Toscanini錄音系列的 CD, 以 Gold Seal 為標籤,出了 71集,共 82 張 CD。頭炮是 Highlights (精選),其中選曲是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貝多芬 Leonore 序曲 (Fidelio 另一名稱),Verdi Nabucco, Smetana 我的祖國,Rossini William Tell 序曲等,音效亦是較為好的。對於初買 Toscanini CD 者,此 CD 是首選,對資深收藏家亦然。
我的 CD 是德國 Sonopress 製碟,無 IFPI 。聽過 RCA Gold Seal 同期美國製 CD 的其他錄音, 一般是聲音硬,不耐聽。買德國 Sonopress 製的,保証耐聽,現時在亞馬遜約一英鎊可買到。
此 CD 的 Verdi Nabucco 選段,合唱動聽,音樂感好。
Smetana 我的祖國在 1950年錄音,可能當時部分樂師包括指揮都是由歐洲移民來,音樂觸動思鄉之情,演奏特別抒情,音樂感又好,而且音質亦不錯。
托氏與 NBC 演出的 Rossini William Tell 序曲, 能剛能柔,慢板時音樂優美、抒情,爆棚時地動山搖,力感和氣勢絕佳,是全碟娛樂性最高的一曲。
至於貝多芬 Leonore no 3 序曲,音質原汁原味,在上一張帖已談過了。
HAUWAI
发表于 2016-6-13 12:40:47
HAUWAI 发表于 2016-6-10 19:59
RCA 在1990-92年首次出版 Toscanini錄音系列的 CD, 以 Gold Seal 為標籤,出了 71集,共 82 張 CD。 ...
莫札特 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是 Arturo Toscanini (托氏) 常演奏的樂曲,他曾在歐美各地指揮不同樂團演出多次。托氏在 1937年聖誕夜首次與 NBC 交響樂團合作的音樂會便包括這首樂曲。
托氏演奏莫扎特樂曲與眾不同,一般指揮是趨向優美、輕柔、華麗、活潑的,Karl Bohm 是表表者,Bruno Walter 亦是典範之一。發燒友熟悉的 Telarc 的 Mackerras 指揮布拉格室樂團也是這類風格,它的演奏華麗、優美,音色通透,Telarc 還選在古堡錄音,堂音迴響特別多。Fritz Reiner 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則動態對比大,氣勢較浩大。托氏指的莫札特是沉著的,樂句間蘊含著感情,感覺它有內涵,像在訴說甚麼似的,節奏則比較重。我覺得托氏的莫札特頗似貝多芬音樂。在眾多大師的演奏之中,托氏還是我最愛聽的。
HAUWAI
发表于 2016-6-16 17:48:46
HAUWAI 发表于 2016-6-13 12:40
莫札特 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是 Arturo Toscanini (托氏) 常演奏的樂曲,他曾在歐美各地指揮不同樂團演出多 ...
另一愛聽的莫札特第四十交響曲的指揮,是 Otto Klemperer, 他演奏的動態比較大,力度比較重,雖然沒有托氏那麼有內涵和感情濃郁,但是音樂感豐富。聆聽享受!
HAUWAI
发表于 2016-6-17 20:06:42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6-17 20:13 编辑
HAUWAI 发表于 2016-6-16 17:48
另一愛聽的莫札特第四十交響曲的指揮,是 Otto Klemperer, 他演奏的動態比較大,力度比較重,雖然沒有托 ...
俄羅斯作曲家 Mussorgsky(莫氏) 的藝術家兼建築師朋友 Hartmann 在 1873 年去世之後一年,莫氏集合他的畫作四百幅,在聖彼得堡舉行畫展。他在觀賞展品後,依據畫作而寫成 "圖畫展覽" 鋼琴曲,可是隨後該作品不大流行。五十年後,Ravel 把該曲改編成管弦樂曲,自此常被在音樂會演出及錄音。
"圖畫展覽"管弦樂版的編曲,把樂器特別是銅管與敲擊樂器的響亮度和力量發揮極至,因此爆棚的時候非常剌激。在現代音響系統播放它的錄音,若演、錄、播的條件俱佳,音響效果會極盡 hi fi 之能事,藉該樂曲,玩音響者可享受及炫耀一番。
下圖是音效好而足以示範該樂曲的其中一張 CD。銅管樂是芝加哥交響樂團的專長,銅管樂又是"圖畫展覽"的骨幹,而且有頗多一般樂曲不多見的大號的演奏,可以發揮銅管低頻段的音效,例如第七樂段。芝加哥交響樂團的銅管所表現的亮度、音色、嘹亮氣勢、燦爛和響度,臻示範級無疑,亦帶來過癮而騷入骨的聽感。第二樂段的定音鼓可考音響系統的剎停控制力 (damping), 其叮叮喳喳的金屬聲又考高頻的表現。第四樂段是靜態樂段,它的木管、弦樂的音色優美。末二段是樂曲的高潮和核心,可作低音鼓的示範,它的超低頻、力量、暗勁均是享受及炫耀音響的皇牌,而且還有鈸和鑼的撞擊而引起的爆發效果。
"圖畫展覽"是在1957 年錄音的,同碟的其他俄羅斯樂曲則在 1959 年錄音,後者的音效有所不及。我的 CD 是 1994 年美國製的金 CD。
HAUWAI
发表于 2016-6-20 15:14:38
HAUWAI 发表于 2016-6-17 20:06
俄羅斯作曲家 Mussorgsky(莫氏) 的藝術家兼建築師朋友 Hartmann 在 1873 年去世之後一年,莫氏集合他 ...
在過去,大部分唱片評論家認為 Bruno Walter 指揮哥倫比亞交響樂團的貝多芬第六交響曲身歷聲錄音是該曲的最佳版本。在九十年代中之後,指揮大師 Sergiu Celibidache (車氏) 的兒子授權 EMI 出版車氏生前與慕尼黑管弦樂團的錄音,上述評貝六為最佳的錄音可能要改寫了。
在下圖 CD 的 1993年現場錄音,車氏指貝六的第一樂章用了12分鐘,Walter 則只用 10分鐘。車氏把每一樂句、每一音符交待得很清楚,音樂感很好,音樂氣氛特別濃烈。慕尼黑音樂廳的錄音加上 EMI 的製作是少有的音效好的現場錄音,使到每一組樂器的音質像真,細節、質感、空氣感、泛音豐富。聽到豐滿溫暖的音色,其中法國號的音色特別靚,低音大提琴低頻的質量俱佳。
下圖 Walter 日本早版 CD 的高低頻延伸有限。與剛聽過的車氏比較,反而覺得 Walter 有些急。
第二樂章車氏用了16分鐘, Walter 則花12分鐘奏完。只要音樂有些微變化即使是很輕聲的,車氏的 CD 都交待得清楚,因此音樂聽來精緻細膩。在車氏細心經營下,可聽到每一個音符之間,即使是弱音樂句,都變化多端,而銜接間是圓順的。Walter 的輕重聲、強弱對比則沒那麼鮮明,銜接沒那麼圓順,變化層次及弱音細節方面亦沒那麼豐富。
感受到車氏營造出濃郁而引人入勝的氣氛,而不覺得他的節奏偏慢。
在快板的第三樂章,Walter 的氣勢比車氏好,車氏則較為柔一些。
聆聽車氏貝六的 CD 是 1999年荷蘭 Uden 製碟,後期德國版則不保証。
HAUWAI
发表于 2016-6-24 12:50:22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6-26 15:06 编辑
HAUWAI 发表于 2016-6-20 15:14
在過去,大部分唱片評論家認為 Bruno Walter 指揮哥倫比亞交響樂團的貝多芬第六交響曲身歷聲錄音是該曲的 ...
上世紀初,錄音技術在萌芽階段,指揮大師 Arturo Toscsnini (托氏) 多次被邀錄音,當時的錄音質素不理想,托氏曾在 1920 年的聲響機械式錄音及 1926 年的原始電氣錄音之後,都聽到差劣的音效,分別宣佈從此不再錄音。之後幾年,不同唱片公司又力邀他試錄,效果還是不理想,托氏下令銷毀錄音軟件,有些被唱片公司暗中保留下來,因此我們今天才有機會聽到大師在二十年代的演奏。在 1933年,電台廣播托氏的音樂會,電台在傳送訊號過程中保留了廣播的錄音,其中,托氏在4月9日於紐約 Carnegie Hall 與紐約管弦交響樂團 (NYP) 演出貝多芬第五交響曲,RCA Victor 公司錄了音,而且對該錄音充滿信心,拿樣品給托氏聽。RCA Victot 預先給予唱片編號,準備出版 78 rpm 唱片,該首交響曲要用到九面唱片, 可是托氏沒有給予同意出版唱片。至到 1989年,英國 Pearl 公司才以 CD 首次出版該錄音 (下圖左上方),樂迷因此可以在音響上重播而欣賞到該場精彩的演出。
托氏 與 NYP 演奏的貝五第一樂章,有氣勢,沖擊力震撼,樂句之間流露出的音樂感豐富,CD 的聲音舒服耐聽,雜聲微小,不影響欣賞精彩的演出。
重聽 Furtwangler (福氏) 與柏林管弦樂團在 1947年5月的貝五錄音 , 感覺沒托氏那麼爽,沖擊力沒那麼震撼,音樂感亦沒那麼細膩、優美,福氏的步伐是比較悠閒一些的。
至於托氏與 NBC 交響樂團在1939年末的貝五錄音, 它的沖擊力是比較蠻勁一些,沒他本人的上述1933 年的那麼順暢,音樂感亦有所不及 , CD 的音效亦是 1933年錄音的好一些。
坊間普遍公認為最佳貝五的 Carlos Kleiber 版本, 它的沖擊力不及托氏1933年般震撼,前者的音樂感及暢順度都比托氏1939年及福氏的好。相比之下,托氏1933年錄音的比較細膩和引人入勝一些。
托氏 1933年的第二樂章音樂感亦好,銅管樂嘹亮有力,它的漸變層次豐富,音樂有感染魁力,他本人的 1939年錄音則有所不及。福氏1947年的音樂感及感染力則比前兩者更好。羗是愈老愈辣,Carlos Kleiber 的感染力不及兩老的,Kleiber 表現的柔順度、優美感則很好。
托氏1933年的第三樂章的節奏感和輕重對比都做得比福氏的好。
托氏1933年的第四樂章的震撼力和重量感均一時無倆。
托氏與 NYC 在整首樂曲裏都表現到雄壯宏偉的氣勢。有專研究托氏的樂評人說: 托氏與 NYC 合作這十年 (1926-36) 的錄音,無論是藝術性或音質方面,是托氏的最佳。聽過托氏 1933年的貝五,教人無法不折服。
HAUWAI
发表于 2016-6-27 12:33:42
HAUWAI 发表于 2016-6-24 12:50
上世紀初,錄音技術在萌芽階段,指揮大師 Arturo Toscsnini (托氏) 多次被邀錄音,當時的錄音質素不理 ...
最愛聽的貝多芬第七交響曲是卡拉揚六十年代初與柏林管弦樂團的錄音,西德版 CD。Pearl 公司在 1989年出版了 Toscanini (托氏)與紐約管弦交響樂團在 1926-36 年的錄音 ,包括了1936年的貝七,我的 CD 是英國 Nimbus 製碟,雜聲微小。若把上述兩張 CD 比較,有近代優質錄音之助,整體上卡拉揚的是比較好聽,托氏的第二樂章的音樂味及感染力則比卡拉揚稍好一點,托氏在第四樂章的演出,動感非常之好。
HAUWAI
发表于 2016-6-29 17:53:29
HAUWAI 发表于 2016-6-27 12:33
最愛聽的貝多芬第七交響曲是卡拉揚六十年代初與柏林管弦樂團的錄音,西德版 CD。Pearl 公司在 1989年出版 ...
Arturo Toscanini (托氏) 在 1953年1月 於紐約 Carnegie Hall 與 NBC 交響樂團演奏 Mussorgsky 的圖畫展覽,可能是托氏的音效最好的錄音。當時托氏已年近86歲了,棒下的音樂仍然火氣十足。雖然錄音是單聲道,在第十四及十五段做出了地動山搖般的爆炸力,效果震攝,扭大音量聽,聲音仍然舒服。在靜態的第四段,木管與弦樂的音色很不錯哩!
下圖 1991年版德國製 CD。
HAUWAI
发表于 2016-6-30 17:58:35
HAUWAI 发表于 2016-6-29 17:53
Arturo Toscanini (托氏) 在 1953年1月 於紐約 Carnegie Hall 與 NBC 交響樂團演奏 Mussorgsky 的圖畫展 ...
Arturo Toscanini (托氏) 28歲時已在意大利都靈演出華格納指環的諸神的黃昏,是該劇首次由意大利班底演出。之後,托氏又多次在不同國家指揮該劇。
托氏常演出華格納樂劇的選段。華劇的音樂及戲劇演進連貫性強,因此選段是頗難演出的。選段樂譜多由華格納本人或他的徒弟編寫,托氏細心研究每一個細節,並更改選段原譜去適合自己的演出,以達到更佳的戲劇效果和傳達樂劇的真髓。
華劇之中,最深得托氏之心是指環的諸神的黃昏。下圖 CD 輯錄了托氏與 NBC 交響樂團在 1941 年 Carnegie Hall 演出該劇選段的錄音。唱 Brunhildes 的 Helen Traubel 是當年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最佳的華格納女高音,CD 播出到她的歌聲的雄渾力量和一流的唱功。托氏指 Brunhildes 自焚前的一幕,把劇中的悲憤力量發揮得淋漓盡至。托氏的指揮又表現出華格納劇的持續張力與積聚力量,使人感受到嚴峻的悲劇和歡樂的英雄活力。
同碟還有齊格菲的選段森林雜聲,諸神的黃昏的日出、齊格菲萊茵河之行、齊格菲之死及葬禮、Brunhildes 自焚的選段。
此 CD 是音效不錯的歷史錄音,聲音舒服,播出到華劇的雄偉力量。我的 CD 是1992 年版奧地利 Sonopress 製碟。
托氏並無指環全套四集的錄音,據說他從未演出過指環第一集萊茵的黃金。以諸神的黃昏來說,相比蘇堤,我更愛聽托氏。
HAUWAI
发表于 2016-7-6 20:10:05
HAUWAI 发表于 2016-6-30 17:58
Arturo Toscanini (托氏) 28歲時已在意大利都靈演出華格納指環的諸神的黃昏,是該劇首次由意大利班底演出 ...
舒伯特第九交響曲"偉大",Josef Krips 在 1958年指揮倫敦交響樂團,是經得起考驗的演錄最佳的錄音,下圖右是西德頭版 CD。CD 播出的舒九,音色很美,空氣感多,節奏感好,活生感好,銅管、木管、低音大提琴音色像真而美,低頻分量及泛音足夠,音樂生動,重播到活生生的現場感,可讓人聽到樂器在不同位置此起彼落。錄音場地在倫敦 Kingsway Hall , 錄音師是 Kenneth Wilkinson。
下圖左是 Furtwangler 在 1952年的同曲錄音,音效與音色在福氏的歷史錄音來說,算是好了,與天碟級的 Krips 比,當然不可同日而語。演奏方面,福氏的音樂味好,可是聽不到有何勝過 Krips 之處。
HAUWAI
发表于 2016-7-9 10:44:06
HAUWAI 发表于 2016-7-6 20:10
舒伯特第九交響曲"偉大",Josef Krips 在 1958年指揮倫敦交響樂團,是經得起考驗的演錄最佳的錄音,下圖 ...
音響發燒友喜歡用馬勒交響曲的錄音作試音或炫耀音效,皆因馬勒交響曲一般配器龐大和種類繁多,又常有爆棚樂段,故此音響系統的表現頗影響欣賞馬勒交響曲,特別是在動態和低頻的表現。要發揮澎湃的爆棚的效果,重播銅管、鼓及敲擊樂的質素尤其重要。較後期的數碼錄音在分析力清晰度、超低頻、動態方面都比較早期模擬錄音更有優勢,因此要過足音響發燒癮,數碼錄音的馬勒交響曲較為可取。
演錄具高水平的馬勒第一交響曲的數碼錄音,有 Riccardo Chailly 指揮荷蘭皇家音樂廳樂團的1995年錄音及 Simon Rattle 指揮英國伯名翰城交響樂團的1991年錄音。
下圖左的 Chailly CD 是日本 MT 製的金碟,有些人誤以為 MT 是三菱 (Mitsubushi) 或松下 (Matsushita) ,包括香港經營二手 CD 店的人,其實 MT 是代表日本 メモリーテック株式会社 (Memory-Tech Corporation) 的印製光碟的工厰。ChaillyCD 播出的高低頻伸延得盡而分量又足,動態凌厲,力量大,聲音有實體感。Chailly 指揮的音樂生動,起伏分明。第二樂章的爆棚表現勝過 Rattle 的很多。在第四樂章,有頗多的低音鼓,鼓有彈力和震撼力,當以輕力打低音鼓的時候,鼓皮餘震的效果過癮; 鋪天蓋地的銅管樂嘹亮、咆哮、氣勢廹人; 在末段的爆棚,銅管加鼓加鑼、鈸,造出了如地動山搖的效果,結尾時,還要擂一輪低音鼓,確保聽者必定滿足為止。
下圖右是 Rattle 在1991年錄音的 CD,是德國 Sonopress 製碟, 它的高低頻、動態、力量均比 Chailly 的弱一些,感覺它的聲音浮一些。音色方面則比 Chailly 的厚聲些,而感覺節奏慢一點,高頻及聲尾鈍一些,低音肥一些,但是比 Chailly 的舒服耐聽一些。Rattle 的第三樂章慢板比 Chailly 好聽一些,木管則不及 London/Decca 的像真。Rattle 的第四樂章的低音鼓比較軟綿綿,弦樂比 Chailly 的耐聽舒服,質感多一些,音色亦厚暖一些。
演奏上,感覺荷蘭樂團的表現比英國樂團好。
HAUWAI
发表于 2016-7-11 13:23:27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7-11 15:20 编辑
HAUWAI 发表于 2016-7-9 10:44
音響發燒友喜歡用馬勒交響曲的錄音作試音或炫耀音效,皆因馬勒交響曲一般配器龐大和種類繁多,又常有爆棚 ...
馬勒的大地之歌充滿中國元素,六個樂章裏,每個樂章分別有男或女聲唱詩歌,歌詞源自中國唐詩。馬勒填詞時是套用當時的德文譯本,可是該譯本不是直接從中文譯過來,而是譯自法文版,由於經過兩番外文轉譯,德文歌詞已與原文有相當差異,經過學者考究,該七首唐詩次序如下(最後兩首同在第六樂章):
李白《悲歌行》
錢起《效古秋夜長》
李白《宴陶家亭子》或《贈宣州靈源寺仲濬公》
李白《採蓮曲》
李白《春日醉起言志》
孟浩然《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和王維《送別》
看官們若有興趣,聽大地之歌時,不妨上網查看該等唐詩,感受一下馬勒的音樂有何異同。
馬勒完成第八交響曲後,才寫大地之歌,不把它命題第九,似是圖避過如貝多芬或舒伯特的厄運,然而兩年後馬勒又發表第九交響曲。天意弄人,第九終於是馬勒生前最後一首完成的交響曲。
大地之歌於1911年11月20日在慕尼黑首演,指揮是 Bruno Walter, 他與馬勒亦師亦友,當時馬勒已經離世,沒能親臨首演。
Walter 的首演,當然沒有錄音傳世,他在四十年後在倫敦與 Kathleen Ferrier 及 Julius Patzak 給 Decca 的錄音,則成為了經典,下圖左是西德版 CD。此外,最受發燒友歡迎的演錄俱佳版本是 1962-64年 Klemperer 的EMI 錄音,下圖右是英國早版 CD。
在第一樂章,Walter的演奏沉著一些,比 Klemperer 的好聽,其中男高音 Julius Patzak 比 Fritz Wunderlich 唱得好。
在第二樂章,Walter 的英國女低音 Kathleen Ferrier 亦比德國 Christa Ludwig 唱得好,Ferrier 音色豐滿厚潤,感情豐富,她唱的大地之歌是經典,在錄音之前一年她確診患乳癌,帶病錄音的翌年,在 41歲之齡離世。
雖然 Decca 的是單聲道錄音,但是音色較厚聲,該 1952年的錄音音效有上佳質素,比 Toscanini 或 Furtwangler 同時期的都要好。EMI CD 播出的音場立體,高低頻伸延較盡,音色厚潤,空氣感和動態俱佳。
HAUWAI
发表于 2016-7-12 07:58:30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7-12 10:50 编辑
HAUWAI 发表于 2016-7-11 13:23
馬勒的大地之歌充滿中國元素,六個樂章裏,每個樂章分別有男或女聲唱詩歌,歌詞源自中國唐詩。馬勒填詞 ...
馬勒在寫了第一至第四交響曲之後,寫第五交響曲作了一個新的轉變,曲中摒棄了歌手主唱聲樂,由頭到尾都是純管弦樂。第五交響曲著名於它的第一樂章開首大張旗鼓的小號獨奏,有人說它像貝多芬第五交響曲般,我則覺得它更像 Richard Strauss 比馬勒第五早五年寫的 Also Sprach Zarathustra。 第五樂章慢板亦是很著名的,經常被單樂章演奏,有些人稱譽它為最浪漫的樂章。
JohnBarbirolli在1969年指揮 New Philharmonia Orchestra 是馬勒第五交響曲錄音的經典,下圖左是 1993年荷蘭製 CD。第一樂章開首的 Fanfare (大張旗鼓)先聲奪人,由小號帶引著,大爆一輪,繼而奏出送葬音樂,低音鼓的超低頻暗勁特別過癮。
有些人認為 Zubin Mehta 在1976年指揮洛杉磯交響樂團的錄音是馬五音效最好的,下圖右是西德頭版CD, 可是我覺得它的銅管質感不及 Barbirolli 的, 低音鼓又沒有超低頻。
在第二樂章,Barbirolli 奏得好有氣勢,音色又厚潤,銅管音質靚,低音鼓的超低頻產生出迫人的震撼力。Mehta 奏這樂章的動態比 Barbirolli 凌厲一些,我則欣賞 Barbirolli 的氣定神閒。在這里,Decca 的三角鐵的高頻分量多過 EMI 的, 可是它的低音鼓則沒有超低頻。
Barbirolli 在終章末段的低音鼓、銅管、鈸爆得燦爛,有超低頻暗勁,雖然是ADD 錄音, 超低頻仍然播得好靚。
Mehta 音色光輝一些,低音鼓的超低頻仍是無影無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