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kee
发表于 2015-12-12 11:46:10
HAUWAI 发表于 2015-12-11 21:31
下圖是蕭氏 (Shostakovich) 第九交響曲的西德頭版 CD。
蕭氏在1945年寫第九,原意是慶祝蘇聯戰勝納 ...
蕭氏 (Shostakovich) symphony 1,9 Decca 西德頭版。我也有。好录音。多谢介绍蕭氏。
sunkee
发表于 2015-12-12 12:01:59
HAUWAI 发表于 2015-11-24 17:35
與蕭氏第十二交響曲同碟的蕭氏第七交響曲的音效則較好,在倫敦 Kingsway Hall 錄音是其中的因素吧!第 ...
喜欢蕭氏第七交響曲,有一段重复又重复音乐,有点像 bolero 之风。一些片段又爆棚,过瘾。
sunkee
发表于 2015-12-12 12:17:07
HAUWAI 发表于 2015-12-4 07:50
"Sounds!" 唱片是權威資深唱片收藏家司徒織的常用試音碟,他用來試音的當然是黑膠唱片。他用的揚聲器 ...
shelly manne 有名之 jazz 录音 是 shelly manne & his men at the black hawk vol 1-5.penguin 三星带花。我有 vol 1,2.有格调。
sunkee
发表于 2015-12-12 12:19:19
HAUWAI 发表于 2015-12-8 20:59
上圖的孖碟套裝,還有蕭氏第六交響曲,該曲與第五交響曲風格類似,都是蕭氏在 1936年受到政府譴責後 ...
蕭氏 decca 西德頭版,你比我多,好野。
HAUWAI
发表于 2015-12-12 14:14:34
HAUWAI 发表于 2015-12-11 21:31
下圖是蕭氏 (Shostakovich) 第九交響曲的西德頭版 CD。
蕭氏在1945年寫第九,原意是慶祝蘇聯戰勝納 ...
與第九同碟的還有蕭氏第一交響曲,它與第九的長度相約,作於1925年,當時蕭氏十九歲,是他在列寧格勒音樂學院的畢業作品,樂曲是傳統式的,並有年青人的陽光氣,音樂簡單,亦可聞到該時代大作曲家例如Hindemth, Stravinsky, 柴可夫斯基,馬勒,Scriabin 等的元素。
該樂曲的終章爆棚燦爛,這種場面在蕭氏日後的作品也常見,樂章的中途以定音鼓獨奏打破缺口,最後以使人窒息和爆炸性的高潮來結束。
此 CD 在倫敦 Kingsway Hall 錄音, Colin Moorfoot 是當然錄音師之一,音效上佳。
HAUWAI
发表于 2015-12-12 18:13:16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5-12-12 18:15 编辑
HAUWAI 发表于 2015-12-1 13:39
蕭氏 (Shostakovich) 寫第二及第三交響曲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蘇聯,十月革命之後成立的蘇聯,它的政治 ...
下圖是 Haitink 蕭氏第二交響曲同錄音的的兩張不同版本 CD, 左方是九十年代初的德國銀圈版,右方是1993年的德國介指版(無 IFPI),兩張 CD 的聲音分別頗大。
相比之下,德國銀圈版的聲音較為自然和有現場感,聲音比較舒服、從容,音色豐滿得多,泛音及空氣感也豐富得多。
HAUWAI
发表于 2015-12-14 12:51:02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5-12-14 13:20 编辑
HAUWAI 发表于 2015-12-12 18:13
下圖是 Haitink 蕭氏第二交響曲同錄音的的兩張不同版本 CD, 左方是九十年代初的德國銀圈版,右方是19 ...
蕭氏 (Shostakovich) 第八交響曲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1943年,主題不是鼓舞作戰勝利,而是沉思戰爭的恐怖。蕭氏寫道:“嘗試表達人民的內心經歷,反映戰爭的恐怖與悲劇”。
下圖是 Haitink 指揮荷蘭樂團 CD ,德國銀圈版。
從第一樂章中,感受到戰爭的慘烈、戰後場地的悲涼,樂章之中以兩支短笛及兩支長笛加強刺激的效果。
第四樂章從低音提琴拉出的低頻相當豐滿。
第五樂章,以輕盈牧歌式的氣氛開首,接著進入強而有力的高潮,爆棚場面燦爛,一如作曲家的其他交響曲,爆棚以定音鼓為主,加入銅管包括大號,過後,又以低音單簧管及小提琴獨奏奏出怪誕的小品,尾段的低音提琴撥弦的低頻分量充足及音色豐滿。樂曲最終仍保持緊張,沒稍有鬆弛,只是以催眠式的淡出,恐怖持續....
HAUWAI
发表于 2015-12-14 21:20:28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5-12-15 08:30 编辑
HAUWAI 发表于 2015-12-14 12:51
蕭氏 (Shostakovich) 第八交響曲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1943年,主題不是鼓舞作戰勝利,而是沉思 ...
蕭氏 (Shostakovich) 第四交響曲,承襲馬勒風格的作品,在1936年寫完,當時蕭氏因他的馬白克夫人歌劇受到政府譴責,因此同年綵排了"第四"幾次後,首演便被取消,後來遲至1961年,才 由 Kondrasin 指揮正式首演。
如馬勒交響曲般,該曲樂器編制龐大。
下圖 CD 是 Haitink 指揮 LPO , 西德頭版, 於1979年在 倫敦 Kingsway Hall ,由 John Dunkerley 錄音,當時他的師父 Kenneth Wilkinson 還在 Decca 任職,此錄音是 Haitink 蕭氏系列中較為早期的製作,是少有的模擬錄音,音色人性化一些。
第一樂章, 爆棚的氣勢如排山倒海、天崩地裂般,恐怕是十五首交響曲中之最。籍強勁低頻之助,爆棚的攻擊力更狠勁。雖然如此,樂器的音色是厚潤的,銅管光輝耀目十足之餘,不會刺耳,扭至很大音量,聲音不會不舒服。該樂章的最後三分鐘,出現一連串密集的低音鼓,超低頻形成一浸浸有靭力的暗湧,非常過癮!
第二樂章,主題鮮明,音樂有活力、陽光氣,音效開揚、從容。
第三樂章前部分是緩慢板的送葬進行由,以弦樂為主。樂章的後部分是快板,前、中、後段分別有爆棚場面,爆棚氣勢如地動山搖般,低音鼓的超低頻如地震效果,撞鈸的強音猶如天崩地裂, 震撼力驚人, 銅管、木管、弦樂器的質感強烈。
此 CD 堪稱爆棚示範級也!
sunkee
发表于 2015-12-22 11:00:05
HAUWAI 发表于 2015-12-14 21:20
蕭氏 (Shostakovich) 第四交響曲,承襲馬勒風格的作品,在1936年寫完,當時蕭氏因他的馬白克夫人歌 ...
我有蕭氏 Decca 1-15交響曲,但不是所有都是西德頭版,看来要再努力。
HAUWAI
发表于 2015-12-22 14:52:42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5-12-22 15:14 编辑
sunkee 发表于 2015-12-22 11:00
我有蕭氏 Decca 1-15交響曲,但不是所有都是西德頭版,看来要再努力。
Carmina Burana (布蘭之歌) 的音樂內容是很適合音響系統表演音響效果的。樂譜除了要求一大型管弦樂團 (包括兩台鋼琴和一大堆敲擊樂器),還有一男高音、一女高音、一男中音、一大型合唱團和一男孩合唱團。作曲家以銅管樂、敲擊樂、定音鼓、低音鼓製造了很多激情和爆棚場面,還以人聲獨唱或合唱的輕重聲變化、突發的咆哮叫喊、迅速快聲、突然頓音等製造突出的音響效果,以上種種正正是發燒友得以發揮其音響系統表演的大好條件。
作曲家德國人 Carl Orff (1895-1982)在 1936年完成此曲,創作靈感來自德國巴伐利亞一所修道院收藏的十三世紀拉丁文歌曲手稿。該曲本來是寫給在舞台上表演用的,以舞蹈員口形假唱配合演出。於1937年,該表演項目在德國法蘭克福首演,其後在1942年,於意大利米蘭又舉行了國外首演,可是此後該樂曲便以音樂會形式演出為主了。
布蘭之歌的發燒錄音有好幾個,例如 Telarc/Shaw 和 DG/Jochum 的,特別是 Telarc 的錄音受很多發燒友喜愛。我卻最喜歡聽下圖的 EMI CD, 是 Previn 指揮倫敦交響樂團, 在 1974年 倫敦 Kingway Hall, 由雙 Christopher 監製及錄音。我在 1991 年購入下圖的 CD ,德國 Sonopress 製碟。從該 CD 可聽到 EMI 錄音的強項,即是厚聲、質感強烈、聲音有肉有實體感、爆棚的沖擊力猛勁,它的銅管樂、鼓聲和人聲的爆發力尤其突出。相比之下,Telarc 和 DG 的 CD 沒那麼厚聲和沒有那一股強橫爆發力的蠻勁。
HAUWAI
发表于 2015-12-22 16:45:50
HAUWAI 发表于 2015-12-22 14:52
Carmina Burana (布蘭之歌) 的音樂內容是很適合音響系統表演音響效果的。樂譜除了要求一大型管弦樂團 ( ...
ARIA 是 EMI 歌劇詠嘆調精選 CD, 選曲都是大眾化受歡迎的曲調,歌手粒粒天王巨星,有 Callas , Caballe, Freni, Corelli, Gedda 等。
CD 是 1994年美國製的碟,製作的編碼做得好,聲音平順自然,人聲有味道有感情。它的 Callas 卡門音效很好,除了西德頭版,所有再版版本都不是它的對手。我最愛聽 Gedda 唱 Donizetti 那一首,他的歌聲感情豐富,CD 的人聲味道濃郁,他又唱到聲淚俱下,非常感人。
ARIA 不失為一張歌劇精品的示範碟。
HAUWAI
发表于 2015-12-22 18:57:25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5-12-22 21:34 编辑
HAUWAI 发表于 2015-12-22 16:45
ARIA 是 EMI 歌劇詠嘆調精選 CD, 選曲都是大眾化受歡迎的曲調,歌手粒粒天王巨星,有 Callas , Caballe,...
Arturo Michelangeli (米氏) 彈奏的莫札特第十五鋼琴協奏曲,DG 西德頭版 CD 是我的恆常試音碟,每次開機都會以此碟試音來測試和調校音響系統,然後才開始聽音樂。該錄音的原班人馬,除了錄音師,在早半年前,即 1989年6月已在音樂會現場錄製了莫札特第二十及二十五鋼琴協奏曲,並同樣地由 DG 出版了 CD。下圖是該錄音的西德頭版 CD, 亦是在我的示範 CD之列。
米氏是我最愛聽的鋼琴演奏家,我喜歡他的甚麼呢?在這張 CD 的莫札特第二十鋼琴協奏曲亦可聽得到。他的琴音是人性化的,富有感情,像在說故事, 或在講心事。他彈奏的步伐緩不急,聽者的呼吸氣息很容易被他的琴音牽引著,投進音樂的氛圍裏。米氏在此曲選用了貝多芬寫的華采樂段,貝多芬的性格在他的彈奏下,溢於言表,那麼貝多芬的性格與莫札特的旋律產生的化學作用如何呢?有待聽者去細心欣賞。
與米氏合作的指揮 Cord Garben,是一名全才人物。他亦有給 DG 做唱片監製和錄音師,想不到他的指揮(副業?)功力那麼深厚,在他棒下的北德電臺交響樂團與米氏的琴音互相呼應,水乳交融,活像同一個腦袋在控制著。其實,我最愛聽的莫札特,不是一代大師 Bohm 或 Walter, 而是上述的 Garben 指北德電台和 Sandor Vegh 指揮薩爾斯堡莫札特音樂學院樂團。
此 CD 的音色厚暖豐滿,鋼琴琴腔共鳴聲分量多,各種樂器音質像真、自然,是 DG 的一貫特色 。惟它亦有缺點,是低音肥,鋼琴、低音大提琴、定音鼓的低頻尤其明顯,可是並不影響這張 CD 的示範級地位。
HAUWAI
发表于 2015-12-23 15:32:23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5-12-23 17:48 编辑
HAUWAI 发表于 2015-12-22 18:57
Arturo Michelangeli (米氏) 彈奏的莫札特第十五鋼琴協奏曲,DG 西德頭版 CD 是我的恆常試音碟,每次開 ...
意大利美聲歌劇波希米亞人 (La Boheme), 劇名的意思是指十九世紀初在法國從事文藝、哲學的不要受傳統束縛的人,即是該劇的主要角色,而不是指生活於捷克波希米亞地區的人。Puccini 在1896年完成該劇創作,並讓年青的 Toscanini 指揮首演,可是當時劣評甚多,首演並不成功,日後二十世紀該劇成為世界熱門演出劇目之一,此是後話。隨後幾年,Puccini 又寫了 Tosca 和 蝴蝶夫人,晚年又完成了 Turandot, 上述四套歌劇成為了後世非常受歡迎的劇目。Puccini 學習 Verdi 的歌劇創作,風格接近,惟師父的作品始於有深度一些。
下圖是發燒級錄音的波希米亞人歌劇 CD, Karajan 指揮柏林管弦樂團,我聽的是德國銀圈版。 Pavarotti 唱男主角魯道夫,Freni 唱女主角 Mimi, 錄音時他們同是 37歲,聲藝處於高峰時期, 他倆相識已久,很容易便擦出了火花, 一時之選也。特別是 Pavarotti ,他唱出了地道的意大利腔調,及年青詩人的性格。 唱女配角 Musetta 的 Elizabeth Harwood 的音色嬌艷,亦上佳美聲也。
該錄音由 Decca 錄製蘇堤指環的錄音師主持,1972年於柏林耶蘇基督教堂進行。 該錄音稱得上發燒級,當然是音響效果突出,它的高低頻去得盡,動態對比大,爆發力有沖擊效果,音場空間大, 人聲定位有現場感 ,惟音色則稍嫌厚聲不足。 在第一幕 Pavarotti 唱“冰冷的小手”詠嘆調時,他發力大聲地唱上高音,可考驗功率放大器的力量和失真,是龍是蛇?立即現形。
HAUWAI
发表于 2015-12-24 13:04:54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5-12-24 13:10 编辑
HAUWAI 发表于 2015-12-23 15:32
意大利美聲歌劇波希米亞人 (La Boheme), 劇名的意思是指十九世紀初在法國從事文藝、哲學的不要受傳統束 ...
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又被標題命運交響曲,歷來被譽為該樂曲最佳版本的錄音,是 Carlos Kleiber (CK) 指揮維也納管弦樂團在 1975年的錄音,該 CD 亦是我的示範 CD,聽過不下幾十遍。
CK 是貴精不貴多的指揮家,要求又高,他的曲目範圍細,錄音亦少,可是他的歌劇和交響樂錄音大多是精品。CK 在眾多大師 Toscanini. Furtwangler, Walter, Klemperer, Karajan 等之中,能夠脫頴而出,指揮聽眾耳熟能詳的貝五,得到最佳版本之譽,只要你細心聆聽,它的音樂感,它的生動,它的氣勢,它的細膩,它的戲劇性效果,不由你不服,實至名歸!
此錄音的音色厚暖豐滿, 動態對比大, 各種樂器音質像真,感到弦樂及銅管樂泛起了金黃色的音色,美中不足是低頻稍肥,音場窄,感覺到樂師們坐得擠迫的樣子。第一樂章讓人覺得樂團的不同樂器在不同位置發聲,此起彼伏,畫面又生動又有現場感。
我以前聽了德國版 CD 二十年,在五年前才購入西德頭版,聲音分別很大。感覺德國版的動態受壓抑,西德頭版則從容,舒服,高低頻去得盡,音場闊、高,又立體。DG 後期把第五加第七同出一張 CD, 效果更差。
HAUWAI
发表于 2015-12-27 14:42:18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5-12-27 19:01 编辑
HAUWAI 发表于 2015-12-24 13:04
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又被標題命運交響曲,歷來被譽為該樂曲最佳版本的錄音,是 Carlos Kleiber (CK) 指 ...
上文介紹過一張音響效果突出的 CD "Sounds!", 這里再分享兩張效果類似的 CD: "Exotica Volume II" 與“The Enchanted Sea" ,音樂是熱帶風情的輕音樂,讓你悠閒地慢慢歎的。Martin Denny 作曲、編曲,彈奏鋼琴、鋼片琴及古鍵琴,此外還有真假雀鳥聲,風聲,海浪聲,各種類型的鼓和敲擊樂器,特別是熱帶地區土產的敲擊樂器,亦有低音大提琴和長笛。錄音在 1957 和1959年於美國紐約和荷里活製作。
這兩張 CD 播出來的樂器是清楚地出現在揚聲器的左中右和後方,一件一件地各就各位,樂器分隔度明顯,高低頻延伸得盡,叮叮喳喳的高頻和鼓聲、琴腔共鳴聲的低頻造成音響效果突出。聽這兩張 CD,除了音樂把你帶到充滿熱帶風情的氛圍,聽著就像在溫暖的海水中載浮載沉,或在沙灘上椰樹下吹拂著海風,最主要是還讓你測試自己音響系統的表現或示範音響效果給他人欣賞。
下圖是分別在 1996 及 1997年出版的美國版 CD, EMI 製碟。
HAUWAI
发表于 2015-12-28 10:49:00
HAUWAI 发表于 2015-12-27 14:42
上文介紹過一張音響效果突出的 CD "Sounds!", 這里再分享兩張效果類似的 CD: "Exotica Volume II" 與 ...
下圖是我的鋼琴獨奏示範 CD, 演奏者是二十世紀大師智利鋼琴家 Claudio Arrau, 他灌錄了全套貝多芬奏鳴曲,又先後三次灌錄了全套貝多芬鋼琴協奏曲。Arrau 彈奏的音色醇厚,會加入自己的浪漫音色。他初出道時曾被稱許技巧神奇,中年以後,彈奏速度比較慢。
聽下圖 CD 的第四奏鳴曲,猶如耳朵就在琴腔旁邊。鋼琴的每一個細節、零件的聲音,例如木錘聲、鋼弦聲、響板聲、琴腔共震聲等,都聽得非常清楚。當 Arrau 以腳踏延長餘音,CD 的效果是非常吸引的。CD 給到的泛音、包圍著鋼琴的空氣、尾音餘韻均分量十足,充滿了整個聆聽空間。即使琴錘猛力撞擊弦線,聲音仍會保持舒服。琴音的低頻、超低頻亦豐富和像真。
同碟的第七奏鳴曲則聽來沒那醇厚。
下圖 CD 是 1987年西德頭版的樣品版,錄音是在 1985年10月瑞士製作,相信 CD 與黑膠及卡帶同時在 1987年推出,壓製此頭版樣品 CD 應是以新鮮母帶作音源,才那麼原汁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