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UWAI
发表于 2016-4-29 11:37:43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4-29 13:56 编辑
HAUWAI 发表于 2016-4-22 15:23
莫札特在晚年創作歌劇"魔笛",脫離傳統,歌詞用德語,劇作以民間觀眾為對象。有別於他以前為王室貴族創 ...
複音是在巴赫音樂之中常有的特徵,複音即是有兩個以上的旋律 (聲部) 同時分別進行,巴赫是最會寫複音的作曲家。平均律鍵盤曲集 (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是巴赫的重要代表作,在鋼琴音樂史的重要性猶如中華文化的易經,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鳴曲則如道德經。巴赫把二十四個大調與小調的調性寫進平均律鍵盤曲集,後來又寫了所有調性的賦格 (複音) ,原意給人作為練習之用。他先後寫了兩卷 (Book I & II),兩者相隔多年。巴赫把各種調性的音樂寫得細膩而且深具內涵,其中每一首都是傑作,堪稱完美音樂。
奧地利鋼琴家 Friedrich Gulda 彈奏平均律鍵盤曲集是我最喜愛的錄音版本,他奏得爽朗、清脆,因此賦格的三、四個聲部各自發展而又互相交錯的旋律,交待得清楚,令人更能體會複音的魅力。
至於著名的 Richter 版本,琴音比較圓滑,給人連音的感覺,Richter 奏出比較浪漫的氣氛。
音效方面,Gulda 的光亮、鏗鏘、力感重些、音色厚潤溫暖、細節豐富、低頻質量俱佳。Richter 的則陰柔一些,感覺鋼琴瘦小一些,琴音的細節濛及小,低音肥。
Gulda 的 CD 把每一個調的前奏及賦格分開 CD track, 選曲時方便一些。下圖是 Gulda 的西德頭版 CD, 在七十年代初錄音,惟不是 Philips 自己錄製的,是德國 MPS 在其自家錄音室製作的。Book I 及 Book II 分別在 1972 及 1973年錄音,後者比較沒那麼厚潤和舒服。
HAUWAI
发表于 2016-4-30 22:10:55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5-1 14:02 编辑
HAUWAI 发表于 2016-4-29 11:37
複音是在巴赫音樂之中常有的特徵,複音即是有兩個以上的旋律 (聲部) 同時分別進行,巴赫是最會寫複音 ...
曾復刻出版 Martzy 及 Kogan 小提琴大師五十年代Columbia 黑膠賣數千元一張的 Electric Recording Co,近日又復刻出版 1951錄音的 Furtwangler 指揮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 Columbia 黑膠,一套兩張售九千港元。該錄音是在 1951年7月29日,德國 Bayreuth 音樂節在二戰後重開首演音樂會的現場錄音,該音樂節本來是演奏華格納音樂為主,此次讓 Furtwangler 指貝九,可說是給足面子。EMI/Columbia 當年負責現場錄音,由 Walter Legge 監製,當時他還未與同場唱女高音的 Schwarzkopf 結婚。
另一 Furtwangler 貝九著名錄音是 1942年3月22/24日在柏林的錄音,那是柏林電台現場錄音。在1945年二戰結朿,該錄音的磁帶給蘇聯拿走,至1990年,才在西方首次出現。
此外,Furtwangler 後來在同年4月19日,被迫指揮慶祝希特拉生日的貝九音樂會,在網上可看到錄影最後幾分鐘,希特拉副手戈培爾在樂終後行到臺前與 Furtwangler 握手。
上述1951年及1942年3月的兩個錄音,樂評家們普遍認為是最好的 Furtwangler 貝九。1951年錄音的音質和音效基本上比 1942 年的好得多。
Furtwangler 在 1951年的第一樂章,表現淡定,造句細膩,並營造出磅礡的氣勢。充滿動感和激情的第二樂章,頗受音效影響, 1942年的錄音給 1951年的錄音比下去了。1942 年的第三樂章,確是經典,Furtwangler 棒下的音樂盪氣廻腸,表達的感情比 1951年的濃烈,惟音效是差一些。第四樂章的聲樂佔頗多分量,1942年的聲樂的演唱及音效都好一些,特別是合唱部分,1951的合唱失真大,人聲模糊地混作一團。
HAUWAI
发表于 2016-5-6 20:23:03
HAUWAI 发表于 2016-4-30 22:10
曾復刻出版 Martzy 及 Kogan 小提琴大師五十年代Columbia 黑膠賣數千元一張的 Electric Recording Co, ...
天鵝湖是柴可夫斯基最著名的芭蕾舞音樂,全曲分四幕,有別於其他芭蕾舞音樂,它本身獨立完整,不用邊觀看舞蹈才感覺完整,它亦可算是交響詩,在柴氏之前李斯特首創交響詩,柴氏之後的 Richard Strauss 把交響詩再推上頂峰。
天鵝湖的主題音樂家傳戶曉,常被套用,一聽便知是它。主題在該樂曲中經常重覆出現,例如在第一、二、四幕的終段,第二幕開首等。
百田尚樹推介小澤征爾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在 1978 年的模擬錄音,之前未有聽聞,遂在亞馬遜網站購買全曲孖碟裝。有些西德版賣家說不寄香港,有些確認不到是西德版,最後買了最平的 2.45英鎊 (連郵費共 66港元) 碰碰運氣,賣方說明是 "acceptable" 狀態 (即差強人意),賣家是倫敦樂施會,收入作慈善用途,地址位於 Walthamstow, 即 Kingsway Hall 之外另一靚聲錄音 Hall 所在。近日收到該套 CD,竟然是西德頭版,全無花痕,樂上半天!
該套 CD 的音效出色,第一幕開首,已經爆到七彩,定音鼓、搖鼓、三角鐵等敲擊樂帶起熱鬧氣氛,效果鏗鏘,銅管樂的長號、大號的低頻分量充足,由管內迫出來的空氣形成一股豐厚的低音,非常過癮,定音鼓的低頻及低音鼓的超低頻均質量俱佳,爆棚的動態、速度、力感皆自然而無拘無束,音樂充滿活力及鮮明的節奏感。愈扭大音量聽愈過癮,而且聲音仍然舒服
接著,奏出的弦樂優美動人,動靜皆能也。
在樂曲中重覆出現的天鵝湖主題,反而沒有給到我深刻的印象。
豎琴的優美旋律在第四幕初段奏出,表示王子、公主殉情後升天重逢。樂曲在終結前,再大爆一輪,夠未!
被譽為芭蕾音樂錄音的最佳指揮 Ansermet, 我收藏了他的多套早版 CD, 除了胡桃夾子是西德版,其他是日本三洋版,它們的音色都偏薄,西德版的好一些。上述的 DG 小澤征爾 CD 的音色厚聲之餘,高頻亦足,細節也不會濛。
HAUWAI
发表于 2016-5-9 17:22:23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5-9 21:02 编辑
HAUWAI 发表于 2016-5-6 20:23
天鵝湖是柴可夫斯基最著名的芭蕾舞音樂,全曲分四幕,有別於其他芭蕾舞音樂,它本身獨立完整,不用邊觀看 ...
相傳莫札特寫了五十多首交響曲,經考証後,編號第二及第三不是莫札特本人寫的,第三十七其實是海頓的第二十五交響曲,編號第四十二及以上的均有疑點。在可信的莫札特的 38 首交響曲之中,只有兩首是小調,即第二十五及最為人熟悉的第四十,皆為 G小調。莫札特少年時代已為王室貴族作曲,基本上都是明亮輕快的音樂。他十七歲那年已作了近二百首樂曲,忽然首次採用小調來寫交響曲,即現稱第二十五交響曲,一反常態,內容是晦暗,悲劇性的。有別於大調,他寫小調的音樂特別感情豐富。直至他去世前一年,才再用小調寫交響曲,即最為人熟悉的第四十。
下圖的 4CD 集包括了第二十五的演錄俱佳版本,是在 1956年 Klemperer 指揮 Philharmonia 於倫敦 Kingsway Hall 的錄音,演出的音樂精彩恢宏而帶有悲劇色彩。EMI 西德版 CD 的音色厚潤,力感比較有分量,樂器質感顯現。
由於該 4 CD 載有的 11 首交響曲於不同時間和場地錄音,音效有所參差,第二十五的聲音舒服和順,即使在同一月分同一場地錄的第四十,已稍為硬聲。
HAUWAI
发表于 2016-5-12 17:41:37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5-13 21:34 编辑
HAUWAI 发表于 2016-5-9 17:22
相傳莫札特寫了五十多首交響曲,經考証後,編號第二及第三不是莫札特本人寫的,第三十七其實是海頓的第 ...
舒伯特生於貝多芬的年代,在短短三十一年的生命,創作了很多精彩音樂作品,單是歌曲,已寫了六百多首。他常引用那些歌曲,譜寫器樂,死亡與少女弦樂四重奏便是典型例子,該曲是他編了號的十五首四重奏之中的第十四號。
死亡與少女弦樂四重奏所表現的主題複雜,是激昂、悲劇性、詭異的。第一樂章令人感覺到紛亂的心緒及吶喊,和迎接悲劇的來臨,體會到舒伯特作曲的功力。第二樂章是重點,引用了死亡與少女歌曲的鋼琴伴奏,經過變奏,音樂的變化更複雜,內容更豐富,悲劇性更沉重,同時又夾雜著唯美的旋律,表現作曲家的功力更上一層樓。第三樂章的主題彷似華格納指環的主導動機。雖然第三、四樂章都是舞曲,卻只會使人感到沉鬱和詭異。
下圖是 Quartetto Italiano 在1965年的瑞士錄音,CD 在1988年 出版, 我的西德頭版購自北愛爾蘭。Philips CD 的弦樂的音色厚潤,低頻亦豐滿。
魔鬼颤音10
发表于 2016-5-13 02:11:33
感谢版主
youzi55
发表于 2016-5-13 16:05:17
2014年开始收三盲鼠
再看帖子 竟然2016年了 还在收 呵呵
楼主可否谈一些非主流发烧碟比如 一些小厂牌
HAUWAI
发表于 2016-5-17 16:51:16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5-17 20:34 编辑
youzi55 发表于 2016-5-13 16:05
2014年开始收三盲鼠
再看帖子 竟然2016年了 还在收 呵呵
楼主可否谈一些非主流发烧碟比如 一些小厂牌
Rossini 是十九世紀上半葉最受歡迎的意大利歌劇作曲家,他寫了 39 套歌劇,由於受歡迎,年青時已賺到了很多錢,37 歲便掛筆退休,此後鑽研美食和享受旅遊四十年。然而,在他的時代,大部分作曲家都在貧窮邊沿掙扎。或許作曲家有生活的壓力,才可創造更多感動人的作品。
Rossini 之所以為現代人所知,包括不常聽古典音樂的人,主要原因是他的序曲常被人用在電影、電視、廣告中,例如 William Tell 序曲,香港人一聽到末段的瑞士軍隊進行曲,便想起跑馬,其實之前第三段的牧歌,雙簧管、英國號、長笛交錯奏出的旋律非常優美,而且為下段進行曲營造山雨欲來的氣氛,更添樂曲高潮的澎湃效果。此外,西維爾的理髮師序曲亦是耳熟能詳,一首樂曲分幾段不同主題,對比鮮明。Rossini 寫的音樂,不單只動感力量十足和爆棚澎湃,抒情樂段亦富有感染魅力 。他的音樂生動活潑,有歌唱般的旋律,故他又被稱作意大利莫札特。他的音樂沒有時代隔閡,今日聽來,感到與現代音樂無異。
下圖是 Toscanini 指揮 NBC 交響樂團在紐約 Carnegie Hall 錄音的德國頭版 CD, 共有八首 Rossini 序曲,包括了我最愛的 西維爾的理髮師和 William Tell 序曲,在 1945 至 1953年 的單聲道錄音,雖然部分由 Lewis Layton 錄製,但是音效遠不及 Reiner 芝加哥交響樂團的 Living Stereo,而且在爆棚時有明顯失真現象。話雖如此,該等錄音仍可讓我們欣賞到 Toscanini 的獨到功力。
Toscanini 指 NBC, 使該等序曲的音樂很有力量,節奏感強,沖擊力及爆發力猛勁,是其他指揮所沒做到的效果。他棒下的序曲,特別是西維爾的理髮師,有一種莫名的動力、活力、張力和廹力! 一代大師!
youzi55
发表于 2016-5-17 17:30:48
HAUWAI 发表于 2016-5-17 16:51
Rossini 是十九世紀上半葉最受歡迎的意大利歌劇作曲家,他寫了 39 套歌劇,由於受歡迎,年青時已賺到了 ...
{:4_472:}
HAUWAI
发表于 2016-5-27 18:45:15
HAUWAI 发表于 2016-5-17 16:51
Rossini 是十九世紀上半葉最受歡迎的意大利歌劇作曲家,他寫了 39 套歌劇,由於受歡迎,年青時已賺到了 ...
黑膠收藏家蕭弘毅前輩經常推介Haitink 指揮荷蘭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Amsterdam (COA) 演奏的馬勒第三交響曲,並多次讚許為必須收藏的天碟。
三年前,在 eBay 曾競投該錄音的CD,出價到三百多港元,惜翦羽而歸。近月有緣在亞馬遜購得西德早版孖 CD。雖然封面與原裝黑膠的不同,但是 CD 的油畫封面更漂亮,色調溫暖柔和,聽音樂時看著它,聽感上與視覺融為一體。
COA 有著馬勒音樂的悠久傳統。馬勒在世時,COA 的音樂總監 Mengelberg 是馬勒的好朋友, 馬勒先後幾次被邀請到 COA 指揮演出他的第三及第四交響曲。馬勒並在綵排時,以 COA 的音樂廳的音效為參考,修訂其樂譜。馬勒離世後不久,雖然他的交響樂很少被演奏, Mengelberg 仍然在 COA 安排馬勒系列演出,一連串演奏全套交響曲,可見 COA 和該音樂廳有著悠久的馬勒傳統。Haitink 是在阿姆斯特丹出生的地道荷蘭人,在五十年代中開始指揮 COA, 小弟適逢其會曾在倫敦高文花園 Royal Opera House 聽過他指撣 Don Giovani。
Haitink 夥拍 COA 灌錄了全套馬勒交響曲,據蕭前輩所說,它們全是天碟,1966年錄音的第三交響曲更是天碟中之天碟。
在得到該錄音的西德早版 CD 後,最好奇是領略它是如何的天碟。Haitink 與 COA 的演出已是一級水平,在這里只集中形容它的音效。該 CD 播出來的音樂自然、真實,感到如在坐在現場聆聽。聽到的第三交響曲的音色厚暖,耐聽舒服,從容而完全沒有緊張。音質方面,銅管、木管、弦樂均像真,鼓聲豐滿,敲擊樂鏗鏘。樂聲有肉,質感豐富,高頻、低頻、動態自然,女低音音色醇和,女聲合唱和童聲合唱輕柔。可以說是爆棚又得,幼細又得。
HAUWAI
发表于 2016-5-27 18:47:34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5-28 12:31 编辑
HAUWAI 发表于 2016-5-17 16:51
Rossini 是十九世紀上半葉最受歡迎的意大利歌劇作曲家,他寫了 39 套歌劇,由於受歡迎,年青時已賺到了 ...
黑膠收藏家蕭弘毅前輩經常推介Haitink 指揮荷蘭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Amsterdam (COA) 演奏的馬勒第三交響曲,並多次讚許為必須收藏的天碟。
三年前,在 eBay 曾競投該錄音的CD,出價到三百多港元,惜鎩羽而歸。近月有緣在亞馬遜購得西德早版孖 CD。雖然封面與原裝黑膠的不同,但是 CD 的油畫封面更漂亮,色調溫暖柔和,聽音樂時看著它,聽感上與視覺融為一體。
COA 有著馬勒音樂的悠久傳統。馬勒在世時,COA 的音樂總監 Mengelberg 是馬勒的好朋友, 馬勒先後幾次被邀請到 COA 指揮演出他的第三及第四交響曲。馬勒並在綵排時,以 COA 的音樂廳的音效為參考,修訂其樂譜。馬勒離世後不久,雖然他的交響樂很少被演奏, Mengelberg 仍然在 COA 安排馬勒系列演出,一連串演奏全套交響曲,可見 COA 和該音樂廳有著悠久的馬勒傳統。Haitink 是在阿姆斯特丹出生的地道荷蘭人,在五十年代中開始指揮 COA, 小弟在二十多年前適逢其會曾在倫敦高文花園 Royal Opera House 聽過他指撣 Don Giovani。
Haitink 夥拍 COA 灌錄了全套馬勒交響曲,據蕭前輩所說,它們全是天碟,1966年錄音的第三交響曲更是天碟中之天碟。
在得到該錄音的西德早版 CD 後,最好奇是領略它是如何的天碟。Haitink 與 COA 的演出已是一級水平,在這里只集中形容它的音效。該 CD 播出來的音樂自然、真實,感到如坐在現場聆聽。聽到的第三交響曲的音色厚暖,耐聽舒服,從容而完全沒有緊張,音場的空間感使人如在現場。音質方面,銅管、木管、弦樂均像真,鼓聲豐滿,敲擊樂鏗鏘。樂聲有肉,質感豐富,高頻、低頻、動態自然,女低音音色醇和,女聲合唱和童聲合唱輕柔而細節多。可以說是爆棚又得,幼細又得。
HAUWAI
发表于 2016-5-28 22:19:23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5-29 22:15 编辑
HAUWAI 发表于 2016-5-27 18:47
黑膠收藏家蕭弘毅前輩經常推介Haitink 指揮荷蘭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Amsterdam (COA) 演奏的馬勒 ...
指揮大師 Arturo Toscanini (托氏) 生於、成長及成名於意大利,並屢次出任米蘭 La Scala 音樂總監。在 1937年,美國 NBC (國家廣播公司) 邀請他出任指揮,並特別組織 NBC 交響樂團專為配合他演奏。NBC 每星期都在電台或電視播出托氏的演出,托氏亦因此在美國廣為人識。NBC 本想加入其他指揮,但被托氏所反對,因他認為其他指揮會影響樂團專注及會引致偏離托氏的風格。托氏在1954年初夏退休,NBC 亦隨之解散樂團,團員們自己另組 Symphony of the Air。
托氏反法西斯及反墨索里尼。二戰時,La Scala 歌劇院被炸毀,戰爭結朿後,托氏捐了大筆款項幫助重建。可是他要待夏蕙皇朝下台,意大利落實舉行民主選擧,才於 1946年4月回國,舉行重開 La Scala 的首個音樂會,收入全數捐給La Scala。
在該歷史性音樂會,托氏選奏全意大利作曲家曲目,有交響樂亦有歌劇選段。下圖是 Naxos 出版該場音樂會的 CD。說也奇怪,在該音樂會演出現場,在音樂廳外的廣場有廣播,並在意大利全國及部分歐洲國家廣播,竟然意大利電台沒有保留錄音帶,現可找到的唯一可取音源只是私人錄音的 acetate 唱片,音質當然差強人意。雖然如此,在 CD 的音樂中仍可聽到早前介紹 RCA CD 的托氏指 Rossiniovertures 那般的火氣。托氏在 La Scala 場內的同聲同氣觀眾面前演出本土曲目,果然火花四濺。
近日在亞馬遜,此二手孖 CD 售四十多英鎊,Naxos CD 價如此之高,托氏的歷史價值之故吧!
sunkee
发表于 2016-6-3 13:18:51
HAUWAI 发表于 2016-4-30 22:10
曾復刻出版 Martzy 及 Kogan 小提琴大師五十年代Columbia 黑膠賣數千元一張的 Electric Recording Co, ...
喜欢 music and arts 版本多一些。
sunkee
发表于 2016-6-3 13:21:10
HAUWAI 发表于 2016-4-18 21:29
百田尚樹 (日本小說家兼音樂發燒友) 就貝多芬第三、第五、第九交響曲,都很讚賞 Furtwangler (福氏) 的 ...
永远支持 furtwangler
sunkee
发表于 2016-6-3 13:30:17
HAUWAI 发表于 2016-3-21 20:12
鄧麗君給寶麗金灌錄過兩張粵語大碟,分別是 1980年的勢不兩立和 1983年的漫步人生路。當年前者的黑膠是 ...
看封面都开心
补充内容 (2017-6-1 16:43):
我只有2张鄧麗君,一张忘不了,三年尤其令人感动,last recording,best of the best。另外是2 CDs,依馆1982年现场,Polydor。不是听效果,是听鄧麗君高峰时期之歌艺。
sunkee
发表于 2016-6-3 13:34:57
HAUWAI 发表于 2016-3-17 12:44
蔡琴老歌是我第一次買 CD,兩張的其中一張,時維1988年。想不到該兩張 CD, 二十多年來一直是我的試 ...
蔡琴老歌 orange 版本,20 年前不懂,送了两张给朋友。现在一张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