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UWAI
发表于 2016-1-4 16:56:22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1-4 20:57 编辑
HAUWAI 发表于 2016-1-4 14:55
Nino Tempo Tenor Saxophone 是我的試音、示範 CD,主要聽 The Masquerade 一曲。這是音色厚暖及薩克管 ...
Perlman 的卡門幻想曲,發燒友差不多人手一張, 二手店曾經常播此 CD 作示範。何解?因為它爆得,動態對比大,小提琴和樂團充滿陽剛氣。近咪的小提琴錄音,使到弦線聲、弓聲及琴腔聲細節與質感被放大,支琴大大件,樂團亦有近距離效果,爆起上來有埋身的廹力。
爆棚刺激之餘,獨奏小提琴聲音仍然要舒服,若做不到,即音響系統或調校有問題,解決了,整個音響系統便更上一層樓。
同碟的 Paganini 第一小提琴協奏曲風格類似,又爆得,又小提琴質感強烈,演錄水平與卡門同級。當你套音響調校好,爆得之時,Perlman 支琴又不會拮耳,全碟由頭聽到尾,無冷場,音響音樂的真享受也!
我的 CD 是西德版。
HAUWAI
发表于 2016-1-4 19:59:15
HAUWAI 发表于 2016-1-4 16:56
Perlman 的卡門幻想曲,發燒友差多人手一張, 二手店曾經亦常播此 CD 作示範。何解?因為它爆得,動態對 ...
二十世紀指揮大師之一 Leopold Stokowski,出生在英國, 指揮生涯接近七十年, 主要活躍於美國樂壇,特別是擔任費城樂團總監多年,95歲離世前數月,還進行錄音。他棄用指揮棒,又著重音響效果,每每因此小心地編排樂師的位置,並與錄音師研究怎樣把音響效果做好。
他的 RCA "狂想曲" 是我的示範 CD, 內容包括李斯特 及 Enesco 的狂想曲,和 Smetana 的我的祖國及被出賣的新娘序曲。該三位作曲家,雖是不同國家的人,但三位同是熱衷於作曲來表達自己國家民眾的喜與憂。
下圖 CD 是 1993年美國頭版,還加進了華格納兩段樂曲,在 1960及61年由 Bob Simpson 錄音,即 Belafonte at Carnegie Hall 的同一錄音師。
該 CD 全碟的音效都不錯。Enesco 的羅馬尼亞狂想曲的空氣感多,樂器音色通透及平衡度好,音樂生猛又好聽。
Smetana 的被出賣的新娘序曲,音色厚暖,擦弦聲質感顯現,大提琴的定位效果突出。
不難想像,Bob Simpson 的錄音的空氣感和現場環境聲特別好,這也是 RCA Living Stereo 的特色之一,此外,還有立體的空間感。我則覺得 Living Stereo 的錄音相對地濛,比較上文的 EMI Perlman 卡門便看出分別。Living Stereo 亦沒有 DG 那麼醇厚與自然,又沒有 Decca 那般的龐大動態和音場空間。EMI 的質感和迫力,亦不是 Living Stereo 所及。
开车上网
发表于 2016-1-5 00:39:44
学习了
HAUWAI
发表于 2016-1-5 17:18:16
开车上网 发表于 2016-1-5 00:39
学习了
當鋪爵士是發燒友必有的 CD, 我以它做試音碟,主要聽 High Life。要聽到有現場氣氛,節奏生猛,有躍動感,令人搖動著腳跟隨打拍子。該曲有手搖鼓、薩克管、低音大提琴、套鼓、鋼琴、木琴,還有酒吧現場的碰杯聲、談話聲、拍掌聲。全聽得到嗎?
在 1990年,曾帶著這張 CD 到瑞典斯德歌爾摩,訪尋錄音場地 Stampen Jazz Club, 親身體驗一下,可惜遍尋不獲,當年又沒有互聯網協助,誤以為該酒吧已結業,失望而回。
HAUWAI
发表于 2016-1-5 17:27:54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1-5 17:46 编辑
HAUWAI 发表于 2016-1-5 17:18
當鋪爵士是發燒友必有的 CD, 我以它做試音碟,主要聽 High Life。要聽到有現場氣氛,節奏生猛,有躍動感 ...
分享一張 EMI 的示範級 CD,英國作曲家 Vaughan Williams 的 Sancta Civitas (聖城),內容是宗教音樂加男聲及合唱,由 David Willcocks 指揮倫敦交響樂團,一男高音、一男中音加巴赫合唱團及一兒童合唱團,在 1968年於倫敦 Kingsway Hall 由雙 Christopher 監製及錄音。此曲在 1926年倫敦首演,演出亦是倫敦交響樂團與巴赫合唱團,由作曲家指揮。
該曲的音樂柔和悅耳,使人感覺到溫暖與慈愛。CD 的音效,無論是人聲獨唱、合唱,弦樂、銅管樂、木管、定音鼓的音色都是厚暖舒服的,細節不會濛,泛音豐富,低音出得分量足兼音色厚暖,合唱的人聲定位可以數人頭,有一段低音鼓輕聲而頻率密的效果很好。CD 的音效動態龐大,力感 也足。它的人聲及樂器聲幼細,不像上文同是 EMI 的 Perlman 卡門或 Previn Carmina Burana 那般粗粿粒。此 CD 的人聲和樂器有肉和有實體感,相對來說,RCA Living Stereo 的比較虛一點。
Sancta Civitas 的演錄均臻天碟級,我的碟是 1989年英國 Swindon 版。
HAUWAI
发表于 2016-1-7 15:14:05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1-7 20:06 编辑
HAUWAI 发表于 2016-1-5 17:27
分享一張 EMI 的示範級 CD,英國作曲家 Vaughan Williams 的 Sancta Civitas (聖城),內容是宗教音樂加男 ...
Carol Kidd "All My Tommorrow" CD, 俗稱“藍 Kidd”, 編號 AKCD 005, 是蘇格蘭 Linn 公司製作的錄音。大家知道,Linn 以生產 LP12 黑膠唱盤聞名於世,在八十年代,Linn 還堅持以黑膠音源為主,此錄音在1985年完成後,頭幾年只出版黑膠唱片,遲至九十年代初才出版 CD, 我立即第一時間購入頭版,自此“藍 Kidd ”成為我的試音、示範 CD。
主要聽 “My funny valentine” 與 “When I dream”,該兩首歌都是一件結他伴奏,琴腔共震聲多而豐滿,人聲亦厚暖豐滿,味道濃郁,當 Kidd 延長聲尾和顫音之時,那種強烈的感染力,冰山也被溶化。
My funny valentine 的歌聲如泣如訴,我用它來調校人聲結像與其左右泛音的平衡,及咀形大小。
When I dream 是人間絕唱,Kidd 的感情豐富,結他的泛音多到滿室泛濫。
曾用神木墊 CD 機或前置放大器,Kidd 的歌聲變成過份濃郁,黏作一團化不開。又遇上膽老化,Kidd 的人聲變惡;若音響的配搭或調校不當,人聲音色可變至厚暖不足。
HAUWAI
发表于 2016-1-10 10:44:17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1-10 13:26 编辑
HAUWAI 发表于 2016-1-7 15:14
Carol Kidd "All My Tommorrow" CD, 俗稱“藍 Kidd”, 編號 AKCD 005, 是蘇格蘭 Linn 公司製作的錄音。 ...
有異於 DG Gilels, Philips Arrau 的鋼琴錄音比較柔和,而音色厚暖豐滿,高頻則稍為少一點,超低頻同樣下潛得盡,而且傍著的泛音豐富。
下圖的貝多芬第十三、二十三及二十六鋼琴奏鳴曲是我的示範 CD, 西德頭版,超低音及其散發開的泛音非常豐富,經典之示範 CD。
HAUWAI
发表于 2016-1-10 16:09:24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1-11 20:07 编辑
HAUWAI 发表于 2016-1-10 10:44
有異於 DG Gilels, Philips Arrau 的鋼琴錄音比較柔和,而音色厚暖豐滿,高頻則稍為少一點,超低頻同樣 ...
第一次聽下圖的 CD 是在何前輩家,當時他使用 JBL Olympian 揚聲器,號角單元的薩克管聲音與 15吋紙盆單元的低音大提琴低音使我難忘。翌日,第一時間往唱片店購入,買到的是有 IFPI 的美國版。
自此,該 CD 的 “Danny Boy" 成為了我的試音曲。該曲是單聲道,可以用它來測試左右聲道的平衡。爵士大師們 Ben Webster 主奏薩克管, Ray Brown 彈低音大提琴及 Oscar Peterson 彈鋼琴伴奏。
Webster 吹的薩克管很有味道,奏出的 Danny Boy 有濃烈的感人魁力,薩克管的簧片聲、管內空氣震動聲、和口水聲的細節很多,聲尾的迴盪更倍加感染力。低音大提琴的低音有重量感,背後還有輕聲的鋼琴、結他、套鼓輕聲伴奏,你全聽得到嗎?此曲音色厚暖豐滿而有清楚繁多的細節和厚重的低音,很容易便播得到的,若不,要檢查音響系統那里出了問題。
HAUWAI
发表于 2016-1-11 11:25:18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1-11 17:57 编辑
HAUWAI 发表于 2016-1-10 16:09
第一次聽下圖的 CD 是在何前輩家,當時他使用 JBL Olympian 揚聲器,號角單元的薩克管聲音與 15吋紙 ...
Celibidache (車氏) 的貝多芬第四及第五交響曲是我的示範 CD。車氏指的貝多芬的音樂感特別好,有歌唱性,鮮明的動感又加進了生命力。爆棚的時候不慍不火,不散不亂,加上錄音及製碟的音效,即使扭很大音量,聲音仍然舒服,氣勢龐大和有懾人力量。它的低頻是肥一點,濛一點,力量也差些小,只是小小瑕疵,不影響聽者欣賞它的音樂和音效。整體上,在現場錄音來說,是難能可貴的好錄音。
第四交響曲第一樂章,讓你欣賞到音樂中的微妙變化,現場的氣氛和堂音音效。
第五交響曲,第二樂章的弦樂非常之優美,木管樂的介入,更相得益彰。第四樂章的氣勢宏大,表現出生猛的動力。
下圖是 1997年荷蘭版,後期版不保証有那般音效的。
HAUWAI
发表于 2016-1-11 17:52:13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1-11 17:54 编辑
HAUWAI 发表于 2016-1-11 11:25
Celibidache (車氏) 的貝多芬第四及第五交響曲是我的示範 CD。車氏指的貝多芬的音樂感特別好,有歌唱性 ...
另一張我的 Philips Arrau 鋼琴示範 CD, 貝多芬第四鋼琴協奏曲及 32段變奏曲,下圖是西德頭版。
在 1984 年,Arrau 與英國指揮 Colin Davis 偕同 Philips 錄音隊伍到東德德累斯頓 (Dresden) 與當地管弦樂團聯合灌錄貝多芬第四鋼琴協奏曲,可想而知困難重重,可幸得到的效果理想,成就了演錄俱佳的錄音。CD 的該曲音色厚暖豐滿,柔和悅耳,音樂的吸引力,令人一聽便停不得。第一樂章末段的低提大提琴撥弦的超低頻有異常的震撼感覺。
天外有天,同碟的 32 變奏曲的音效更好,特別是鋼琴的超低頻有重量兼實體感,還有濃郁的木味。
HAUWAI
发表于 2016-1-12 16:57:31
HAUWAI 发表于 2016-1-11 17:52
另一張我的 Philips Arrau 鋼琴示範 CD, 貝多芬第四鋼琴協奏曲及 32段變奏曲,下圖是西德頭版。
在...
前後用了三年多時間,在 2013 年收集齊了全套Karajan 指揮柏林管弦樂團演奏的 Anton Bruckner 第一至第九交響曲 CD,全是西德版,大部份是沒有 made in W. Germany 碟底印記的最早版。八盒 CD 封套印刷均是鳥翼,與早年 LP 封套一樣,十分易認,也有一脈相承風格的玩味。Karajan 從 1975 年開始灌錄,至 1982 年才完成全套九首交響曲的錄音。全部都是在柏林管弦樂團的大本營 Berlin Philharmonie,由他的御用錄音師 Gunter Hermans 操刀。Karajan 也有與維也納管弦樂團灌錄部份 Bruckner 交響曲,封套印刷沒有鳥翼,演奏及錄音則有所不及。
Karajan 一生的交響曲錄音精華,除了 1963 年出版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之外,便是這套鳥翼 Bruckner 交響曲。馬勒與 Bruckner 交響曲是音樂/音響發燒友所最趨之若鶩的,皆因此兩者不但音樂內容豐富、有內涵,配器繁多,場面龎大,其中有很多弦樂群奏、銅管樂群奏、拼命擂鼓和爆棚大動態,是高級音響可以表現身價的”义燒”,也為發燒友帶來聽後覺得物有所值的滿足感。
播放 Bruckner 交響曲,音響系統愈是大型便愈好聽,樂隊編制動輒過百人。弦樂群奏要求好的木聲音色,銅管樂群奏又要求好的金屬聲音色,音響能做到兩者兼得,殊不容易,即使著名如 B&W 800 或 Altec A5 揚聲器亦不易過關。群鼓擂鳴的時候,音響有幾大力水,亦會扯乾你。在墟撼爆棚樂段,那怕是聲嘶力竭,每件樂器仍然各就各位,毫不散亂地發聲﹔那麽你套音響便初步過關。為甚麽這樣說呢?因為 Bruckner 交響曲還有很多獨奏或小組奏樂段,這時便考你套音響是否顧得到頭時顧不到脚,有沒有粗聲,出唔出到單件樂器獨奏的韻味?
Bruckner 寫曲有意識地遵循先輩的樂曲鋪排; 它的旋律與和弦有很多 Schubert 的風格,當然,Wagner 的也不少。樂曲的主題發展學自貝多芬、Liszt 及 Wagner。他在旋律變奏方面的造詣又不下於 Brahms; 在動態、張弛方面,反而極力避開貝多芬和 Wagner 的影響。
Bruckner 交響曲其實不只九首,還有第 00 交響曲,是 Bruckner 學生時代的習作,他本人後來也廢棄了該首樂曲,可是他成名後,依然有人檢拾出來演奏。他的九首交響曲,全是四個樂章,惟他寫”第九”於晚年,因為身體健康欠佳,拖延了七年,才完成前三個樂章,直至去世,最末的樂章仍然懸空。
常聽到偉大的古典作曲家有所謂三 B,即 Bach、Beethoven 及 Brahms,如果有四 B 的話,第四位則非 Bruckner 莫屬。Anton Bruckner 是德奥浪漫主義晚期的標誌,奧地利人,生於 1824 年,比同世代的德國樂劇大師 Richard Wagner 年輕十一歲。Bruckner 年輕時子承父業地去教書,並兼任管風琴師,後來專注進修音樂樂理,持續學習至四十歲,他在六十歲後才成名,所作的樂曲才被廣泛接受。在三十七歲那一年,經老師介紹,接觸到 Wagner 的音樂。
Wagner 為他的大型樂劇”指環”,創製了 Wagner Tuba,是一件介於圓號與大號之間的創新銅管樂器。Bruckner 在他的第七、八、九交響曲採用了這種冷門樂器。
Bruckner 曾在維也納音樂學院及大學教授樂理,並教授管風琴,也是出名的管風琴師,可是一生中沒有重要的管風琴樂曲作品。後世有音樂學者認為他的管弦樂是從模擬管風琴聲音而衍生的。馬勒曾在他的音樂學院上課,所以亦尊稱他前輩。
HAUWAI
发表于 2016-1-12 17:41:46
HAUWAI 发表于 2016-1-12 16:57
前後用了三年多時間,在 2013 年收集齊了全套Karajan 指揮柏林管弦樂團演奏的 Anton Bruckner 第一至 ...
Karajan 鳥翼版本的 Bruckner 第三交響曲是我的示範 CD, 西德頭版。錄音是發燒級,第一樂章的音樂好聽,有氣勢又有幼細。爆棚場面的音效好爆得,銅管音量大到聲嘶力歇時,仍不散不亂。音量扭到很大聲,仍然舒服。小品樂段幼細兼而韻味盎然。
HAUWAI
发表于 2016-1-12 17:54:55
HAUWAI 发表于 2016-1-12 17:41
Karajan 鳥翼版本的 Bruckner 第三交響曲是我的示範 CD, 西德頭版。錄音是發燒級,第一樂章的音樂好聽, ...
Karajan 的 Bruckner 第九交響曲鳥翼版本,在1975 年錄音,音效靚到足以用來示範音響,上面所講到,考你套音響的環節,它瓣瓣都有,而且表現出色。Karajan 追求完美,目標要做到全無暇疵,他把聲音撚到圓順無縫。另一大師 Celibidache 出於自己的信念,生前拒絕灌錄唱片,過身後,他的兒子才把父親的音樂會錄音讓 EMI 出版 CD。聽他在 1995 年指揮慕尼黑管弦樂團的錄音,感覺到他的音樂坦蕩蕩,直腸直肚地奏出,沒有絲毫造作。另外,Giulini 指揮維也納管弦樂團的 DG 版,是音響發燒盤,他的演出與 Karajan的相若,但是比較冷靜和沉着。
HAUWAI
发表于 2016-1-12 18:00:01
HAUWAI 发表于 2016-1-12 17:54
Karajan 的 Bruckner 第九交響曲鳥翼版本,在1975 年錄音,音效靚到足以用來示範音響,上面所講到,考你 ...
Bruckner 第四交響曲標題”浪漫”,除了此曲,Bruckner 沒有為其他的交響曲加標題,他在 1874 年完成首稿,之後,多次修改,甚至在四年後把第三和第四樂章重新再寫,接着三年之後又再重新寫過第四樂章,即使在 1881 年首演後,還不斷作出修改,可見 Bruckner 對自己要求的嚴謹。
Karajan 在 1975 年灌錄第四交響曲鳥翼版本,從錄音聽得到,他小心地經營,努力去做到天衣無縫,效果是很圓順,但是放不開,難帶出神來之筆的驚喜,少了一份隨機性。Karl Bohm 則不同,他在 1973 年帶領維也納管弦樂團,演出音樂飄逸,奏來瀟灑,而且 Decca 的錄音也勝過 DG。 Eugen Jochum 是另一位多次灌錄 Bruckner 交響曲的指揮,成績備受讚譽,他與柏林管弦樂團在 1965 年灌錄第四交響曲的 DG 版本,沒有上述兩位那麽清脆玲瓏,然而音樂感還是很好的。Riccardo Chailly 與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的 Decca 版,是較後期在 1988 年錄音,演錄均比 Karajan 為佳,演出夠放,亦控制得宜,很有震撼力。
HAUWAI
发表于 2016-1-12 18:06:17
HAUWAI 发表于 2016-1-12 18:00
Bruckner 第四交響曲標題”浪漫”,除了此曲,Bruckner 沒有為其他的交響曲加標題,他在 1874 年完成首稿 ...
聽過 Bruckner 交響曲之後,會明白發燒友為何努力不懈追求音響音效!亦會明白發燒友為何已擁有音色甜美的 LS 3/5A 揚聲器,還要換大喇叭; 自己套音響還欠些甚麼? 總而言之,精彩不絕,又嘆世界又劇毒!好自為之!
HAUWAI
发表于 2016-1-14 22:25:21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1-15 07:37 编辑
HAUWAI 发表于 2016-1-12 18:06
聽過 Bruckner 交響曲之後,會明白發燒友為何努力不懈追求音響音效!亦會明白發燒友為何已擁有音色甜美的 ...
蔡琴金片子壹是我的試音、示範 CD。 伴奏是簡單幾件樂器,蔡琴的歌聲及每一件樂器的位置清晰及分隔得清楚,結像自然而鬆化立體,演唱演奏者如在目前。音色厚暖豐滿,動態從容,低音分量足。人聲及不同樂器的音質像真,其細節、質感、泛音、空氣感豐富。播出來有現場氣氛及有濃郁味道。
以上的特色,正正是外國人認為香港發燒友喜愛的音效。豈只如此,我認為此 CD 音效是國際一級的。在蔡琴 CD 之中,我認為它的音效是最好的。反觀,蔡琴民歌及早期瑞成出品的比較硬聲。當你放一張蔡琴老歌三洋版 CD 入 CD 機,若該機有測錯設備,會立即亮燈顯示該 CD 屬變質,要開動改錯系統,可見蔡琴老歌的失真情況已超標。
話說回來,老歌的蔡琴歌聲比金片子壹的甜美,唱上高音高一些,中氣亦是後期所不及的。蔡琴在金片子壹以爵士風格歌唱,巧妙地避開年長後聲音的生理弱點,然而她又成功地創出另一番新境界。
此碟大部分歌都好聽,我最常聽“三年”,蔡琴唱得非常有味道,很容易便聽到忘我地投入。如果音響的膽老化,蔡琴會變惡聲;如果音色厚暖及味道不足,要下功夫校聲或考慮器材配搭適當否。
此 CD 在2001年香港錄音,錄音師及樂師均是當地人,造出如斯高水平作品,與有榮焉。
我聽的是 2001年頭版 HDCD 金碟。若你的 CD 機有 HDCD 解碼,會更好聲。六年前,在二手店見此 CD 售六十港元,心想如此好聲 CD, 真超值,早晚會被炒起。近日所見,炒價已近千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