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11-2 20:12: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sunkee 发表于 2015-11-2 11:25
" f* T8 \" B; C: g4 eMahler 8 我只有一张 Leopold Stokowski 1950 / Philharmonic Symphony Orchestra / Music & Arts。非常 ...
) @9 @2 P) [7 k. e4 D7 K最近重聽 EMI 百週年紀念 11CD 黑盒套裝,溫故知新,以下是幾個對 EMI 有意義的年份:
$ t5 f3 \0 [% d7 p: C7 ^, t+ o# I. ^6 P& M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錄音由機械式轉至電磁式操作 (EMI 前身是 Columbia 或 HMV)
, v/ g1 F, P. n1947 年,派 Walter Legge 駐維也納為 EMI 網羅演奏家,包括 Furtwangler, Karajan, Schwarzkopf 等3 R3 |5 p) c8 o) G- Z- M
1951年,首次出版 LP, 卡拉揚在拜萊特現場錄音的華格納紐倫堡名歌手,全套由 34 張 78轉黑膠,體積減至 5張 LP% o) ~5 _- s, r1 y9 s7 Z
1955 年,首次身歷聲錄音: Malko 指揮 Prokofiev 第七交響曲
7 H# U' }) I8 x8 s+ G7 @6 d1958 年,出版首張身歷聲唱片: Beecham 指揮 天方夜譚
) _2 ?5 G: S0 \: R1979 年,首次數碼錄音: Previn 指揮 Debussy Image no.3; F$ O' ^9 K, T" D- D5 n6 d4 L4 G
1983 年末,出版首張 CD9 t5 H5 Z8 {5 t8 K8 O
1988 年,開始灌錄首套在錄音室錄製的華格納指環: Haitink 指揮巴伐利亞電台交響樂團 (EMI 曾在五十年代初給 Furtwangler 錄製,可惜只錄了女武神一幕,Furtwangler 便去世了)- V+ M! B0 B0 i1 ?
2 X1 \* L) @4 |
EMI 的錄音到五十年代中已做到很靚聲,往後未見有明顯突破。怪不得 Columbia 五十年代早版黑膠唱片炒至天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