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开盘机音响技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加入
楼主: HAUWAI
收起左侧

試音、示範又好聽的 CD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3 21:30: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5-8-13 21:252 Z( Z+ x$ u7 W6 n5 J: A& a7 ~' ?
錄音是分別在 1961及 60年以身歷聲錄製,CD 是1988年出版的日本版樣品板,上市板當年售 2,8 ...
/ R! i% O. k7 G9 P3 a
同年代的 Bruno Walter 身歷聲錄音, 日本版大多數在八十年代中之前已以3,500日元售價出版了,可是在該批早版 CD 之中,未聽過有上述樣品板那般震撼的音效。不知道是樣品板特別好聲,還是該 1988年版的 CD 本身是好聲?CD 盒背貼有“見本盤”標貼(下圖)。
IMAG7401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8-14 17:53: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5-8-14 19:53 编辑
0 F* p" W7 t' T4 T* x
HAUWAI 发表于 2015-8-13 21:30
4 c4 i" ]$ k. Y+ }4 R' r同年代的 Bruno Walter 身歷聲錄音, 日本版大多數在八十年代中之前已以3,500日元售價出版了,可是 ...
" v( g. d  o6 S2 E

, z0 |3 G% ?3 u: z" L/ J5 i& N我有一張在美國 1985 出版的 CD, 載有上述 Brahms Haydn variations 相同錄音,CD 碟芯有突字 “made in USA- by Digital Audio Disc Corp”, 比美國報紙版還要早期。它的整體聲音有一種類似法國號的音色,豐滿而通透,可以說是音染,是調校偏側的後果吧!樂器細節濛一些,但是聲音舒服。" B3 I/ j% O* \+ R
聽回見本盤 CD,聲音的高、低頻去得盡,弦樂、木管、銅管各種樂器的音質像真,其細節、質感、泛音皆豐富,樂器之間分隔度清楚。有比較之下,更顯見本盤質素高班。
IMAG7405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8-17 17:03: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5-8-14 17:533 ]. f, D9 m0 u6 X
我有一張在美國 1985 出版的 CD, 載有上述 Brahms Haydn variations 相同錄音,CD 碟芯有突字 “made i ...

1 X$ S- b  M8 J! H# W( d9 q+ |下圖是上述在八十年代中之前 CBS-Sony 以3,500日元售價出版的 Bruno Walter 身歷聲錄音早版 CD 之一,曲目是 Brahms 第二交響曲及學術節日序曲。當年八十四歲的 Walter 奏出來的音樂火氣十足, 相當火爆。 整張CD 的音樂非常動聽,有感染力兼有廹力。音效頗接近見本盤,只是低頻稍肥一些,比美國早版好得多。
IMAG7410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8-17 17:56: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5-8-18 08:36 编辑 & I) W8 D0 O9 K0 ]6 F1 i
HAUWAI 发表于 2015-8-17 17:03! h* L* ]& B: b8 H
下圖是上述在八十年代中之前 CBS-Sony 以3,500日元售價出版的 Bruno Walter 身歷聲錄音早版 CD 之一 ...

1 m3 U0 [. _8 m; \6 O6 ?8 K! s1 b& t, r: @, `9 V5 a
巴赫的六首獨奏 sonatas 與 partitas 是對小提琴家的試金石,它的最佳版本,樂評家們認為是 Nathan Milstein 的 Columbia/EMI 五十年代單聲道錄音,即使他在七十年代亦給 DG 灌錄了身歷聲版本。
" v2 G) {, j# ?6 l6 U7 j9 k6 oMilstein 是二十世紀著名小提琴家,於 1903年在俄羅斯帝國烏克蘭地區 Odessa 的猶太人家庭出生。小孩時,父母因觀賞 Heifetz 的音樂會,決心要為 Milstein 家培養出一位小提琴家,Nathan 是七名孩子的老四,被重點培育。1 V! n+ A$ I2 G4 Z$ N" S
Nathan 第一次在見歐亞, Auer (Heifetz 的老師),時,小孩子只懂得拉奏 Bach sonatas 的 no 1 in G minor。 在俄羅斯 Odessa 那個年代,很少人想及到六首 sonatas and partitas。當時歐亞對 Bach sonata 那般嚴格的演奏不大有興趣,反而對甜美的 Massenet 'Meditation' 或 Dvorak 'Humoresque' 的興趣大一點。後來,Milstein 入讀了聖彼得堡音樂學院成為歐亞的學生。
, X; _; P+ L* X, J! m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巴赫六首小提琴獨奏曲是沉悶、背書式的、表現純技巧 、神樂、學術性。Milstein 的演奏令人耳目一新,他奏出深刻的音樂感、味道、感情、空靈感、教堂氣氛,有力量,有起伏,有抑揚頓挫的活生感。他的音色有銀光般貴族聲調,並從容地駕馭高難度的技巧。
; |: Y7 c4 Y. n# O' F該單聲道錄音是在1954至56年於美國紐約錄音室灌錄, 近咪式的。下圖是 1993年出版的孖 CD 厚盒裝,美國版。CD 出來的聲音,小提琴的金屬聲、木聲 、琴腔共鳴箱聲充足,質感強烈,琴聲響亮,耐聽舒服。
$ U+ K# Z% i) Q0 L, P該小提琴錄音的金屬聲比例恰可,如此,音質才像真。小提琴的 E 弦本來就是金屬線,其他的弦會以金屬條包裹尼龍線製作,金屬聲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有人說 CD 的弦樂有鐵聲。理應如此啊!
4 }3 Q* X: l5 V% n+ H  J4 ^1 H- |5 @
IMAG7383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8-17 21:16: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5-8-18 08:18 编辑
% a7 H8 B+ _- X1 ]2 _
HAUWAI 发表于 2015-8-17 17:563 ~. j/ p, s' Z' N
巴赫的六首獨奏 sonatas 與 partitas 是對小提琴家的試金石,它的最佳版本,樂評家們認為是 Nathan Mils ...
! W; Q( Y+ h3 h5 o
- ^6 e  q; @7 |8 V" G
Itzhak Perlman 在 1986 及 87 年亦在紐約給 EMI 錄製了六首巴赫小提琴獨奏曲。他原先用 Guanarei 琴演錄,其間,他又得到一把 Stradivari 琴,得此名琴,按捺不住,以它演錄其中的 sonata no 2 & 3 兩首。1 ?( P$ j4 r! M9 {, C
從 CD 中,聽得到 Strad 琴的音色甜美、嬌艷,Guanar 琴則雄亮、層次豐富。 Perlman 的拉奏是陽剛氣一些,作風比較大刀濶斧。2 P, K% D& y4 b% T
下圖是西德版 CD,相比 Milstein 單聲道的,小提琴的質感細節少一些,琴腔聲也少一些。
IMAG7397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8-28 18:39: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5-8-17 21:16
5 Z1 ~3 ~  ^9 C! Q% [Itzhak Perlman 在 1986 及 87 年亦在紐約給 EMI 錄製了六首巴赫小提琴獨奏曲。他原先用 Guanarei 琴演 ...
& g; e# J- J* P* k$ s/ g7 t
Mstislav Rostropovich (羅氏) 是二十世紀最傑出大提琴家之一, 兼職指揮而造詣亦高班。羅氏為大提琴開拓了廣闊的曲目,他與多名作曲家是好朋友包括 Shostakovich, Prokofiev, Messiaen, Schnittke, Britten 等。作曲家們或為他創作新作品,或讓他首演新作品。羅氏首演的新作品超過一百首,前無古人,暫時亦後無來者也。& Y  z/ m+ Q  I9 d: y' h
在我的試音、示範 CD 之中,他與 Richter 合作的貝多芬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全集,Philips 錄音,是我的首選大提琴試音 CD,收藏了西德頭版及德國銀圈版。該錄音的低頻分量多,聲音鬆化,兩名演奏者的演出頂級。' R3 `; g* Y  d% G% m
Mstislav 俄語讀音對西方人陌生,所以多數人稱呼他"Slava"。羅氏於 1927年在前蘇聯出生,父親是大提琴家,母親是鋼琴家,他小孩時開始在家中學習該兩種樂器,十五歲首演音樂會,十六歲進入音樂學院兼學指揮、作曲,曾是 Shostakovich 的學生。
IMAG7449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8-29 20:48: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5-8-28 18:39
5 I+ p* G4 G9 x, u# Z$ g5 cMstislav Rostropovich (羅氏) 是二十世紀最傑出大提琴家之一, 兼職指揮而造詣亦高班。羅氏為大提琴開拓 ...

% Q: d; k6 h/ F羅氏在1974年離開蘇聯,移居美國,後來被廢除蘇聯國籍,到1990年才重返祖國,之後恢復俄羅斯國籍。) M( z2 c" C5 T; l. K+ ]
羅氏年少時在莫斯科聽過巴赫音樂的錄音後,奉巴赫為偶像。
7 _1 n% P- A6 A9 J2 N# n巴赫在十八世紀初完成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後,作品並不被人注意,人們以為它只是寫給人作練習之用而已。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及三十年代, Pablo Casals 給該套組曲錄音後,始讓人們認識到該等組曲是真音樂。
* |# V. c5 e- H/ X* T在1957年,羅氏到巴黎參加以 Casals 冠名的國際比賽,受 Casals 之邀,到酒店見面。Casals 即興地在羅氏面前拉奏巴赫的大提琴第一組曲其中一段,是羅氏畢生難忘的一刻。1 N4 T7 H' V6 T, m  d" V
羅氏在五十年代及 1960年分別灌錄過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第二及第五組曲。3 v  a9 m! B0 \- V2 ?
至到1991年,64歲的羅氏,決定灌錄全套六首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他選了法國小鎮 Vezelay 的一所教堂作錄音場地,是900年前興建的一座石構建築,選它的原因是羅氏進入該教堂,感覺到該建築與裝飾的風格具有巴赫的節奏。" J3 v* Z2 k" X9 z7 m% |- S
該錄音的 CD 在1995年首次出版,下圖是英國 Swindon 早版孖碟,紙盒套裝。 該套 CD 的音色豐滿,低頻分量充足,背景則乾淨一些,相比模擬或膽機錄音,泛音是少了一些,環境濕碎聲也少,擦弦質感又少一些。% B$ C. m7 U9 S3 H6 I  }  Y
羅氏在 CD 小冊子描寫了對該六首組曲的體會:
! p( T9 a0 l$ p3 o; r第一 輕淡色彩
/ z, r+ {. C& q第二 悲傷和強烈
5 V0 Q9 m3 m% I+ ]9 R1 `第三 輝煌9 Z  F( R& t5 f2 F' E; o$ O$ {; l
第四 雄偉% L* y9 b. M* X  C  ^& k: Y  {
第五 強烈的深色
3 H9 L5 B+ w& L3 r/ a第六 令人眼花繚亂的陽光! a$ Z5 w7 D+ `1 N) \
至於聽者從他的琴聲聽得到多少,有待各自去領會。
, [6 ~! [1 H* Z, A  \小弟有幸在香港現場聽過羅氏的音樂會。他擺放琴的角度低,傾向平臥,拉琴技巧非常熟練, 表現瀟灑,奏來自然,漫不經意的,大提琴就活像是他的四肢。
IMAG7448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9-1 18:04: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5-8-29 20:48$ s" k) K5 A8 g( T) b
羅氏在1974年離開蘇聯,移居美國,後來被廢除蘇聯國籍,到1990年才重返祖國,之後恢復俄羅斯國籍。$ l+ h( a; N0 W
羅氏 ...
/ w, h+ W* w0 R- D
Living Stereo 的“快樂的巴黎人” (Gatie Parisienne),封面印有掀起紅色衣裙的女郎跳 Cancan 大腿舞,由 Arthur Fiedler 指揮 Boston Pops,相信是發燒友相當熟悉的唱片。
6 {. v  C' j! {5 y1 z- ?" h卡拉揚與柏林管弦樂團在1971年亦灌錄了快樂的巴黎人,下圖 CD 是八十年代末西德版。
) [" y+ b& c* q2 Z' D卡爺的指揮雖然比較矝持,但是爆起上來,亦相當燦爛,加上音效的低頻厚重、動感琍落,容易聽到混身投入,聞歌起舞。" z1 ^0 d$ [6 U. K" J! y
同碟還有兩首芭蕾舞音樂,在 1961年錄音。其一是 Les Sylphides, 由Roy Douglas 改編蕭邦的鋼琴音樂。以管弦樂形式來聽,感覺很特別,尤其是曾聽熟了蕭邦鋼琴音樂,會好過癮的!1 L/ f# X9 V7 m7 @
該首芭蕾舞音樂的音效比快樂的巴黎人的還要好些小,爆得更過癮,而且聲音更舒服。: {) Y6 M# e# M
其二是 Coppelia 組曲,演錄表現相若。
( G/ L+ p  }; B$ _$ J  q2 N' d' y全碟不乏卡爺擅長的撚手優美弦樂。
& W6 b  I+ `) n1 ?2 }卡拉揚棒下的兩首芭蕾舞音樂, 聽感上似交響曲多一些。兩首都好爆得,音效的低頻厚重、各種樂器音質像真。( u. a! L: W  }& ~) W: N& G
在兩首芭蕾舞曲的部分樂段的結尾,錄音場地(柏林耶蘇基督教堂)的廻響及反彈聲,在強奏之後,可以聽到明顯的反彈聲,清清楚楚。不一定在 living stereo 的錄音才有的,DG Gunter Hermanns 同樣做得到。
) E' G! b! g+ o/ W( f# A
$ ]1 g4 X! y5 `/ @台灣劉漢盛最近出版了試練喇叭 CD , 他選擇與 DG 唱片合作。他解說:- o3 {* V: k' M+ g8 m" Z, ~
“一來這家唱片公司的錄音哲學走的是重現音樂會現場的氣氛,不誇大音效,注重 ,自然,這樣的錄音效果對於追求音響器材的平衡調音有正面幫助。也就是因為錄音效果不誇張,注重自然平衡,所以許多音響迷往往誤以為DG的錄音是平庸的。其實,如果有現場音樂會聆聽經驗的人,就會發現DG的錄音其實是真實的,尤其在保留音樂家詮釋風格的完整上,更是比玩弄突出效果的錄音還要認真。"
* Z+ B, {, u. E3 [; d/ X" K% W' J# O& x- m
這正正就是 DG 與 RCA Living. Stereo、Decca、EMI 等誇張某部分音效的不同之處,亦是我喜愛 DG 的因由。
IMAG7494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9-4 14:59: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5-9-1 18:04- b, x5 I, H% g" _* q
Living Stereo 的“快樂的巴黎人” (Gatie Parisienne),封面印有掀起紅色衣裙的女郎跳 Cancan 大腿舞, ...

5 V: s- R1 D2 e# ]" B: ^Tebaldi, 全名 Renata Ersilia Clotilde Tebaldi,是二十世紀嗓子最美的歌劇女高音之一。在二次世界大戰後,她是最受歡迎的抒情女高音之一,與 Callas 同年代,兩人既是競爭者亦是朋友。
' u; Y9 t0 W7 B/ u$ zTebaldi 在 1922 年於意大利出生。在她二十四歲那一年,指揮大師 Toscanini 從美國回到意大利,他在一次聆聽 Tebaldi 的演唱後,留下了 良好的印象,大師稱許 Tebaldi 是天使之聲。大師並鼓勵她唱 Verdi 歌劇 Aida 一角,又邀請她到排練室綵排。至到五十年代,正當 Tebaldi 坐穩了 La Scala 歌劇院花旦席位之時,另一新星脫穎而出,就是比她小一歲的 Maria Callas。 當 Tebaldi 不在狀態之際,Callas 便被會選代之,演 Aida 一角。7 C% {: F8 T) G1 A) e" s
當年有傳聞云,Callas 以香檳和可口可樂比喻她自己與 Tebaldi。當記者問及此話題時,Callas 說她只是指香檳和干邑(拔蘭地)而已。
) p/ f+ T' d# M, u/ ITebaldi 雖曾有來往密切男友,卻終生未婚。1 J( d3 c  l: i2 W) V8 U
IMAG7500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9-4 20:35: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5-9-4 14:591 L( R- Q' x( a0 X1 Y' b' Q1 J
Tebaldi, 全名 Renata Ersilia Clotilde Tebaldi,是二十世紀嗓子最美的歌劇女高音之一。在二次世界大戰 ...
% S! Q/ @0 v& M% {& ^* ?( @
Aida 一劇是 Tebaldi 首本戲之一,她唱 Aida 的錄音,當以在 1959年 Karajan 指揮維也納管弦樂團的為首選,下圖是該錄音的頭版西德製 CD,1988年版 ,Decca 製作。該錄音的製作隊伍、場地、年份均與碟皇蘇堤指環的相若,音效可想而之,一級者也。此 CD 除了音色靚,爆得得之外,堂音又豐富。
& p/ }% W0 E2 c7 y5 a3 ?) z' b另一著名的 Tebaldi 唱 Aida 錄音是 在 1952年於羅馬灌錄的單聲道版本。
4 f! _9 W( D' m; H! O& L凡是卡拉揚指揮的歌劇錄音,水準有一定保証,他的 EMI Karajan 系列多被奉為天碟,然而 DG 與 Decca 的亦不遑多讓。唱片評論家認為卡爺的歌劇錄音相比交響樂的,前者才是精品。其實,製作歌劇錄音比交響樂的,投放資源更多,錄音音效會更有保証。$ k7 X6 S) O0 y8 l% }% l$ W" P: F9 N
卡爺與 Tebaldi 合作的另一名盤是 1960錄音的 Otello, 同是 Decca 製作。
: T/ g2 v0 e8 Y& A8 G從下圖 CD 的聲音, 可欣賞到 Tebaldi 的甜美音色加上她的強而有力的聲腔來唱她的首本名戲。在劇中唱埃及公主的 Giulietta Simionato 是曾夥拍多位不同指揮、女高音灌錄多次 Aida 一劇的,可謂駕輕就熟。聽她的演出,便明白為何那麼多聘約請她演埃及公主。1 S( {6 B" I' o$ L* u
卡拉揚棒下,Verdi 的歌劇顯出了氣勢,又爆得燦爛,例如第一幕末段,男主角出征前,在神殿接受祝福和寶劍的一場。
4 B# X0 I4 p7 z第二幕的凱旋進行曲 (Marcia) 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樂段,Verdi 進入百姓家也。
IMAG7498_1.jpg
发表于 2015-9-5 11: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一些经典好碟,好马配好鞍。
发表于 2015-9-5 12:26: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jie78 发表于 2015-9-5 11:07( l. |3 d% c3 h9 s
都是一些经典好碟,好马配好鞍。
9 P  o% J/ H8 j6 i
 楼主| 发表于 2015-9-7 15:19: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5-9-7 15:29 编辑 & U) c4 H; p% _& N( Y) ~: K3 H
Ctm 发表于 2015-9-5 12:26' S8 H' H* n/ E2 Y5 Z
7 ]) k" U& h; s, d# x* S
+ Y$ n1 y3 F: M* ^! ]7 S2 {0 a: }
巴赫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 (sonata) 及組曲 (partita),如今是小提琴家必演或錄的曲目。回到三百年前,當巴赫在 1720年完成了該批作品後,沒有人留意,直至巴赫去世後五十二年 (1802),樂譜才在德國波恩出版。* c3 w( Z) H; e' s! i+ `* ?
究竟巴赫有沒有親自或當年著名的小提琴家們有沒有演奏過該六首作品呢?經多番考究後,未有定論。可以肯定的是在十九世紀下半葉,著名的匈牙利小提琴家 Joseph Joachim 演奏該六首樂曲,始引起人們對作品的注意。
! h* @1 `% f6 m9 ]0 r4 i. z- x巴赫的三首奏鳴曲為典型的四樂章,全是以慢 -快 -慢 -快 次序鋪排。另外三首組曲則以舞曲為主,樂章數目不定,第二組曲的第五樂章便是震爍古今的夏康舞曲。! b( g1 Z3 E8 w/ b/ V! @
下圖是我收藏的錄音 CD, 是為:
$ T4 r9 q1 y" `: l$ d2 b% P$ w$ Z- Johanna Martzy, 1954-55年錄音, 2012年韓國版
# e5 ^$ o! B5 `- q* `- Nathan Milstein,1954-56年錄音,EMI 1993年美國版
* ^1 T1 b9 B" P" a- Nathan Milstein, 1973-74年錄音, DG 德國銀圈版- r7 I) m2 M2 X- n+ Q- Q
- Arthur Grumiaux, 1961年錄音, 日本三洋 A 字版) W6 \+ n- t" [
- Henryk Szeryng,1970年錄音,日本天龍虛字版
  e, t% e" l" I3 h; t- Itzhak Perlman, 1986-87 年錄音,EMI 西德版
  L% B3 n; }; t2 Q# H8 ~
, \/ n  F8 `- \' K: x- ]另有兩個較著名版本,是 Heifetz 及 Szigetti 的演奏,不在我的收藏之列。
IMAG7509_1.jpg
发表于 2015-9-8 12:5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小凤那张85演唱会市面上很少见啊。楼主很懂欣赏音乐,介绍的头头是道。学习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9-8 19:37: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太平 发表于 2015-9-8 12:51
! u. B" N: k) m; f徐小凤那张85演唱会市面上很少见啊。楼主很懂欣赏音乐,介绍的头头是道。学习了

3 k# h( s# @! N% t在8月17日的版面已說過,樂評家普遍認為 Milstein 的五十年代單聲道錄音最佳,我則以為 Martzy 的 Columbia 錄音最好聽。
: T7 U2 w7 \' m* ]# f7 M1 rMartzy 從 1950 至 1954年替 DG 錄音,跟著被 Walter Legge 撬過檔 EMI (英國 Columbia 母公司)。在 Columbia ,她灌錄了一生最靚的錄音,可惜好景不常,只維持了一年多。在 1955年末,EMI 製作人 Walter Legge 向 Martzy 求愛被拒,牽連唱片合作關係亦鬧翻了。過了不久,唱片公司甚至停出 Martzy 唱片,所以 Columbia Martzy 唱片數量很少,Bach sonatas and partitas 被炒到五千美元以上一張。Martzy 在 1955年之後,沒有再給唱片公司錄音了。
( @5 J3 X7 K' d' V% t" kMartzy 的琴音那麼好聽,可是她用的琴不是 Stradivari 或 Guaneri, 而是 Bergonzi, 亦是在義大利 Cremona 同年代的製作。Martzy 的丈夫以十二萬瑞士法朗在 1956年買了一把 Strad Hubermann ex Kreisler 給她,可是以她強勁運弓的作風,她並不喜歡用 Strad, 依然繼續使用 Bergonzi。
Martzy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9-8 19:44: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5-9-8 19:37+ c% L* s: w' e: T! |9 @# U% R
在8月17日的版面已說過,樂評家普遍認為 Milstein 的五十年代單聲道錄音最佳,我則以為 Martzy 的 Col ...
3 j7 Y9 }: h" x
在 2012年,英國的 Pete Hutchision 借得 EMI 母帶,用原裝機器復刻 Martzy 的 Bach sonatas and partitas, 黑膠 LP 賣三百英鎊一張,限量三百套。做成 Martzy 舊唱片的炒作更火上加油! % O9 [) I7 K8 f5 k! u& \
下圖是開辦 The Electric Recording Co 的英國唱片癡 Pete Hutchison。
abc.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开盘机音响技术网 ( 桂ICP备20003207号-1  公安部备 45010302002201 客服:18077773618

GMT+8, 2025-10-31 00:21 , Processed in 0.07172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