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开盘机音响技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加入
楼主: HAUWAI
收起左侧

試音、示範又好聽的 CD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6-9 17:31: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5-6-9 21:59 编辑
# I( m1 s8 c! y4 G
HAUWAI 发表于 2015-6-9 16:41" v( L: |/ W6 A7 V# `2 m
Chesky CD 的發燒級地位,人所共知。在八十年代,美國 David 與 Norman Chesky 兩兄弟創立 Chesky Reco ...
1 X$ k: r5 l1 h9 H+ C0 ~8 z

: S. ?! {% l* T3 G9 t第二樂章開始,暖烘烘的輕聲弦樂帶出雙簧管獨奏,奏出主題“歸家”,耳熟能詳的小品,是小提琴入門的初級功課,同時亦是可考驗大師級的功力。表現了作曲者 Dvorak 在美國思念布拉格家鄉之情,細膩感人。( H, h8 K# i7 A& Z0 f4 s- [/ R9 m
第三樂章,是我長期用作試音的。長笛、弦樂、定音鼓、法國號、長號等互相交錯奏出,各種樂器音質要重播得準確,並重現到演奏與錄音效果所表現的節奏感、彈跳力、動態,輕鬆灑脫地,又躍動生猛,並有深而濶的音場, 三角鐵出場時是超高頻的又一表演機會。' h: F9 g9 W2 _& }. v% V
CD 編號是 CD31, 在1989 年出版,當年買頭版是 JVC 製碟。更早編號的 Chesky CD,例如 Perlman 拉奏的柴協,頭版是美國製碟,比稍後期的 JVC 製碟更好聲,可是日子久了,鋁箔腐蝕嚴重,部份樂段唱不了,可惜!
IMAG7060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12:55: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5-6-10 16:12 编辑
6 f( q, D- V3 f. w8 p! J
HAUWAI 发表于 2015-6-9 17:316 |/ l5 R, c' ^( a
第二樂章開始,暖烘烘的輕聲弦樂帶出雙簧管獨奏,奏出主題“歸家”,耳熟能詳的小品,是小提琴入門的初 ...
6 ^* V% T. ]  b# I0 b  o/ u

+ t( |# R, y* w! }8 Q0 Y, MDvorak 完成新世界交響曲後,便寫他在美國第二首作品編號 96弦樂四重奏,後人冠以“美國”標題,並不是作曲者本人加上去的。當時是 Dvorak 由布拉格應聘到美國紐約任音樂學院主席的第二年(1893), 在鄉間 Spillville 的捷克人社區旅遊期間,花三天完成。他在美國共寫了四首樂曲,於 1895年返回歐洲,對美國樂壇影響深遠。8 p7 d# u2 G- f
Dvorak 捷克同鄉 Smetana 四重奏在 1987年於布拉格灌錄了 “美國”弦樂四重奏,該組合在 1946年成立,至錄音時仍是原班人馬,全都六十歲過外。由一級的捷克組合演奏同鄉創作的樂曲,當然是駕輕就熟,流暢自然。
6 l2 V+ a) K1 u: U+ K* d- KCD 碟是八十年代日本天龍虛字版,比不上該製版的流行曲的音效,此四重奏CD 的音效反而似三洋版,即是背景乾淨,每件樂器清晰,擦弦聲、琴腔聲、泛音、空氣感則頗缺。
IMAG7067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15:24: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5-6-10 12:55
; v3 V/ q, L! g) x) mDvorak 完成新世界交響曲後,便寫他在美國第二首作品編號 96弦樂四重奏,後人冠以“美國”標題,並不是 ...
4 E( b, k' G$ K% D. z+ q* v/ y& p# [
另一在 1947年成立的捷克四重奏組合 Janacek Quartet 於 1963年在倫敦 Decca 錄音棚灌錄同一樂曲,由 Kenneth Wilkinson 錄音。大師操刀,不同凡響, 提琴的擦弦聲、琴腔聲、泛音、空氣感豐富非常,動態生猛 ,可見大師還原室樂現場聲的功力 。
IMAG7068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6-13 21:11: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5-6-10 15:24* C/ ^1 W  H0 F% x8 u
另一在 1947年成立的捷克四重奏組合 Janacek Quartet 於 1963年在倫敦 Decca 錄音棚灌錄同一樂曲,由 ...
- K% |( A, f; h& V
馬勒 (Gustav Mahler) 是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活躍的指揮兼作曲家,很多玩音響兼聽古典的發燒友喜愛聽他的作品,皆因他的交響樂規模龐大,常動用上百件樂器,又採用音響效果特別的樂器例如牛鈴、鞭等,第八交響曲還動用數百人合唱團,故又被稱為千人交響曲。 播馬勒的大型交響樂,要播到上百件樂器編制龐大的場面,各組樂器和個別獨奏的定位和音質要交待清楚,高低頻延伸要盡,爆棚要有氣勢而不散不亂。因此優良的馬勒交響曲錄音可讓玩高級音響者表演其身價,所謂 show quali!
IMAG7089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6-13 21:22: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5-6-13 22:24 编辑 " y  u$ O  n% v
HAUWAI 发表于 2015-6-13 21:11) h3 S1 s6 w0 L% w
馬勒 (Gustav Mahler) 是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活躍的指揮兼作曲家,很多玩音響兼聽古典的發燒友喜愛聽 ...

' |' b& H# D0 }1 ^
9 I0 F  m* ?, Y9 t3 E& t" m馬勒作的曲延續了十九世紀的德奧傳統調性,旋律悅耳動聽。在他之後,二十世紀無調性興起了,不是一般人易接受的音樂。馬勒交響曲的音樂結構複雜,配器千變萬化,層次豐富,不容易聽厭,因此其錄音除了可發揮音響系統效果外,又讓發燒友欣賞到悅耳動聽的旋律,豐富而變化萬千的音樂內容,舒放胸懷的爆棚場面。- u1 u9 a3 @9 D) W
馬勒在音樂學院學生時期已仰慕華格納,專心鑽研他的作品,所以聽馬勒的作品,不難可感覺到華格納的氣息。
3 F2 @3 M, y: {% x馬勒的作品不算多,早期寫的作品大多有聲樂。他於中期寫的第五至第七交響曲已沒有加入人聲,在晚年患病後寫第八、九交響曲及大地之歌,心理使然,內容常與死亡扯上關係。
300px-Gustav_Mahler_1909_1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6-13 21:32: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5-6-13 21:22
2 ?& A' l6 f* S7 G% t# c馬勒作的曲延續了十九世紀的德奧傳統調性,旋律悅耳動動聽。在他之後,二十世紀無調性興起了,不是一般人 ...

% v3 G4 n- \3 Q6 O; S日本天龍公司在八十年代與以色列指揮 Eliahu Inbal 及西德法蘭克福電臺交響樂團合作,灌錄馬勒交響曲全集,該系列早版 CD 全是日本天龍虛字版。錄音師只使用兩支咪高鋒,例如錄製第四及第五,音效上塑造到一個自然空間,音場又深又闊,各種樂器音色自然,定位清晰,又做到墟撼的爆棚場面,第四交響曲是我多年採用的示範 CD。淨用兩支咪雖有上述優點,惟稍覺樂器聲音的肉質質感不足。
2 `- u; R- P5 Z" |! k8 k3 j
IMAG6961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6-13 21:38: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5-6-13 22:32 编辑
7 F' |+ B6 G* k. N. S9 W+ g8 M
HAUWAI 发表于 2015-6-13 21:32
5 g" ]6 v  |; h& A9 c: O" b  N日本天龍公司在八十年代與以色列指揮 Eliahu Inbal 及西德法蘭克福電臺交響樂團合作,灌錄馬勒交響曲全集 ...

% H1 w, n: \: e. A' J+ Y" r
  f$ c- H# V" r/ S9 V! _) I當錄音師錄製第六交響曲,由於該曲有牛鈴、鐘琴、鞭 、鎚等樂器的特別音效,錄音師便增加輔助咪拾取個別樂器聲音。輔助咪是近距離放置,兩支主咪是中距離放置,因此會出現時間偏差問題,天龍工程師為此特別製造時差更正器混音,聆聽 CD 可見其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增加了輔助咪來錄音的第六交響曲,樂器音色比第五厚聲,聲音的肉質質感增多了,質感的音效與慣常聽的 DG 西德版 CD 的頗接近。8 z9 z0 r/ ^7 g+ T; {6 z7 l7 J/ a8 f
在 1990年曾到法蘭克褔,特別去錄音場地 Alte Oper (老劇院)現場鑑聽其音效,上下半場分別坐大堂和樓上不同座位,當時演出者是列寧格勒管弦樂團,樂曲記不起了。現場聽與 CD 的是兩個世界,現場的環境反射聲和廻音很大,主音源的聲音是不清楚的,與天龍錄音的清晰音效是兩回事。上了寶貴的一課。
IMAG7088_1.jpg
发表于 2015-6-14 00:50:2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楼主| 发表于 2015-6-17 15:16: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5-6-20 14:08 编辑
8 O  m1 E* g- D; M
ybayba8 发表于 2015-6-14 00:504 y- Y9 [( J9 v+ }! I- N$ `
谢谢分享。
* K; Y7 h" s( }" r& ?  s& `; ^( Q
- I( @6 c$ ~7 M* i7 _% Y/ Q" Y
郎朗的師妹王羽佳到香港演出音樂會,他們同是曾在美國費城寇蒂斯音樂學院跟隨 Gary Graffman 學習。
' m1 w( z3 N: V* A王羽佳在6月16日的獨奏音樂會,全埸滿座,我的門票是差不多一年前買的。現場年青人、學生觀眾頗多。她穿一襲銀光閃閃全露背的魚尾長裙,出場如常地大動作九十度鞠躬。, t( H; b2 @+ q- i- F% _
選曲都是難度高的作品,還有超難的 Balakirev 所作的 Islamey。頭幾首,彈 Scriabin 的作品,包括一首淨用左手的前奏曲,是作曲家當年右手受傷時期的作品。
: l- ]3 i" G% \接著彈蕭邦第三奏鳴曲,彈至終章帶有激動的急板(又不太急),王羽佳的表現特別出色,勝過該晚較早前的所有演奏。當她彈音量大,動感大,爆棚樂段時表現得心應手,不單只使人感覺到連綿如大海海浪推動般的氛圍,音樂感亦出來了。但是稍早時她彈奏前面樂章的幼細、輕聲、慢板、抒情樂段時則缺乏吸引力,亦聽不出詩人的味道。
IMAG7109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6-17 15:17: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5-6-17 18:06 编辑
: |7 A- t' t6 p5 U* r% E
HAUWAI 发表于 2015-6-17 15:16
0 K1 {0 \5 s7 H2 @4 N' J6 i+ v郎朗的師妹王羽佳到香港演出音樂會,他們同是曾在美國費城寇蒂斯音樂學院跟隨 Gary Graffman 學習。
6 ^+ o+ c  [# R1 Y" t$ ~" V王 ...
6 V1 S( `: n1 w0 W/ @
% W! p8 T$ H% ?4 w4 t1 B
2 W  r- k" W) N5 C! I
回到家,拿出 Martha Argerich 26 歲時彈的蕭邦第三奏鳴曲 CD 與現場的 28歲王羽佳比較一下。終章的表現,Argerich 雖然已是很爆得的女鋼琴家,但是沒有羽佳那一種大海大浪般的連綿推動力,而且富有音樂感。至於幼細、輕柔、慢板、抒情的樂段,Argerich 則有音樂感之餘,還有一股文人氣質,音樂味濃濃的!
IMAG7095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6-17 18:12: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5-6-17 15:17
% ^& G4 B, T' X; G; x8 I回到家,拿出 Martha Argerich 26 歲時彈的蕭邦第三奏鳴曲 CD 與現場的 28歲王羽佳比較一下。終章的 ...

4 Y8 ^% [" z" m4 Z# n* I0 }, C載有蕭邦奏鳴曲及 Scriabin 作品,% m/ W( \& R* }8 y. `5 K
2009年出版的 CD
IMAG7111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6-22 17:33: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5-6-17 18:121 M& z* i! N- T
載有蕭邦奏鳴曲及 Scriabin 作品,
9 r' \/ L( h4 ]( b4 H- ]/ w2009年出版的 CD
2 }7 @( }" n) _' `# g
海頓 (Joseph Haydn) 是緊接巴哈時代的奧地利作曲家,有交響樂之父(108首作品) 及弦樂四重奏之父 (接近八十首作品) 的稱號。他曾教導莫札特,兩人的交往亦師亦友,他們首次相遇在維也納, 時為1792年 海頓52歲而莫札特28歲。海頓亦是貝多芬的學習對象,例如貝多芬第一交響曲便有海頓第97交響曲第一樂章的影子。9 m7 Z) u6 d2 y% k
IMAG7128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6-22 18:29: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5-6-22 18:36 编辑
+ T0 }! v! S# `0 E& _/ t9 l
HAUWAI 发表于 2015-6-22 17:338 P% N2 ]! P) F
海頓 (Joseph Haydn) 是緊接巴哈時代的奧地利作曲家,有交響樂之父(108首作品) 及弦樂四重奏之父 (接 ...
4 {- D! h/ q, O  u

8 y9 H: X+ U8 V+ t# U與大家分享的是蘇堤指揮倫敦管弦樂團灌錄的海頓後期交響曲,在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由 Decca 錄音出版, 自第93至 104交響曲共十二首,是欣賞海頓交響曲的演錄俱佳 CD。
) o0 R' y0 K- A! C7 R0 R7 `/ i下圖是其中一張的第97及98交響曲,1992年出版的德國銀圈碟。2 \5 W% G/ s/ a/ a, E
蘇堤與樂團奏來輕鬆、瀟灑,節奏感強、樂聲有力量。* ^. |' X3 l6 v, c+ x2 j' r' U, r
第97交響曲的第一樂章,奏出強而有力的節奏感,樂聲音色豐滿。海頓採用半球形銅鼓(kettledrum),是他一直只沿用在 C 大調的交響曲,豐滿音色和力感充沛的 CD 音效讓鼓皮聲、鼓腔共嗚聲份外傳真。. Z/ `0 U+ O+ c, U$ f5 O
整首樂曲音效的低頻分量充足、動感及節奏感強、聲音舒服。
# `' K  k8 O! q4 d$ q另一首第98 交響曲是海頓在首次倫敦之旅,於1792年在倫敦首演的。它的終章是海頓當時最大規模、最複雜和雄偉的樂曲終章,可纔美莫扎特較早幾年的作品第41交響曲 “Jupiter” 。- o" ]  F& x. a- v1 S$ _3 o+ w
至於第98交響曲的低頻及動感,音效與前者相若,弦樂則幼細一些、擦弦聲多一些,但是音色沒前者那麼溫馴舒服、渾厚。3 x) B! S0 E; I3 [2 Y* p
前者在倫敦靚聲場地 Walthamstow Town Hall 錄音,後者則在 Watford Town Hall, 是這因果關係吧!
IMAG7126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6-23 19:55: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5-6-24 15:48 编辑
1 |% C# h0 S: x. w1 L' ~) M0 _
HAUWAI 发表于 2015-6-22 18:29& o0 Y3 N; I- J2 K2 T" |0 k
與大家分享的是蘇堤指揮倫敦管弦樂團灌錄的海頓後期交響曲,在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由 Decca 錄音出 ...
/ E* {7 K9 u- F4 \* Z2 y) S7 r

8 A- F/ Y+ y- y& AClara Haskil 是我喜愛的鋼琴家之一,於1895年在羅馬尼亞出生。 她從古典到浪漫時期的曲目均廣受樂迷歡迎,其中莫札特的演奏及錄音尤其受到樂評家的推崇。
  t& n% S7 D2 x; `  u6 N! UHaskil 的琴音通常較為矜持、內斂,蘊含濃郁的音樂味,耐聽的。我每次開機,都是以她的獨奏錄音煲機,恒久地用了二十年。
+ Q  C, n, g, Z/ ]3 L  b與大家分享 Haskil 一生最傑出的錄音,是在 1960年與巴黎 Lamoureux 樂團合奏的莫札特第20及24鋼琴協奏曲,該樂團成立於十九世紀末,曾給 Debussy 首演多首作品包括大海。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Haskil 在完成該錄音的19日後,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火車站意外地在樓梯摔了一交,不幸傷重死亡。
0 {; T& ^) ]$ kHaskil 在該錄音的演奏不尋常地慢。第20的第三樂章,她彈奏得非常微妙、抒發著濃濃的感情。。然而,她在第24的第二樂章的表現卻充滿陽剛氣,樂聲熱鬧而旺盛。
3 y7 Q+ A  Q7 t2 V9 X; c& W5 H* D5 j" {整個錄音的音樂感豐富,單是 Haskil 的鋼琴是做不到的,還要有賴協奏的 Lamoureux 樂團演出高水平,相得益鄣,才創造了錄音史上的經典!' b! r7 d' |8 [
下圖 CD 是日本早版三洋製碟, 音色豐滿厚暖,可讓聽者盡情享受典雅而感情豐富的莫札特鋼琴協奏曲。. R, y4 `+ _' i" J5 l% i8 h/ b0 N, \
IMAG7129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6-30 17:15: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5-6-23 19:55
  f2 y$ d% q8 p5 b7 C/ [Clara Haskil 是我喜愛的鋼琴家之一,於1895年在羅馬尼亞出生。 她從古典到浪漫時期的曲目均廣受樂 ...
! y) {1 p1 ]0 T. w' R
二十世紀著名的俄羅斯作曲家 Sergey Prokofiev 在 1891出生,俄國革命後,離開蘇聯移居美國。在彼邦,他同時從事作曲、指揮、鋼琴師三職。在1936年,重返俄羅斯生活,繼續其音樂事業。Prokofiev 第五交響曲是他的最受歡迎作品之一,寫於1944年,在莫斯科1945年1月首演,作曲家親自指揮,大獲好評。內容是在戰爭期間,憧憬自由和快樂。* i+ `' K& k' S
Karajan 的錄音廣被視為該樂曲的最佳版本。下圖是他在 1968年指揮柏林管弦樂團錄音的 CD, 西德頭版。) N- l7 @1 M  P4 g, A; G
Karajan 撚弦樂精雕細琢,音質甚為幼細、柔和、泛起一絲絲的優美感,奏出的音樂蘊含感情,配器層次豐富。3 h: ?/ C4 c1 N0 y" K7 L) z
錄音師是 Gunter Hermanns, CD 播出的音色渾厚、 豐滿、 有味道、質感粿粒突現、泛音豐富 ,分析力則模糊一些 ,弦樂音色柔和 。低頻則下潛不到樂器本身的最低頻頻段,而且肥,惟仍做到一定程度的震撼力。
& |8 v- v6 S/ x3 U- ]9 x. f
IMAG7160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6-30 17:18: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5-6-30 17:153 v* h0 @6 e& ~% S  T/ _
二十世紀著名的俄羅斯作曲家 Sergey Prokofiev 在 1891出生,俄國革命後,離開蘇聯移居美國。在彼邦,他 ...

+ B3 [; S! q! D7 u' r分享另一音效發燒的版本,是 Dutoit 指揮加拿大蒙特利爾交響樂團的1988年錄音,錄音師是 John Dunkerley。下圖是西德頭版 CD。
% R& y+ f  A9 |! t- t7 zDutoit 棒下,音樂清爽一些,生猛一些,但是沒有 Karajan 那樣富有感情和精雕細琢地經營。# X" d  Z/ d/ Z1 j% @; `8 o, |; h
CD 的音效是頂級的,可用作示範低頻的靚錄音,它的超低頻帶你進入音響的另一境界,是有一股暗勁的,須知道超低頻不是等閒音響系統可播得到,若你的體系做得到,這 CD 可讓你表演和過足癮。
7 _: P" l$ y( \4 d9 b第三樂章慢板的低音鼓下潛足足有 37Hz, 而且有鼓皮的靭力和洶湧傳來的暗勁。低音大提琴群奏的低頻的質和量俱佳,營造出震撼的氣勢。該 Decca 錄音重現每一樣樂器的音質均準確而清晰,動感生猛。第四樂章氣氛熱鬧。John Dunkerley 在該數碼錄音的表現完全拍得住前輩 Kenneth Wilkinson!
IMAG7161_1.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开盘机音响技术网 ( 桂ICP备20003207号-1  公安部备 45010302002201 客服:18077773618

GMT+8, 2024-5-2 15:50 , Processed in 0.06928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