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快注册并登录访问我们网站,呈现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加入
x
郎朗將在本年十二月於香港分兩場演奏莫札特第二十四和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每場貴價門票 1980 港元,空前的高。究竟他的琴藝水平,一如票價那麼高嗎?/ X! ^" ?# m# c0 G! a" p
* v1 H- }9 j; S* G2 o
無容置疑,郎朗是現今擠身世界第一級鋼琴家的中國人,可謂前無古人。現時古典樂壇商業化得很,也是為了生存,注意鋼琴藝術內涵的人又有多少呢? 看郎朗演奏時的表情、動作誇張,是否在演戲? 可有突兀感? 事實上,郎朗自小習琴,他的老師、父親、他自己都很着重音樂感情內涵的表達,一絲不苟,他們並不是訓練一個技巧高超的雜耍者。曾經在音樂會現場聽過郎朗的琴音後,對此點完全沒有懷疑。 8 F* u l0 F$ ?% U6 k& v
, g' m1 a" g/ [1 D8 s8 h/ ` 2007年音樂會場刋( {2 o; Y3 A* y, t% b& \. w
) m& f4 ]5 z4 ~! X8 A4 i
郎朗在 2010 年春天於維也納黃金音樂大廳開了數場獨奏會,Sony 請來了 Stephen Flock 現場錄音, 隨後出版了“Live inVienna" CD。
, D [6 P0 N4 {/ b& Y8 a
% S# a, D5 L; A 郎朗在維也納黃金音樂大廳排練
8 _& c9 r! M0 d) h
4 r4 _# n) E' K9 o* [在該 CD, 郎朗首次灌錄了兩首貝多芬奏鳴曲第3 和第23 “Appassionata”, 亦可視為對郎朗的試金石。前輩大師灌錄過該等曲目的很多,以貝多芬奏鳴曲全集來說,最燴炙人口的是 Arthur Schnabel 在三十年代的錄音 (EMI) 。以音樂演譯與音響效果整體來欣賞,我最喜歡的貝多芬奏鳴曲第 23 “Appassionata” ,是 Claudio Arrau 在 1984 年於紐約灌錄的,並由 Philips 製作的版本。Philips 鋼琴錄音出名好聲,有幾好? 此碟可以告訴你,可以說是 Philips 鋼琴上佳錄音示範之作。 “Live in Vienna" CD
3 P: s4 k& ]( m. b# _) k3 ~8 o' G5 W2 M5 R$ q
郎朗彈的貝多芬,使人覺得他戰戰競競地去做好演出,Arrau 則隨心所欲地、隨意地奏出。Arrau 從容,郎朗比較緊張。錄音方面,Philips 勝 Sony 幾條街。 + B" Y$ ~% F* O- S$ g, H) @7 ^
; S' P$ g L* V o, {
% z3 ?3 C# u) {' F% P% H1 xPhilips 鋼琴靚錄音示範之作 1 o; G7 {3 c* p' R$ z& c3 v2 s
5 C" F7 C. m% ~7 E( _/ y
天外有天,貝多芬奏鳴曲音效最好的 CD 不是 Philips 的 Arrau, 而是 DG 的 Emil Gilels 西德版,有機會再為大家介紹。 . r5 Z2 P' f2 |: B
1 e* P9 F8 A/ c1 F6 F' `8 U郎朗在”Live in Vienna”又彈了蕭邦樂曲,他的”練習曲作品25第1” 流暢、順滑、優美、音色靚,是在 Martha Argerich 年青時所奏此曲之上的。郎朗在該 2010 年獨奏會的表現比早幾年 DG 時期的圓熟了。CD 音效的鋼琴位置則稍遠一點。 5 a* `8 ?: R9 j) g4 u L
. @8 N. X7 b1 |在 2011 年,郎朗的“Liszt My PianoHero” CD 出版,該年是 Liszt 誕辰二百週年,全碟十三段均為 Liszt 創作的音樂。前十首是在柏林 Teldex Studio 灌錄,隨 CD 附有 DVD 重播錄音現場影像,後三段是在維也納黃金音樂大廳音樂會現場錄音的第一鋼琴協奏曲,兩個場地的錄音師均為 Stephen Flock,在上述 DVD 可見到他出鏡。聆聽的 CD 是歐洲頭版。
, }0 `( N: e/ l: W7 s g: r" j, F7 g* `0 ?, k" y
1 t: M5 `6 J+ x( S3 `# B' {
“Liszt My Piano Hero”CD
3 Y* K+ ^8 _5 }+ V# I# G& |: F1 `
“Liszt My Piano Hero”的頭三首樂曲(如下列)在郎朗指下,旋律優美動人,音色晶瑩通透,音效舒服而泛音多。 ( t y/ y* i5 l ?" B+ E! |
5 t. g9 a2 b7 Y6 ^+ F
- Romance“O pourquoidonc” " Y9 s7 X* m; t( S3 s1 E0 ]4 d
- La campanella from Grandes Etudes de Paganini
5 k+ ]" `( W, e- Consolation No. 3 ! B6 m7 Z* E( J" R. M3 v+ I2 y
) G% r# ~8 |' S- J如果覺得第一至三首溫文一點,聽一下第四及第六首,該兩曲充滿動感、力量震撼、氣勢澎湃而音色依然美,低頻泛音亦多,可見得郎朗可靜若處子、動若脫兔,件件皆能。
0 P* H: S/ q% [
4 m, ?/ o5 i+ m5 L) U ]! N - Grand Galopchromatique
* i/ e) ?% b; I& {- _- J3 J( _ - Hungarian Rhapsody No. 6
! Y0 d! b9 Z6 g- B s$ [
' @3 \" {1 e9 D) R1 b第九首“Ave Maria”(聖母頌),是 Bach 原作,後經Schubert 及Liszt 改編。蔣介石抗日戰爭時期在重慶,每天在家晚飯後,也要播唱此曲舒懷。郎朗的演譯感情豐富,令聽者感覺彷彿坐在教堂內的聖母像前。
3 m$ n8 {0 a# N6 ~; y, K1 I0 X! J6 {% s% y/ u9 u6 H
對鋼琴學生來說,Liszt 音樂是難度高的曲目,對郎朗當然沒問題。他七歲唸小學時,每天練琴五個多小時,往後持續增加。郎朗九歲時,父親放下瀋陽公安的優差,全職陪他到北京居住,過着艱苦和赤貧的生活。郎朗地獄式地練琴,目的是考進中央音樂學院,做全國第一。
5 D6 }+ m+ Y3 ]! u" L
+ A& O P1 b A7 e8 k1 P8 d好不容易,在北京找到一位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兼職私人教郎朗琴,準備入學試,過了數月,該教授因為其他背後原因,藉口郎朗學習不佳,停止教琴。郎朗父親責怪兒子,一怒之下,廹郎朗服毒自殺,然後自己跳樓自盡。經過一番搏鬥,郎朗堅決不肯就範。自此,郎朗氣憤之餘,隨後數個月完全不沾手鋼琴。經過重重困難,到北京一年半後,郎朗考進中央音樂學院,並在十三歲時於日本獲得他人生第一個重要國際獎項 - 柴可夫斯基國際青年音樂家比賽第一名。 0 a$ }4 K$ f0 u6 \: B
6 D. k, E9 e+ D. {# m3 L
& h9 c2 W# {4 `, d+ i; Q8 Z- OTelarc 製作的郎朗第一張 CD / c3 {5 i( f. X5 O" G s$ y
* i! s$ k9 u/ }' Z
郎朗的第一張 CD 是在他十八歲那年於麻省 Tanglewood的音樂會現場錄音,由 Telarc 製作,曲目覆蓋廣泛,由古典時期 Haydn、浪漫時期 Brahms、Tchaikovsky到近代的 Rachmaninoff 都有,可聽到他在初出道時處理不同年代、風格各方面的演譯。郎朗彈奏的 Brahms,音樂感好、有感情,亦做到講故事的效果,可見他那時的琴音已成大器了。聽一聽Stephen Kovacevich 錄於八十年代相同曲目,郎朗要如 Kovacevich 那般成熟,可有待歲月磨鍊啊!
G% I( k; S1 E) [3 W& R* W0 T8 w: @% ~% j* \8 G8 P9 Q) k
& V9 p a! R1 Y
Stephen Kovacevich 錄於八十年代的 Brahms
8 o! D" { H2 R# c0 n; r! a
. h. q5 ^: C2 O3 L% m3 [9 o6 }郎朗的第二張 CD 是在他翌年夏天於倫敦 RoyalAlbert Hall 逍遙音樂會現場錄音,並加上在俄亥俄州 Oberlin College 錄音的 Scriabin 練習曲,亦是由 Telarc 製作。 " W: f4 w/ C) Q- p3 n+ `
- q' O0 k, s5 k) }2 bTelarc 在 CD 封套列出所有錄音器材、接線,鑑聽擴音機/揚聲器,隆重其事,可是其 CD 的音效並不優於郎朗後來給 DG 製作的, 然而 Telarc 比近年的 Sony 則好一些。我的两張 Telarc CD 為美國 Sony 廠所製。 & Y2 ?9 E/ X$ x, Q4 K/ d
/ p; s6 _" Q( i( \6 m
4 L3 T* l; ]8 A1 z! ?2 Z
Telarc 製作的郎朗第二張 CD $ Z% B2 O- k- O( Z9 K
7 V' ~/ S) J. H8 k郎朗彈奏 Scriabin,有感情、如唱歌般。彈到 Op 8No 8 及 No 12 時,其力感、節奏感強,錄音的動態大、泛音多。郎朗在該逍遙音樂會 Encore,彈奏中國樂曲瀏陽河,可說是他當時的飲歌,表現幾近完美 – 圓潤、流暢、如唱歌般奏出。鋼琴編曲者王建中的巧妙,亦是功不可沒。
2 {$ Y8 f/ j1 P7 l* V9 i
8 |4 r" v' l* M( r. c你可知道郎朗算是 Horowitz 的徒孫嗎? 皆因郎朗在美國寇蒂斯音樂學院的院長兼私人老師為 Gary Graffman,而 Horowitz 在五十年代初曾教授 Graffman 鋼琴。
( c! a1 K) A* u/ b, f9 H, Z& Z' F$ c8 c. `% j+ X" S8 R- J
郎朗能夠進入寇蒂斯音樂學院 (它與茱莉亞音樂學院齊名為全美國最佳),殷承宗的幫助是關鍵性的。殷承宗是在文革時期,與訪華的費城交響樂團合作演奏黃河鋼琴協奏曲的國內鋼琴家,後來到美國發展。有一次,殷承宗回北京,遇上郎朗這匹千里馬,幫助郎朗於 1996 年到美國參加音樂夏令營,並安排郎朗在 Carnegie Hall 對面的 Steinway 私人音樂大廳開小型音樂會,邀請了當地樂壇名人出席。翌年,寇蒂斯音樂學院便邀請郎朗入讀,並提供全資獎學金和生活津貼。 ' Y* Y- I. }* n" Q
x4 h% _5 F9 z: d/ o! G+ s聽一下郎朗師公 Horowitz 在 1986 年於回歸莫斯科音樂會演奏 Scriabin,Horowitz 奏來漫不經心,琴音隨心所欲,時而重、時而輕,像是沒有琴譜的即興之作。反觀郎朗則刻意經營,感覺到他是要做出完美而去彫琢。該 1986 年音樂會現場錄音,雖然 DG 錄音隊伍遠涉莫斯科錄音,環境不熟悉,條件也不理想,CD 的音效卻好過郎朗獨奏的所有 CD 。
7 w& X: u/ ~" D9 A% {# o! t% M7 j0 y& d% n
! B5 k% I A: e; H; p8 K7 r: z$ r& c9 E
郎朗在”Royal Albert Hall”的主菜是 Rachmaninoff 加 Scriabin 曲目,清一色俄羅斯菜也。由於郎朗自小生長及習琴環境有很重俄羅斯色彩,他對俄羅斯音樂特別熟悉和有情意結。他老師 Gary Graffman 的父母是俄國猶太裔移民。寇蒂斯音樂學院在 1924 年創立時,是採取聖彼得堡帝國音樂學院的模式運作,它的院長和大部份教授均來自該帝國音樂學院。
% Y/ g+ f7 v! W. |, O
1 G; S4 _5 b7 s+ i郎朗在十四歲入讀美國寇蒂斯音樂學院後,雄心萬丈,一直渴望和苦等機會,與美國五大樂團(即紐約、費城、波士頓、芝加哥、克里夫蘭)合作演出。在 1999 年因Andre Watts 身體欠佳,十七歲的郎朗便在 Ravinia 音樂節上代替他與芝加哥交響樂團合作登場,演奏的正是俄羅斯樂曲 – Tchaikovsky 第一鋼琴協奏曲,表現一鳴驚人,隨後受邀演出合約如雪片紛至。無巧不成話,早三十六年前的 Andre Watts 同一遭遇地替代 Glen Gould 與紐約管弦響樂團演出,隨之成名。郎朗的成功不是全靠幸運的,他持續每天勤力練習六至八小時,熟練的協奏曲便有二十多首,雖然不足一天通知的臨時演出,他也應付自如。 9 k e! q. W+ N
; `% D6 | j) W* c% L- k3 G5 y
! O! E9 e$ d# P2 ^9 g) r+ V
首張 DG CD 6 J2 S1 H, f: P6 K7 H) \+ @
8 R( |) K6 [+ o+ I; a: R6 {# F
郎朗終於得到世界級唱片公司 DG 簽約,處女作是與巴倫邦和芝加哥交響樂團合演的 柴可夫斯基與 Mendelssohn 鋼琴協奏曲,該碟音效異常傑出,無論鋼琴或弦樂均臻頂級,特別是後者第二樂章行板的弦樂群奏相當出色、醉人,該 CD 儼然可作音響示範碟之選。 4 n& M6 j ?( i8 ^( ]- K" _& L
$ ?3 L& ~8 X4 Y8 @3 ^% W
( K2 f2 I: |7 y7 f: g, g- m2003 年紐約 Carnegie Hall 獨奏音樂會
, u2 T1 N0 g/ I' L4 e
1 `8 ?5 U6 U) U& O郎朗在 2003 年首次在紐約 Carnegie Hall 開獨奏音樂會,DG 為該場音樂會製作了唱片,錄音師是近年還替 Sony 為他錄音的 Stephen Flock。該碟的錄音是郎朗獨奏唱片中最好的,琴聲有肉,琴腔內的響板共振的質感纖亳畢現,高、低頻伸延無拘無束,音色温暖、泛音豐富,堂音及空氣感重現現場空間,動態從容。特別要講一講 Schumann Traumerei 一段,郎朗對按鍵的控制,令我嘆為觀止,琴音聽來像是浮在雲上飄渺,要多輕有多輕,琴錘與弦受控制情形就像是他四肢的一部份。話雖如此,重聽 Horowitz 的 1986 年莫斯科音樂會同曲相比後,感覺郎朗的演出是稍為刻意的。
; L/ Y( D5 u2 \6 _
( L4 t2 u/ o/ N+ C0 J+ i* D6 @
) K& W5 G+ {/ p; WDG中國版 CD 5 D% E- R; F8 _2 l
. S Z, }' D! {1 ^. A; j* F; q郎朗在 2004年與俄羅斯蜚聲國際指揮家 Valery Gergiev 合作錄製 Rachmaninov 樂曲,把浪漫主義的風格提升到最高層次,其中的浪漫大旋律玩得淋漓盡至。上圖是中國版 CD,聲音稍為緊張一些,聲尾亦少一些。
$ X9 S( G8 H8 [ N& i
2 H) m% J; e8 ]3 Q3 j6 L9 w
( b: @; `" l/ ?& x5 `”Memory”與“黃河之子”CD
5 i5 r7 c* x- ~" i
& C* q/ b6 ]' N0 ]0 z
+ W! d0 U# R) W1 G. B郎朗在 2005 年於德國漢堡灌錄了唱片”Memory”,包括 Mozart piano sonata K330,是家傳户曉的的鋼琴音樂。郎朗可做到一粒音與一粒音之間連貫無隙,琴音流暢而斯文,不像他在音樂會現場誇張身體語言般的作風。如歌行板的一段則有廹力、深沉、沉溺和煽情。聽 1986 年莫斯科音樂會的 Horowitz,感覺奏來是不經意的,隨心所欲地要輕則輕、要重則重,而且對比鮮明。
8 i3 s \ w' |3 ^# }8 t* n, I; D9 w% _; \* B2 P7 e; T
2006年的“黃河之子”內容全是中國樂曲包括黃河鋼琴協奏曲, 成績一般。 * X$ i" m7 I# A1 ~9 i9 h& S5 `
: u: P% T& n7 K0 Z9 U( _+ `雖然上圖兩套的 CD 碟是香港製造,音效比中國版好多了,聲音舒服耐聽,音色是通透一類,比歐洲版則稍遜一籌。
! l% Q6 u. k [: I: I" y
i& c1 `: t5 Z1 r0 G: i: D! {
7 B2 b4 \: D7 q5 `2 K2013年 Sony CD
/ E8 q9 b; `" U4 m; B0 H5 @
3 z3 T, g; ]" Q: h在這個年頭,古典音樂市場沉寂,唱片公司主要是以音樂會現場錄音製作,正如郎朗與 Simon Rattle 和柏林管弦樂團合奏的二十世紀作曲家 Prokofiev 及 Bartok 協奏曲,多快好省嘛! 該錄音尚算水準之作,錄音師是 Rene Miller, 音色比 Stephen Flock 的厚聲。上圖 CD是歐洲頭版,音效比香港製的好,音色厚一些,樂器細節、質感亦多一些! # ]: A6 }& X4 @, h' @5 n$ w(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