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上海小刘 于 2014-7-3 19:46 编辑
; F: p- _: p {$ t4 k# ~& ?4 E" L0 z- E) X1 _' M* B3 U& ]$ B
以下全部是转帖,原帖在:* http://www.sthifi.com/Article/ViewArticle.asp?id=4529, I2 H: K1 W' {, `" D% L4 I. F0 W) j1 p3 D. g
3 \. ?6 j% G* e" F W# ?
! y. A3 G3 L# c! H+ T$ E造成唱片内圈失真的凶手,并非循轨角度误差:专访Vertere总裁Tourja Moghaddam
- `" x+ ]" v3 o# T) Z/ Z# Z8 Y摘 要: Tourja不改技术人本色,从问题的根源开始探讨。问对了问题,才能找到正确的设计方向。他劈头就告诉我:「唱片外圈的循轨角度误差,其实比内圈还大!」这实在令人难以相信,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唱片内圈的循轨角度误差还大。所以失真也较大,这是用耳朵就听得出来的事实啊!但真是这样吗?Tourja拿出测量数据证明,唱头循轨角度误差其实可用数学几何算出,不论是9吋或12吋唱臂,外圈误差都几乎是内圈的两倍,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 K" g% k& I% E6 R `; @
( X& S, ` O1 L8 p E9 m( A; ~- `+ o, }
2 H, p% T: x3 y3 f" Y! e
* c2 n. v M. I; @+ [5 H
- }; h+ |$ T; b% m" w7 {3 D8 Q4 i( l# p
自Vertere Reference唱臂以破台币百万定价,晋身全世界最贵唱臂后,我就一直好奇前Roksan设计者Tourja Moghaddam这次到底有何创新突破?我曾经多次专访过Tourja,知道他对唱臂与唱盘设计的专业素养与深刻洞察力,所以我相信这次他推出的唱臂之所以如此昂贵,必定有其合理解释。这次见到Tourja,心中疑惑终于得到解答。 ' P4 d/ [* b% A9 D) c. t* h
找出内圈失真的真正元凶 / `) q9 k+ ]$ f; E- w
Tourja不改技术人本色,从问题的根源开始探讨。问对了问题,才能找到正确的设计方向。他劈头就告诉我:「唱片外圈的循轨角度误差,其实比内圈还大!」这实在令人难以相信,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唱片内圈的循轨角度误差还大。所以失真也较大,这是用耳朵就听得出来的事实啊!但真是这样吗?Tourja拿出测量数据证明,唱头循轨角度误差其实可用数学几何算出,不论是9吋或12吋唱臂,外圈误差都几乎是内圈的两倍,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问题是,经过实际测量,唱片内圈的失真的确大于外圈,这是怎么回事?答案只有一个:造成唱片内圈失真的凶手,并非循轨角度误差!这个发现从Tourja口中说来,似乎再简单明白不过,但是背后代表的意义却非同小可,因为音响史上整个唱臂的设计理念,竟然都搞错了方向,以往大家一直把循轨角度误差与内圈循轨失真画上等号,所以才会有12吋长臂、各种正切唱臂,甚至唱头实时修正角度的唱臂出现,结果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因为错误的设计而产生许多反效果。
6 A) H! U; U7 o! a既然如此,那么造成内圈失真的元凶到底是谁?Tourja解答,大家忽略的是,唱片的讯号分布其实内、外圈不同,在相同的沟纹距离中,内圈的讯号量远大于外圈,换句话说,唱针在内圈时,必须在相同距离中,读取更大量的讯号,在短时间内产生更大的震动,如果唱臂与唱头的运作不够稳定,就很容易产生失真。
. E7 @( ?' _# D
( ?' ?; l# Y: v& y$ K
4 A0 ?# E( z$ e3 s
零摩擦力轴承& V$ L! h& S4 h
Tourja进一步说明,一般唱臂的轴承不论形式为何,都免不了会有摩擦力,一旦有摩擦力,从静止到运动的瞬间,就必须施加两倍的力才能启动。可以想像的是,在唱针循轨时,针杆必须不断用两倍的力量,牵引着唱臂往复运动,当运行到唱片内圈时,这种施力的变化尤其剧烈,针杆阻尼将不断受到讯号以外的力量压迫,失真也就特别严重。
0 a- Y0 F9 P5 Y- j) k$ |问题是,什么样的轴承可以完全摆脱摩擦力呢?Tourja认为所有唱臂轴承都是为了让唱臂旋转而设计,如果跳出这个框框,其实唱臂的转动幅度极其有限,根本不需要用到可以360度旋转的轴承啊!所以他念头一转,想到用可以弯曲的薄片当做唱臂轴承,一个薄片负责唱臂的水平运动,另一个负责垂直运动,这种薄片不需要转动,而是靠自身弯曲来让唱臂活动,当然不会产生任何摩擦力,此时针杆牵引唱臂的力量恒定不变,唱臂运动自然更快更灵活。3 c3 w/ @. g6 D. W( H
唱臂是「动态系统」1 z+ J, h5 {; f1 M
Tourja接着又提出一个观念,唱臂应该是一个「动态系统」,必须随着回放频率不同而有不同特性。例如在对应8Hz以下的极低频讯号时,唱臂最好轻如羽毛,针杆一动,唱臂就跟着动,这些音乐以外的讯号才不会进入唱头造成干扰。但是在回放16Hz以上的讯号时呢?此时唱臂最好稳如泰山,不论针杆如何循轨,唱臂都纹风不动,好让所有能量都完全转换为电能讯号。1 k( E" O6 v: l% L7 p" ?( y6 j
这个理想该如何达到呢?关键一样在于Refercnce唱臂的轴承设计,它的水平轴承距离唱头较近,在遭遇摆幅较大的极低频时,可以让唱臂更轻易的运动。垂直轴承距唱头较远,在处理一般音乐讯号时(针杆大多是斜向上下运动),唱臂较难被针杆牵引移动。利用这种两向轴承设计,就能让唱臂在最理想的状态下工作。 5 G: D: O3 k c6 P/ o
. D. j3 z7 {+ T1 `
0 A" y) v% J% C' A1 O, P' w
全新唱盘大公开
/ P: d+ X/ Q4 [( U! s, C- M' n老实说,光靠这两项突破性概念,就足以证明这支唱臂的身价。要将这两项理念化为实际产品,制造难度与成本更远远超越一般唱臂。Reference唱臂的薄片轴承由胶片与钛箔复合构成,厚度极薄,但是强度与耐用度却远超越一般支点轴承。钛合金臂管厚度只有0.4mm。务求将重量降到最低,在利用钛合金特性与唱头盖融为一体,加工精度必须极高,而且只能手工制造。它的抗滑装置也很特殊,用的是稳定性极高的超薄弹性矽胶,光是用手工组装这薄如蝉翼的细小矽胶片,就是一大考验。碍于篇幅,有关Reference唱臂的机械结构与设计细节,将在普洛影音网纵续剖析。Tourja这次带来的全新唱盘,也将在网站上完全公开,敬请密切注意。 ) @1 u# B* B* z. [( M: K0 [0 |$ l
( r0 f$ ^1 O% i# f8 F
) W; J' o; v1 z2 n2 L, Z6 ]: n$ O( G4 n( L. C4 w8 n8 j
7 v, `) t) `; u: _/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