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UWAI
发表于 2014-10-29 09:04:29
HAUWAI 发表于 2014-10-27 14:58
轉一下口味,分享近年的錄音,容易買到的本地 CD ,胡琳的 “Bianca sings Tees",在 2012年11月推出 ...
下圖是我的第二號試音 CD。在 1989年,鄭延益老師推介這 CD, 他說這是最佳的聲樂和歌劇入門 CD, 當你聽過後,可能會從此愛上女高音。鄭老師所言沒錯,二十多年來,我持續常聽這 CD, 第一首孟德爾遜的 “在歌的翅膀上”是我的手機鈴聲。
HAUWAI
发表于 2014-10-29 09:17:13
HAUWAI 发表于 2014-10-29 09:04
下圖是我的第二號試音 CD。在 1989年,鄭延益老師推介這 CD, 他說這是最佳的聲樂和歌劇入門 CD, 當你 ...
楊金耀亦用這 CD 校聲,上述移動子彈木校聲是跟他學的。他還用 blu tek (膠泥) 來調校聲音的 damping (調節諧震)。當年他借給我 Goldmund 金屬釘,神木(附設金屬釘尖,美國 Bill Ying 和譚大夫設計)。當時用在我的系統,金屬釘使聲音有菱角一些和剌耳。後來我到雲絲頓找阿德 (現今 HiFi 德的老板), 他介紹我用新出的神木,釘尖是整件木頭車出來的。回家試聽,非常合適。放在 CD 機或前置放大器底下托,使聲音厚暖、味道濃郁,用於 SP11 最適合。後來,借給好友 L君試用,他一用之下,難捨難離,只回借子彈木讓我試用,惟有隨緣,成人之美矣!
HAUWAI
发表于 2014-10-29 19:42:17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4-10-29 20:24 编辑
上圖 CD 第一首“在歌的翅膀上”,頭一秒,左邊有低音大提琴,你套系統出到多少低頻,立即現形。沒有 OTL 兄的一秒辨音功力,亦可聽得出。
de Los Angeles 的歌聲要耐聽舒服,這不容易做到的,除了器材的音頻平直,還要揚聲器擺位和房間效應處理得宜。此外,人聲要有質感細節,有味道,有感染力,運氣時有力感,輕重、高低、強弱變化層次豐富和有貼服的控制力,歌者周圍空氣感豐富。
此碟歌聲的剛柔程度是敏感的,可以用它來調準 SP11 前置 gain 掣的設定。當設定好後,即使扭大四份一格 (0.5 dB),聲音會過於剛猛,扭小四份一格,聲音則會太柔弱 。
調校人聲結像,不可過於密聚,使人聲太實,又不可太鬆散,應是在似聚似散狀態,有定位而聲音又會滲化開。怎樣定標準呢?很簡單,你可閉著眼留意聽幾呎外的人說話,就是這種效果。左右移動揚聲器改變兩者之間的距離,可改變結像。
人聲咀形(發聲點)在右邊揚聲器的左方一呎,離地五呎幾吋高,我通常調校“她”在揚聲器後五呎位置。
以上是這 CD 可給到的音效表現,聽到多少,考你套音響功力。
這 CD 第三首 Brahms 的搖籃曲,非常感人,味道濃郁,母愛熱暖人心。
第七首的躍動感生猛活潑,令人聞歌起舞。
第十七首有鼓聲突發下潛的低頻,朋友阿廣用 ATC SCM 50揚聲器時,他的 Mark Levinson no. 23 功放就是播這段時燒毀了!.
etude
发表于 2014-11-2 20:43:17
第二隻介紹的CD,是Pachelbel-Kanon in D
此碟是美國發燒廠telarc 1983年開業初期用來打江山的數隻靚聲作品之一。etude擁有兩隻早期日版,一隻美版及一隻後期SACD!
最早期版是內膠圈刻字日版,正確印有 凹凸字manufactur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inc. co; 而期次是內圈無字東芝日版;再次才是sony美版…… 而聲音亦與一貫慣例,越早版越好聲!金科玉律!
説回此碟的音樂,是早期巴洛克時期的室內樂作品,作曲者pachelbel 是官廷與教堂的管風琴家,於17世紀的1680年前後創作此曲,曲風除了細膩精緻,悅耳動聽,此曲特點是大循環演奏!明確點即是有數個聲部的旋律依次出現,給人綿延不斷的感覺!此碟並没有石破天惊的效果,亦没有極高頻或極低頻的示範,只有提琴與弦樂群奏,大家可能會奇怪,一隻不全面的試音碟如果何用作試音校声?又何會推薦介紹?
説認真的,此碟只測試高保真音响基本兩項調校重点 1.柔顺悅耳,2.層次感! 一套合格的音响,衆所週知的是當調大音壓時,聆聽者並不會覺得大声或吃不消,反而將電平越調越大,但重点是声音依然幼滑不粗声才正經!再者,層次感也是重点,如果調校正確,有如版主所談及,聽到樂器ㄧ件一件的,前後左右放於皇帝位面前!
etude
发表于 2014-11-2 20:48:09
etude 发表于 2014-11-2 20:43
第二隻介紹的CD,是Pachelbel-Kanon in D
此碟是美國發燒廠telarc 1983年開業初期用來打江山的數隻靚聲 ...
最早期日版,內圈刻字
etude
发表于 2014-11-2 20:48:28
本帖最后由 etude 于 2014-11-2 21:03 编辑
早期日版,內圈有字
etude
发表于 2014-11-2 21:07:34
etude 发表于 2014-11-2 20:48
早期日版,內圈有字
美版
etude
发表于 2014-11-2 21:09:20
etude 发表于 2014-11-2 21:07
美版
封面
etude
发表于 2014-11-2 21:19:45
每當去試音室試音響器材,或家中器材的聲音悄有差別,都會以此碟打頭陣,試一下有否粗糙和層次感!如果去試音室買器材,試音時而此兩點也做不好,已經可以離開不用再試了!
HAUWAI
发表于 2014-11-2 21:45:13
謝謝分享!
準備與大家談 David Oistrakh 的貝多芬奏鳴曲。
etude
发表于 2014-11-2 22:55:18
還記得去年,特意致電到陳列室作安排,為了聽某牌的CD機;到逹後,先用此碟試聽,開聲後隨即感覺不妥,聲音甚急,粗聲,欠厚度及暖感!絕非某牌的招牌聲底。細看下,前後級是正路的原子粒石機,唯一不妥的,就是W牌喇叭。(W牌以高中一個音箱及低音另外一個音箱聞名,反應快,冲擊力,聲底薄而透。而缺點是低音跟不上中高的速度)跟店員提出更換喇叭但被拒絕!然而,聽感並非正常應有的聲音,亦只試了這隻碟。由此可以確定,此cd是小弟試機的第一關。如過不了,第二關已可免!可見此碟對小弟的重要性有多高!
最終,cd機試不真也試不盡,更是買不成!
然而,此分享純粹個人體驗,聽感喜好各式其式,小弟並非唱好或唱淡某些品牌,故先聲明一下!
HAUWAI
发表于 2014-11-3 21:00:35
etude 发表于 2014-11-2 22:55
還記得去年,特意致電到陳列室作安排,為了聽某牌的CD機;到逹後,先用此碟試聽,開聲後隨即感覺不妥,聲音 ...
介紹一張在隨身聽是天碟,在家居音響系統聽又未必是天碟,原因為何?尚未有答案。此碟在其他不同版面介紹過,現歸納分享。
此 CD 是伯姆在1971年與維也納管弦樂團合作灌錄的貝多芬第六“田園”交響曲,錄音師是 Gunter Hermans,是演錄俱佳的錄音。
DG 在八十年代併合貝九出版了孖碟厚盒裝CD,頭版為西德 Polygram 版:
HAUWAI
发表于 2014-11-3 21:10:35
HAUWAI 发表于 2014-11-3 21:00
介紹一張在隨身聽是天碟,在家居音響系統聽又未必是天碟,原因為何?尚未有答案。此碟在其他不同版面介紹 ...
伯姆奏來圓順、流暢,音符交待得清楚琍落,音色豐滿、溫暖。伯姆作風溫文,特別要提是維也納管弦樂團弦樂和管樂的金黃色音色,及泛音豐富的堂音。整體效果是樂音舒服,令人沉醉,不知不覺間,已聽至曲終。
伯姆的師父Bruno Walter 在1958年錄音的貝六田園,被大多數人譽為該曲的最佳版本,日本Sony 在八十年代出版原價3500日元的早版CD, 被炒至超高價。
Walter 奏來強弱對比大一些,有力感一些,音樂具有活力和劇力,另一方面,在幼細的樂段,他精雕細琢,效果細緻而精彩。音色方面,哥倫比亞交響樂團始終是造不出維也納般黃金的音色,奈何!
HAUWAI
发表于 2014-11-3 21:15:06
HAUWAI 发表于 2014-11-3 21:10
伯姆奏來圓順、流暢,音符交待得清楚琍落,音色豐滿、溫暖。伯姆作風溫文,特別要提是維也納管弦樂團弦樂 ...
伯姆貝多芬第六交響曲西德頭版CD, 在隨身聽聆聽,我視之為天碟。與音樂會現場比較,它的低頻做到很接近。它最強項是弱音的表現,音樂演奏中的些微變化,漸強漸弱,在遠處的弱音樂器,現場微絲細眼的濕碎聲、堂音和空氣感,泛音豐滿和豐富,每件樂器淡入起奏的步伐,每件樂器特別是管樂的空氣感,在這 CD 所聽得到的,是一種音響給到的優質享受。聽者有如在現場的感覺和沐浴在音樂之中。
在原裝馬蘭士九推大型揚聲器聆聽此碟,則沒有上述的感覺。這現象,值得深思!
Polygram 早期和 PDO 後期西德版,後者(右)封套淡色一點:
HAUWAI
发表于 2014-11-3 21:18:09
HAUWAI 发表于 2014-11-3 21:15
伯姆貝多芬第六交響曲西德頭版CD, 在隨身聽聆聽,我視之為天碟。與音樂會現場比較,它的低頻做到很接近。 ...
當然,我套隨身聽有不足地方,高頻不足,分析力低。高頻不足甚至影響樂器音質,例如長笛音色有徧向洞簫之感。與音樂會現場音效比較,隨身聽較為耐聽舒服,音色柔順。
隨身聽使用 Sony EJ011 discman, 英國 Dynamique 1米長接線,Sony PHA1 耳擴,Beats Pro 耳機:
HAUWAI
发表于 2014-11-6 16:15:16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4-11-8 09:29 编辑
HAUWAI 发表于 2014-11-3 21:18
當然,我套隨身聽有不足地方,高頻不足,分析力低。高頻不足甚至影響樂器音質,例如長笛音色有徧向洞簫之 ...
不知廣東省外的開友怎麼看待粵劇?在我來說,粵劇與西方歌劇差不多,只是敲擊樂多一些和頗多重覆滾花、小調、南音。至於內容、歌詞,粵劇當然有親切感得多。任劍輝、白雪仙的造詣,我認為不在 Pavarotti 和 Callas 之下,世界級的粵曲歌唱家還有紅線女、徐柳仙等。至於伴奏樂器,西方的多樣性、音色、頻寬、變化都優於粵劇。正因為敲擊樂多,粵劇很合適發揮音響效果,可是如果水平不足,只會又嘈又亂!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