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ym78321 于 2025-10-1 16:48 编辑 9 I3 {+ C+ j4 r: d+ W+ r; {
2 z1 H$ `- y# f) F, M3 d/ {- ~
重看此帖,前面说开盘和卡座的文字不太有说服力:
$ L# l0 {: T0 ]1 m在好几个方面其实是不能直接相比的,盒式带及机器首先是为小型化、家庭使用的便利性而开始的,在音质方面是先做牺牲(后慢慢到8、90年代才提升的),这样录音时长与磁带盒体积、带基厚度、磁头缝隙是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最终因为走带速度只能在4.76cm/s,磁头缝隙就必须小,由时长决定带基也不能厚,最后在早期普及机上只有6.3kHz的频响;7 e# W! n1 m, I, X6 n/ n0 L
反观开盘带,尽管带基厚了,磁头缝隙也要宽一点才能有磁化深度,带速要高不少才能弥补磁头缝隙带来的频响上限问题,最终在6、70年代的19速下就可以达到10~12kHz频响,38速就更高了(记不准了,好像15~20kHz?),这只有后期的高档卡座 才能接近19速的频响,还有考虑磁带(2类?金属带?)。
# p6 D5 W, x: ^! D: {$ z记得虽然不准了,但大意是这样。卡带相对于开盘带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或打败之说,更多的是用途拓展(小型、方便、进入家庭)而出现的一条新途径,不是替代或打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