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快注册并登录访问我们网站,呈现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加入
x
这是我今年7月份写的一个帖子,因为之前有许多人在不同的帖子里也讨论过这个问题,于是我写了这个帖子,希望能够详细系统地说明,下内容为原创。0 X' t: d$ q5 F, K: Y. ?
, ]% T7 w ~ V" o: z( o0 l/ Q
好像音响论坛上经常会有人提起这个问题,为什么CD的采样频率是一个小数,而不是44KHz? 以往也有一些简单的答案,但好像看起来不怎么具体,就想刨根问底地写一下。仅供坛子里的朋友参考。! o0 A7 g8 I) S* L
1 _. e9 _1 x$ w* y
这是因为作为CD的前身,早期的商品化的家用或专业用数字音频都是家用VTR录像机作为记录PCM数字音频的载体,那时使用的采样频率就是44.1KHz,考虑到日后的兼容性,CD机保留了这一采样频率。那么,为什么采样频率是44.1KHz呢?为什么呢。。。
( P5 |( o/ _- N' \$ @/ X4 N( l1 g2 p, O
以VTR录像机作为记录PCM数字音频的载体,也就是要设法把数字化后的音频数据记录在VTR上。要想将PCM数据记录在VTR上,必须要在信号处理上也要按照VTR图像信号来对待,也就是说,它还直接利用了图像信号的垂直和水平同步脉冲。PCM信号是在VTR的水平扫描期间H(相当于电视画面上1条横向扫描线)内依次排列上去的。由于在这个H期间有一部分要用于垂直同步脉冲、磁头切换以及控制信号脉冲等,因此在一场画面的525/2(NTSC制式)条线中约有14行不能直接用于记录PCM信号。因此,假设在垂直扫描期间可以用于记录PCM数据的行数为Hp,那么:
6 _& ?2 \8 a' a, {9 X8 B/ W9 f( X9 P4 w3 I: F6 h. \( u( d" L# {, C
Hp=525/2-14<=248.5 (NTSC制式).$ J" [3 Q* d3 v" D8 c
" p" l1 M* Q, {( L* g A$ W# u
接下来则要考虑1行中所能记录的字数Wh。由于当时家用录像机录放的极限限制了最大数据传输率约为3Mbit/S,再考虑到编码纠错需要的30%左右的数据冗余度,因此Wh为4或者6(因为是立体声所以不能是奇数),电视的场频fv为59.940Hz(NTSC),因此,采样频率fs应为:& I" ?0 g4 o) d3 @' y
: p E& K4 b! j% ?: A
fs=Wh/2 X Hp X fv= 4(或者6)/2 X Hp X 59.94
! L* W0 [+ \: E6 {- j/ X; J1 Z, j$ w# t! V h; f2 {4 k
音频还原最高频率20KHz,考虑到折混频率和低通滤波器的影响,fs应该在44KHz以上,因此:0 @6 }7 U2 m* R$ h1 K% r& r1 e
' K" f, y% H" f m' ^) W
Hp>=367.03(Wn=4) 或者 244.698(Wh=6)
' T8 A3 p( v+ [) y
% ~8 e% i. b9 R8 n9 E从一开始的计算可知Hp<=248.5,所以Wh只能=6才能成立;于是,根据上面几个计算式,Hp的值只能在245、246、247、248这4个数中选取。而在另外一方面,采样频率、字时钟、水平和垂直同步频率都是通过对系统主时钟频率fm分频得到的,那么fm就必须是这些频率的最小公倍数,为了使电路易于实现,应该尽量使fm取最小值,因此只有Hp=245,fm=7.05MHz时最佳(其他Hp值则使得fm在200MHz以上,使当时的电路难以实现)。
0 Z4 R, r6 X/ u0 K k) J6 Y0 ~/ B* X% K' P' w2 L- i
因此,综上所述,在NTSC制式下,采样频率fs应为:. P: ^' N W" D$ ~" q2 ]
; L5 R0 o& L4 L( D. w: r; Zfs=6/2 X 245 X 59.94=44.056KHz) Q0 ]% D# |# }# o6 q
& W0 j y: F1 b8 t6 _$ P/ }同样,在PAL制式时可得fs=44.1KHz.' A$ }8 ~- d' S i/ b) G2 s0 f
5 j$ a6 b) Y( k2 F9 O这就是CD当年采用44.1KHz采样频率的由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