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开盘机音响技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加入
查看: 2177|回复: 4
收起左侧

著名小提琴家俞丽娜在五十年代演奏的《梁山伯预祝英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4-9 16:4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赶快注册并登录访问我们网站,呈现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加入

x
/ m7 T$ M# |. R9 K1 F, _4 F
$ E; x( L7 G% u* p! c& c
以下内容选自《百度》
$ [: v6 o( c: p, _' a, D* S《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何占豪与陈钢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由鸟语花香、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相送、长亭惜别、英台抗婚、哭灵控诉、坟前化蝶构成的曲式结构& I9 x% |: G' v: \
美丽的蝴蝶,飞到中国人心上,至2019年已经整整60年[2] 。日前,著名作曲家何占豪先生应邀来到广州,指挥广东省民族乐团演奏了他亲自改编的古筝版《梁祝》。记者这才有机会见到这位满面红光、精力充沛的古稀老人,听他话当年、正视听。0 M$ k$ R# s4 o. Y% S
" O9 I/ o& s7 |; ?; E- U
呈示部/ N0 E2 ?$ V- S. h# U# D

) c% n0 k9 L: A8 w. t1.引子:+ Z- i. u  }9 N) j- f
引子部分一开始用长笛模仿鸟的叫声吹奏出一段旋律,接着双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题展示出了一幅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美丽景色。
1 R- l5 M) A% B% a: c2 E: ~2.主部:6 l6 F' d6 C  g) A; B
先是由小提琴奏出富有诗意的爱情主题。接下来大提琴以浑厚圆润的音调与小提琴的轻盈柔和形成对答。最后由全体乐队再次奏出爱情主题,表示出梁祝真挚纯洁的友谊不断加深和互相爱慕的深情。
+ ^/ m: |2 p# T( q) r. H5 ^3.连接部:4 q& U, f* H- h8 O2 I
是与爱情主题形成鲜明对比的曲调,它是由主题乐句发展变化而来的,是一段节奏自由的华彩
  }+ U! ]! q# U! O: D5 ~4.副部:2 I& l( e0 e7 ~' ^1 |
这段节奏明朗、欢快,多处运用跳音的演奏方式,使旋律活泼、跳荡,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生动地表现了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愉快生活。
. k5 k' ~* O% {9 J1 b5.结束部:$ ]5 x- `! l% k& C
这段音乐转为慢板,再度出现小提琴与大提琴情意绵绵的对话,使用复调的形式进行演奏,其中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女扮男装的祝英台欲言又止,矛盾害羞的内在情感。表现了十八相送、长亭惜别、依依不舍的情景。
" S' s; L1 `! ~& J8 G
- n3 S% j2 C! E6 n- P5 H展开部
* L% T, B; b) {! M+ ~, o1 {4 K! P1 j/ I" J7 }0 g
这部分描写了“抗婚”、“楼台会”、“哭灵、控诉、投坟”这三个情节。* O* |! G! k9 @$ x, \3 ?4 z% b
% u$ v( x3 V" v
1.“抗婚”:$ }" j4 ?. m3 g! A, r
梁祝情深90x60cm2008年作  刘文进作品
0 y) r6 V, E; K0 Y6 T' P5 b铜管以严峻的节奏、阴森的音调,奏出了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主题;独奏小提琴用散板的节奏,陈述了英台的悲痛与惊惶,乐队强烈的快板,衬托出独奏小提琴坚决反对封建势力的反抗主题。这两个主题逐渐激化,形成英台抗婚的怨愤场面。虽然乐队全奏,曾给人一种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但以铜管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给予了重大压力。
2 b% K/ k9 D: \7 v2.“楼台会”:! B' a: c6 D! @' ^' k: j
又是一个慢板,大、小提琴的对答,缠绵凄苦,如泣如诉的音调,把梁祝相会楼台时百感交集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 m* A; l& B9 i6 u3.“哭灵、控诉、投坟”:
6 p6 u0 Z6 ^! m: N4 y2 u小提琴的散板独奏与乐队的快板齐奏交替出现,变化运用了京剧导板与越剧紧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英台在坟前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的情景。最后锣钹齐鸣,纵身投坟,乐曲达到最高潮。
2 S; }- }$ B( u; t% h% r" o4 t% B: p: _$ B+ n4 ^1 g5 B
再现部
  p; s. c7 K+ L. J1 u. f# R. ]; F这部分主要描述了“化蝶”。长笛吹奏出柔美的华彩旋律,与竖琴的滑奏相互映衬,把人们引向神话般的仙境。独奏小提琴再次奏出了爱情主题,展现出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封建势力压迫下死去后,化做一双蝴蝶在花丛中欢乐自由地飞舞。
2 p/ ~# B7 r  j# _0 T7 E9 |
; G; X, ^, H2 x+ Z% B( U( z: e1 L结语
' {2 ?1 [6 }; R7 U8 z1 |& z. i这部小提琴协奏曲,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依照剧情的发展,精心构思布局,寄托了人们对悲剧中男女主人翁的深切同情和祝愿,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 x$ ?. `- H6 U全曲大概二十六分钟,首先五分钟叙述梁祝爱情主题,然后是快乐的学校生活,接着十八相送。从十一分钟开始进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楼台会,最后哭灵。第二段和第一段长度差不多,大约十一分钟。最后一段则是化蝶,是主题再现。+ f+ I9 [- Z( B; M  U! J
曲子开始几声拨弦声接着长笛,好像在云端的感觉,以此来揭开序幕,有如从天上俯瞰人间,拨开云层,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变得清楚。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题,二长二短加上一个结束句,绵绵长长,幽幽远远,仿佛祝英台在身旁说著昔日的故事。然后在低音重复一次主题,回到人间落了实。* w4 l. i7 t& |" e5 l) Q
管弦乐总奏主题,景象全明白了。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现了,两人情意绵绵,大小提琴和鸣奏著主题,渐渐的小提琴主导旋律并引进管弦乐再强调一次。等乐音渐歇,木管接续旋律慢慢落下。小提琴独奏深情舒缓带点内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对将来疑虑不安,但还是坚定相信自己。勇敢去爱吧!情绪轻快,笛声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风光明媚三月天两人春游。小提琴展现技巧,风华绝代。& M0 Q! F- r2 o2 {8 ?" H3 P. z% A; Q
相聚虽好总有分别,快乐情绪之后就是离情依依十八相送。将主题变奏缓缓奏出,有如迈不开的步履,却终究不得不离去。大小提琴二重奏,紧密结合难分难舍。在这段末尾由弦乐第一次奏出哭调主题,预言悲剧结局,这构成了全曲的呈示部「相爱」。
7 y' a/ F* j, s2 i第二段发展部里面有三小段: 强、弱、强,也就是快、慢、快。开始如大浪涌来的管弦乐声代表祝父的反对,连续几个小节下行乐句,好像在说:不可以!不可以!小提琴则猛烈与之抗衡,两者冲突渐渐上升,最后全体合奏梁祝主题表示恋情曝光,一波波涌来浪潮终将这主题给淹没。; m0 j! c! X) a$ b# w
楼台会小提琴委婉的诉说情意,大提琴拨奏聆听。轮到大提琴倾诉爱意,小提琴一旁随和。突然,音乐急转而下,运用越剧中嚣板的「紧打慢唱」手法,梁山伯因过度悲伤绝望而病逝。7 \9 G  c4 f7 {& ~, A: f9 v; W
祝英台在被迎娶过门途中,停在梁山伯坟前哭灵,小提琴以凄厉声调哭出:梁兄呀!碎奏、断奏哀痛欲绝旋律,有哭声,有跪行,其中还有些回忆片段。渐渐的泪眼开了,哭声歇了,心意已决,在悲愤低音锣声中,纵身投入突然爆开坟墓中自尽,音乐同时推向最高潮。2 j  Y6 j1 f' t0 `! D
乐曲的最终部份是再现部「化蝶」,在轻盈飘逸的弦乐衬托下,爱情主体再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坟墓中化为一对蝴蝶,在花间欢娱自由飞舞,永不分离。
+ z4 x  n$ F# g. x9 B有诗云:彩虹万里百花开,花间彩蝶成双对。千年万代分不开,梁山伯与祝英台。6 N2 A* B% q: Q# O' S& ~
3 y8 p1 L  x  u4 P
农民启发 贝多芬巴赫听不懂 农民想听越剧沪剧. k2 _$ Z3 n9 h4 M
记者:2009年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问世50周年,很多人都想了解这部作品的诞生过程。[2]
: p3 e( ?/ d0 f  K! s何占豪:具体这个曲谱写成,至2009年已50周年。但是,如果从“农民伯伯”创造《梁祝》这个角度来说,就远远不只半个世纪了。
$ C3 e& v( X& Q! n( S% M记者:这个说法真新鲜!为什么说《梁祝》出自“农民伯伯”呢?+ r3 V7 L. L- o" H# R) t2 z, `
何占豪:我真是觉得,中华民族是一个有音乐传统和音乐才能的民族,这首曲子并非一个或几个作者写的,它是我们浙江的农民原创的!因为里面很大部分运用了越剧的表演因素。越剧是哪里来的?是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尹桂芳等等一大批表演艺术家,以及一大批琴师联合创造的,他们都是农民的儿女,从小就唱山歌、小调,在农村的文化氛围、父辈的熏陶下成长,十几岁开始到上海闯荡、在舞台上磨练,这才有了越剧。所以我说《梁祝》原始的创作者是农民。0 J$ _* R. D( D! r# T7 m
记者:看来这不是您的谦虚之辞,而是事实。
8 v( l8 d' I" `! x- f' j3 S何占豪:我可以从头给你讲来,《梁祝》里哪一段音乐是从越剧的哪里来的。一开头你们觉得很好听吧,“0532/1--2/765-/……”这不是我创作的,这是越剧里面很常见的过门。还有《梁祝》当中的小过门很好听,也是来自越剧里一种“百搭过门”,百听不厌的过门,我只是切了一刀稍加改变。
( C* O0 C  M4 v/ W' l& Q! ?5 ^记者:那当时你为什么想到从越剧里提炼出这个故事来谱曲呢?
* i. T6 O2 K+ w. M: A  ^何占豪:说到这里,还是离不开“农民伯伯”给我的启发。那时我在上海音乐学院念书,我们每年都要下乡给农民演出。农民很热情,但音乐学院学生拉的都是贝多芬、巴赫,演完之后我们问他们:“好听不好听?”回答“好听!”再问“懂不懂?”齐声说“不懂!”“那你们要我们拉什么?”“越剧、沪剧”!原来这些才是他们懂的。我恰巧是从越剧团到音乐学院来进修的,当然就想从越剧入手创作一点他们熟悉的东西。
) \% `4 T5 N. x. y. T2 m% t! X领导慧眼 《梁祝》战胜《女民兵》 为国庆十周年献礼
+ A5 s' ]3 g' r( _9 f记者:您提到在创作《梁祝》之前,还曾经同时提出了《女民兵》、《大炼钢铁》等另外两个题目。我们都知道上世纪50年代的政治气候,为什么当时居然否定了这些革命现实主义题材而作《梁祝》,没有遇到阻力吗?: o0 P; k* p/ X% N4 f8 |
何占豪:《梁祝》的总策划是当时我们系党总支书记刘品。他带我们一起下乡,看到农民不喜欢西洋乐曲,所以就首先提出小提琴要民族化,然后在我们学生中组织成立一个“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
0 V8 j/ {: ^3 c$ A记者:那您当时在学生当中是很突出的一个?
; l6 ?( q, O7 i4 ]- X何占豪:我是从越剧团来进修的,本来想学点拉小提琴的技术,丰富越剧的表现力。小提琴伴奏是浙江越剧团最早用的,我们早就在用小提琴表现民族音乐,所以提起小提琴要民族化,刘品一眼就看中我了,我本来就有这基础嘛。但是学校里面有议论,说你们把小提琴当二胡拉,低俗化!他们认为音乐是艺术的皇冠,小提琴和钢琴是皇冠上的明珠,不容许我们低俗化。但我从他们的反对声中,体会到小提琴要民族化,但不能简单化,要充分发挥小提琴的性能,一步一步来。刚好碰到国庆十周年,领导说要献礼,说你们实验小组也要做点什么,敢不敢写个大的?既要为工农兵服务也要攀登国际高峰。我那时候年轻,就脱口而出:“行!”实际上心里害怕。; Y: D9 S: u0 S# Y7 [
记者:领导决定写《梁祝》?5 b$ o' J" a: l5 @. X
何占豪:那个时候,我已经作过一个短的四重奏《梁祝》了,今天把它称之为“小《梁祝》”,旋律啊什么的都跟后来的《梁祝》有很大不同。但是这个探索受到了来我们学校视察的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党组书记钱俊锐的肯定。他觉得,用外国的乐器来演奏中国的戏曲,以前未曾听到,这是一条路子,希望学生们探索下去。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孟波传达给我,所以当我们小组讨论交上三个题目之后,他大笔一挥选了《梁祝》。
' K1 x$ `3 ?; G" D7 t, w& {2 Y/ [高手点拨 没动笔已觉害怕 唱越剧找回信心
2 r9 M4 y6 Y1 m2 ~* S# N# L2 N记者:那为什么您说写的过程中,一动笔就觉得害怕?, B% j& d" |  f/ j
何占豪:我还没动笔就害怕了。我以为领导说要写的话,肯定会有作曲的人去写,我们只是提供帮助嘛,我们又不是作曲专业的。所以当刘品在实验小组会上说要我跟丁芷诺(小组的另一成员,我的同班同学)写,我就傻了,马上就说不行!我肚子里的“货色”已经被掏空了,不可能写得了!当时是夸海口,一腔热情,我很愿意写,但本事没有!
; E% y3 J% P2 d% X2 n晚上,刘品又把我叫到他的房间,叫我一段段唱越剧,还说你没被掏空啊!可我说:“这是越剧啊,又不是小提琴曲!”这个时候他讲了一句关键的话:“你不要以为贝多芬、莫扎特头脑里的音乐是天生的,他们的音乐也是从当时的民间音乐中提炼出来的。”这句话把我点清楚了!对啊,这些民间音乐也可以成为小提琴曲子的哦!这下我思想就通了,从“要我写”变成了“我要写”。
3 I4 u' o. P$ z  q人家评论我是下里巴人我非常高兴,我写东西就是为了使广大群众都听懂。
: ~7 j' z9 Z* J  Q把“民族”放在突出位置
# R1 j: Z4 {) D0 X记者:您有一句座右铭是“外来形式民族化,民族音乐现代化”,而且您创作了一大批民乐协奏曲和民族管弦乐曲。为什么一直把“民族”放在这么突出的位置?" ?& z" V/ s; j2 w9 l1 r2 d
何占豪:总的来说,我还是遵从毛泽东思想,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音乐也同样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表达方式也具有民族性,就像生活习惯、语言语音一样,每个民族有自己的特殊风格,作曲家要尊重这个事实。有些音乐形式我们本民族是没有的,比如交响乐、大合唱,这些形式要拿来为我所用。比如像《黄河大合唱》,以前没有合唱,但是我们运用这个形式,加上民族内容抗日战争,和本民族的审美习惯,老百姓就喜欢了。比如《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也不是我们民族的音乐形式,但我用民族内容“梁祝”故事,用民族的音乐语言,这就不一样了。当时刘品提出“既要有冲天干劲,又要有科学分析的头脑”,我们有民间音乐素材、有冲天干劲,但是还缺什么呢?缺配器的知识,大的乐队、铜管、木管乐器的组织技巧都没有,我们只会拉小提琴。写交响乐需要有技术平台啊!丁芷诺是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丁善德先生的女儿,就推荐了丁先生的作曲系学生陈钢。然后我去跟陈钢谈,把我们的伟大理想讲了一遍,可是陈钢没有答应我们,他当时的理由是要写毕业作品,没有时间做。其实是他不大看得起我们这帮业余选手———这个想法他还是在50年之后、前不久才透露给我听的!哈哈!他当时不答应,我们就自力更生。我跟丁芷诺构思,什么“三载同窗”、“草桥结拜”、“楼台会”等等,然后自己写主题。前三个月,从1958年11月接到任务到1959年2月份做了这些基础性工作。2 t  B) A/ t$ c" e/ F0 X6 o
另一方面,刘品把我们的情况介绍给丁善德,丁善德副院长决定要陈钢参加实验小组的创作。他就服从领导的决定同意和我们合作了。这是在1959年2月,我们欢天喜地,觉得实验小组的第一首大型乐曲有希望了。这时候丁芷诺很谦虚,就说他来了,我可以退出了。, Q$ M% O' @! s4 o
无名英雄同窗作贡献让荣誉请她补名她谢绝了
$ u( I" {, \/ ]0 P! N& N1 G记者:也就是说,《梁祝》的前期创作中,丁芷诺也作了贡献?5 o; [% p7 i$ Z
何占豪:在纪念《梁祝》问世50周年的时候,我要特别说清楚这段历史。丁芷诺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前期,而且后来我与陈钢合作过程中,他把总谱遗失、要赶时间重新编配的时候,又是丁芷诺来帮忙,加快进度,“三载同窗”那一段小快板基本上就是她配器的。你看,丁芷诺参加了第一阶段的创意和共同构思,又参加了第二阶段的配器,做了很多工作,实际上完全应该可以把名字列到作者里面的。但当时署名及其排位都由领导决定,就写了“何占豪、陈钢”。丁芷诺是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她一直甘当无名英雄。我曾经提议补上她的名字,但她谢绝了,怕被人误解。但在我心目中,她是当时年轻人“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的一个典型。( |( p" x$ ]5 [' q9 b' `$ g
险留遗憾 不想迷信抹掉“化蝶” 领导听了哈哈大笑
3 k' M  z6 r# n$ i/ `2 e. r! W记者:听说《梁祝》这曲子差一点就没有后面经典的“化蝶”部分?
$ Z0 X* n  m2 o! q何占豪:哈哈,是有这么回事。《梁祝》作品出来后,我们向领导进行汇报演出,汇报时我拉小提琴,陈钢弹钢琴。整部曲子拉到《哭灵投坟》就结束了,音乐戛然而止。领导有些纳闷:“没有了吗?”我俩回答:“没有了!”“《梁祝》怎么能没有‘化蝶’呢?”我不假思索回答:“没有《化蝶》,化蝶是迷信!我们新中国青年是不迷信的!”话音刚落,在座的领导都笑了,但还是指示要加上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最美的“化蝶”!
8 Q/ i( Z% K$ N: J' O4 n, v这下子可难倒了我,所有的素材也都用完了,哪还能《化蝶》?多亏我突然想起,五六年前,在杭州时曾看过苏州昆剧团《梁祝》的演出,当时《化蝶》的那段笛子独奏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后来我跑遍了全上海,终于在一家新华书店找到了相关的材料,所以最后的《化蝶》是我根据这段昆曲,又加上著名琴师贺仁忠老师编曲的越剧《白蛇传》中的《断桥》部分,再加上哭腔完成的。
5 B$ q: L0 K+ U; p/ t9 o. b/ H! g记者:难怪行内人都说,光看谱子不能理解《梁祝》的中国神韵?+ o4 \$ L% @- t2 D
何占豪:对,这是事实。我从越剧团带来一种民族化的小提琴演奏方法,我也不是天生就会的,而是在贺仁忠老先生的指点下,还有我自己跟着越剧演员的唱腔进行模仿才形成的。到了实验小组里,丁芷诺等人对这些演奏手法进行了归纳、提炼和规范化了,比如向上滑动叫上滑音,还有磨音就是来回滑动等等。所以准确地讲,这个《梁祝》演奏的特殊风格是集体创作劳动的成果,由俞丽拿来体现。
- D- N* E5 P9 e8 Y4 V% J意外成名 第一天演出结束 第二天下乡劳动
4 D! q6 _# ]. d2 d4 V! ^: O* ^0 C记者:很多作曲家一生都没有看到自己的作品成功,而您和陈钢却是从一出手就受益于这支曲子,您觉得这是人生的大幸运吗?
1 c" K9 C0 ?+ }* ^何占豪:当年只有一个人,就是刘品讲过,我们很可能会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应有的地位。但我那时候绝对不会想到名留青史。就算那天演出完了,人家都来祝贺,我却一点也不兴奋,因为当时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本来只能挑五十斤的,后来加到一百斤、一百五十斤!! R+ y& h4 c! o$ v9 b/ L8 F
后来我收到了好多来信。当时写信的人并不是说“我怎么崇拜你”之类,而是这么说:“谢谢你,使我听懂了音乐!”我们原来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广大劳动人民听懂,所以人家这样说,我心里很安慰,觉得这条路子走对了。于是我一直走这条路,不管风吹浪打,不管什么新潮音乐,我自岿然不动。. m) s: w' O4 k, U
记者:那您的这种风格有没有受到过非议
, v6 e. ~: i( j. P! N5 K# y/ [何占豪:当然有过。有一次在香港,记者很尖锐地说:“何先生,你的作品有不少人很喜欢,但有很多人认为你是‘下里巴人’,而不是阳春白雪。你自己怎么看?”但我反问一句,有没有哪一个作曲家说,我的曲子越少人听懂越好?没有吧。我的听众里有我们的外交部长、总理,还有外国的总统、皇帝都来听《梁祝》,那么他们是不是下里巴人?如果他们是,那么大家全体都是下里巴人。我的路子就是追求雅俗共赏。
6 c4 r0 f% r9 M- S  [4 V记者:香港评最受听众欢迎的十首交响音乐作品,除了贝多芬第九与第五交响乐、柴可夫斯基“天鹅湖”等九首外国名曲外,《梁祝》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作品。您怎么看待《梁祝》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 }! ^8 D, H7 i  n6 C/ W, I何占豪:这个我不敢说。但是这个曲子是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交响音乐作品,它用中国人民的音乐语言,表达了一个中国民间故事。为什么现在要这么隆重来纪念其诞生50周年[2] ?也许就在于它让广大劳动群众听懂了。
7 @' r. K# x" z9 y三次龃龉 《梁祝》与失恋无关 炫耀个人恐留笑柄+ K4 t% m8 }4 e2 x+ j( ]
记者:您跟《梁祝》的合作者陈钢的缘分,这一生都纠结在一起。但是你们之间曾经有过龃龉,对吧?, o* M5 U; ~: |# y0 V
何占豪:我是从头到尾经历过整个创作过程的人,所以有些事情要借这个50周年纪念的机会讲清楚。《梁祝》的旋律是我写的,但写作过程中陈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只说他配器是不公正的。当时一般是我先写好旋律,然后拿给他看,他觉得可以了,就配伴奏。他觉得这个地方还缺点什么东西,我再当场补充。我们再一起到老师那里去上课,然后老师给我们指导,一段一段来。整个完成之后,他再写成乐队。在我写旋律的时候,他也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我和他当时的合作非常愉快,从来没有什么矛盾。我当时还没有完全掌握作曲知识,要我单独写这么大的曲子是不现实的。
. a1 c% B$ U  N: y( e记者:那后来为什么闹得不愉快了呢?
/ i% N* k3 Q0 k/ R  Z8 M( o何占豪:主要是因为发生了几件事。
- @+ |/ L# Y3 f$ N3 @  T0 c一个是香港唱片的署名问题。我到香港去,HMH唱片公司老板说要送我金唱片,结果我看上面的署名已经由“何占豪,陈钢”变成了“陈钢,何占豪”,而且后面还有“陈钢改编”。我不说署名,就问到底改编了什么?他说改编了速度和指法。但是速度是指挥家才可以改变的,而指法只有我懂。我回来就跟领导汇报,但陈钢说不知情。
1 [0 L6 U' _& r! N. Q" I/ U( L二是上世纪90年代前后,陈钢发表了一篇文章《黑色浪漫曲》,说创作《梁祝》是因为他失恋的情感经历,我认为这是有意给大家造成错误印象。其中很多东西是假的,比如他说在创作《楼台会》的时候自己的亲身经历,“我们的心在绞痛,我们的血在流……”实际上没有那个事情!《楼台会》是我一个人写的,我是把贺仁忠在越剧当中的一段音乐,再糅合“楼台会”的越剧唱腔写成的。我到陈钢那里拉给他听,他觉得很好,然后提议让小提琴和别种乐器形成一个对话。很快就完成了!没有什么痛苦啊,流血啊!跟他的恋爱故事没有关系。他的这种说法是我不能容忍的。" ?! G' T/ l  `& s* n' {  N
三是“斯卡莫奖”的事。2002年,陈钢获得了美国“斯卡莫奖”的消息见诸各种权威报刊,我觉得他以《梁祝》为成绩去领取一个国际奖,是不妥当的。
8 Z1 x9 C+ q( f' Q+ n上海音乐学院80周年校庆的交响音乐作品专场音乐会,从创院开始至今的代表性作品一一演奏。当时我和陈钢都在场,到《梁祝》时主持人报幕,又把那种“爱情经历说”讲出来了。我当时内心很矛盾,考虑了几分钟,觉得还是不能这样定格历史,于是我就站起来说:“主持人,停止你的胡说八道!”外面任何谣言我都能容忍,但是在梁祝的诞生地就不能这样,那时候全场哗然。所以我后来发表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集体创作的结晶》一文,叙述创作的前前后后。
% K, W% C- n1 p+ l& A5 r/ d! J; a- m记者:那现在你们两人的关系怎么样[2]
5 _! ~) S7 n1 S: Q8 [8 g5 m, L何占豪:快要纪念《梁祝》诞生50周年了,我打了个电话给他,还是怀念当年我们合作的时光,希望忘记一切不愉快的事情!他也很感动。在我心里,我们俩一无个人恩怨,二无版权纠纷,只要他承认《梁祝》与他的爱情无关,我没有理由记仇。《梁祝》不仅仅只属于我们两个人,它是中国戏曲界、音乐界几代人的劳动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过分炫耀个人的作用不但会受到前辈们无声的指责,也会给后代留下笑柄。/ h; ?& }( Z' R5 ^5 i; p# G
# R- C4 ?- V2 l6 Z4 I  q
/ G( h7 j8 u8 p1 z' E

/ }) B9 g# c( o. p$ m9 ^3 x) F# A+ O5 L) O3 K$ ?0 o
6 e. B6 N( Z" w3 ]9 N$ v5 A, j3 {) S

. B# |. G7 @$ S1 A4 X4 @, }
- l8 M; m& A+ l+ |
+ g9 k7 ?  e! X& v$ ~! {- M" r
发表于 2023-4-9 22:4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3-4-10 10: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3-4-10 10:34:34 | 显示全部楼层
0 ^, j: n) Y7 z$ q' D! @8 E$ E
发表于 2023-4-10 15:4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开盘机音响技术网 ( 桂ICP备20003207号-1  公安部备 45010302002201 客服:18077773618

GMT+8, 2025-10-3 13:11 , Processed in 0.16860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