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杨维中 于 2012-10-7 22:56 编辑 m% q) G0 s$ Q8 |: x. F* F
4 |7 a' q! A' t; p$ Z: a, O; I花絮∶/ \; W/ s t4 {4 }* }1 {% @/ q
《红色娘子军》还能火多久?
( X1 Y, f6 L% c+ W$ {) B 上周六晚,国安俱乐部总经理高潮出现在保利剧院,非工作非应酬,纯粹是来放松心情的,他选择的放松方式是观看芭蕾《红色娘子军》,“这么多年了,我每次一觉着累就找场芭蕾舞看,《红色娘子军》都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了。”$ A+ N& P5 V3 k; @$ L8 Y8 ^
作为“相约北京”联欢活动的闭幕演出,上周中央芭蕾舞团的《红色娘子军》在保利剧院连演3场,在北京每周数百场演出中,《红色娘子军》不算新创剧目,也没有如流行演唱会一样的大腕,更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但不管何时,永远不怕和别的演出撞车,永远不愁票房,永远有一帮像高潮一样的老观众捧场,这事儿的确有意思。' P* D" q. }+ w' e5 Z) o# W9 \6 `5 D
更有意思的是《红色娘子军》的演出现场,观众观看这部戏的状态。一般观看国外经典芭蕾,观众鼓掌和喝彩的节点都在演员表演高难动作时,或者在演员无可挑剔完成一段舞蹈时,而《红色娘子军》的演出现场,观众的情绪表达要丰富得多。序幕的音乐刚响起,大幕还没拉开,观众席中就有掌声。第一场琼花躲避抓捕的段落,舞台上灯光昏暗,气氛紧张,观众的情绪也比较压抑。
# Y0 A4 s6 r8 B3 V' D) J2 @+ R 而第二场大幕拉开的瞬间观众的瞳孔立刻放大一圈,掌声也随即爆发,舞台上灯光大亮,红色娘子军连成立大会正在举行,红旗飘扬、歌声嘹亮,尤其是娘子军标志性的灰色上衣、短裤、绑腿打扮让观众倍感亲切。随后的演出中,当“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怨仇深……”的歌声响起,观众自发跟着节奏齐鼓掌,大刀舞、刺杀舞、五寸刀舞看得观众热血沸腾,而“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的歌声一出现,很多观众都打着节拍跟着唱。最热烈的掌声来自于洪常青英勇就义时,一些年纪大的观众甚至流下眼泪,舞剧在雄壮嘹亮的《娘子军连连歌》中结束时,观众给予的是齐刷刷、长时间的鼓掌……
, c; k4 J/ p- ?! q) X& L) y, t" X 《红色娘子军》至今已经演出近4000场,中央芭蕾舞团只要去外地演出,民族舞剧必点《红色娘子军》,受欢迎程度甚至超过《天鹅湖》、《胡桃夹子》。芭蕾舞和歌剧上世纪中期才真正进入中国,看舞蹈演员立起脚尖跳舞,听歌唱演员用具有金属色彩、富于共鸣的音质唱歌,对于中国人实在很新鲜,那些王子公主的爱情和宗教色彩浓厚的故事更是离老百姓非常遥远,而《红色娘子军》突显了民族题材的绝对优势。
* x0 g* }! A Y# M) d& M 不过疑问也随之到来,随着有时代情结的这一批观众老去,80后、90后成为剧场中的主要观众群,《红色娘子军》这样的民族革命题材的剧目还能继续火下去吗?据记者了解,不仅是观众群呈现年轻化,随着中芭新鲜血液的注入,《红色娘子军》的演员也逐渐以80后、90后的年轻人为主体,尽管中芭也坚持给年轻演员进行军训,排练时强调“斗志”,但模仿始终是不可避免的。
, G" j9 L0 ~* b) }4 U$ _1 d6 t" t 在记者进行的随机调查中,答案逐渐清晰。高潮的女儿就是一个80后,高潮估计女儿不会喜欢看《红色娘子军》就没有告诉她,结果招来了女儿一顿埋怨。在观众席中也能看到不少年轻人的身影。有一位80后观众的感受有些出乎意料--------“那个时代人们对信仰的追求那么单纯而坚定,现在恐怕很难了,我很羡慕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