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赶快注册并登录访问我们网站,呈现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加入
x
转帖:' ^6 B5 t1 _6 C* j- T7 N6 p: \! @! l
! J' P+ @2 G- f6 v/ Z7 ?6 I! q
看俺这文章之前,拍砖或者鼓掌之前,必须先认同一个观点:高保真不等于好听,音乐味不等于高保真。在某些情况,高保真甚至可以代表难听。
( D8 s1 W9 ~ `) t! ?% |3 X很多玩家都认同,同一节目源用不同卡座,或者同一卡座用不同磁带,不同参数录音得到不同的效果,其乐无穷。也有很多人(包括专业人士)认为,模拟录音更有音乐味。尤其是卡座更是如此,冷峻的CD录成卡带,便平添了几份温暖,几分音乐味。
- M) `# F; H, T2 t4 }本人对此绝对如同。
& B6 ]- L& R3 W* y6 E' E但问题是,这音乐味是怎么来的呢?深究过的人就不多了。专业人士没兴趣,玩家有的缺乏足够的专门知识,有的具备了这些知识但可能没往哪儿去想。
4 v) L7 \# M! K有人认为,音乐味来自高频的损失。高频损失了,中低频多了,则音乐味就出来。& J8 u) ]" H; {5 C4 g9 C- W; O
事实是,如果我们用CD放音,然后用音调控制(最好是参数均衡器,或者是1/3倍频程的房间均衡器)模仿卡座的高频衰减特性进行衰减,听到的声音是否就与卡座相似了呢?答案是绝对否定的。再怎么改变曲线,声音可以温暖,可以明亮,可以闷,但无论如何也永远模拟不出卡座那种味来,只有少少形似,却没有神似。
+ k6 H4 R2 Z) p0 ^% p来自本底噪声?也不是。即使将CD的声音与来自空白磁带的声音混和起来播出,仍然没有卡座的味道。% _- h+ O7 S4 ^+ ~0 M, z! X+ ^4 b
那就奇怪了,如果卡座的音乐味既不完全来自频响的问题,也不来自噪声,还能来自哪里呢?
! l( Q2 R+ k1 ?' @ i/ G只能往卡座的记录本质:记录介质沿时间轴移动-这一方向去找答案了。
( w) X4 O B- o; e想到这里,答案已经出来了。卡座的音乐味,来自卡座录放的时候,对原始音频信号的微小的调制:寄生调频和寄生调幅。调频源来自抖晃,调幅源来自磁头与磁带接触压力的不恒定以及磁带涂层的时间轴分布不平均。学过无线电的都知道,调频造成中心频率的偏移,调幅产生新的边带。当调频的频偏和调幅的幅度都是随机数的时候,结果怎么样呢?那就是如同下图1,图2一样,单一的频率被增加了新的内容,而且是近似连续的宽度增加。图1是原始的1000Hz单音,对称,50%正弦波信号,可见其频率只是一条线(理论上无穷细,因为是一条直线)。图2是经过卡座录音后重放的信号,除了本底噪声不同之外,最大的区别是,它不再是一条线,而成为一个尖峰。因为它变宽了,越是低电平,其谐波越多,而且还伴随2000Hz的二次谐波和3000Hz的三次谐波。
6 S. X2 U P' d* q# c9 K2 x6 q( K这些波形的根本性改变,就是卡座味道的来源。单靠频响和噪声,哪能做得出如此复杂的变化!!!. O- ~: i) S6 r6 T2 L
听感也证明了本人的论断。当我 们聆听(最好用耳机)来自信号发生器或者测试用CD的单音频信号的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