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比较了电源线,不同的电源线差距太大了,对系统的影响太大了。看来系统任何的环节都不可马虎啊。 明天看是否可以试听对比1米5和1米8两条不同长度的作品26号电源线。但要借杨哥的或者约翰李兄的。 ( ]; [! @/ j8 C$ ?
刚刚到杨哥家借了他的一米八的26号电源线,马上对比我的一米半的。 2 p% v3 R/ r Q; i7 p+ |
目前系统似乎对一切变动都异常敏感,哪怕是及其微小的调整都能感觉到相应的变化。系统经过数年的调校,已经有相当好的音乐的再现。尤其是最近加入的作品线材,所起到的正面作用不可小视。理想的系统再现的音乐感觉一定与音乐厅现场很相像,很吻合。一是自由的,二是自然的。没有了这两个感觉的音乐再现一定是音响。保持着自由和自然的音乐再现感觉,一定是活着的音乐带给聆听者的。基于这两个很通俗易懂的聆听感觉应该不难判断一套音响系统和一张唱片录音。回放和记录应该是同一个目标。 音乐其实是鲜活和客观存在的。她的生命有演奏家们去发挥。我们需要的是用心灵去品尝体会她的灵魂的身姿。; O' {& h! D' U, V& S8 @. X4 A
一米八的26号换上了。我要说的是经过煲炼过的我的26号要更舒展很自然些。而一米八的26号似乎更开放外向些。等我马上再对比一米八的26和一米半的26E。一米八和一米半到底有多大的不同。呵呵,一米八的旋律感确实很好,一米半的也很不错。这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通过对比,我更加坚定26需要相当时间的煲炼过程。一米八的低频自然度会比一米半的差那么一点点吗,绝对不会,要知道我的一米半26已经在李兄系统煲炼有时了。) o0 g* d! W+ I! @2 I& L
我试听唱片用张乐的《蝶恋》。一把小提琴一架钢琴。一切让音乐说话。这是真实的对比。
' Z Q( }7 y2 Z- w3 F4 g* P# F- K* P4 ?! P
9 N/ h' z" \, i7 {! m( e7 X& n
26号有让音响系统带我靠近音乐厅的神奇感觉。仿佛与演绎家更亲近,而与音乐更紧密相处。我觉得煲熟的一米八26可能有比一米半的有更宽泛的自由空间发挥。但那有多大的差异,确实很难察觉。我在反复聆听张乐演奏的《金色的炉台》。这首曲子表达的感情很通俗。 用这首曲子测试系统很好用,换线调整带来的变化十分明显。用单纯赏乐的心态去品,是很快乐的事情。我也惊奇系统微调带来的不同音乐再现的变化。
0 p) \" D% K" ^. q. P# z# t! C# H# [/ A/ \8 G9 B( U
我前面说26绝非一般意义的电源线,她神奇在于让你的器材带给你想象不到的正面旋律提升。今天老陈还在念叨作品线的作用,他说他一听就被迷住了。音乐带给我透彻的感情体验。旋律让我感动,让我的毛孔收缩。 ' {+ [! x7 i8 \: N6 c+ x# I
现在在解码器上换26。怎么作品电源线都给出那样煽情感性的音符。26的感情似乎来的更没节制吧。相比26E是否更直接了点。
- V* X, v% p+ Q; \" {# d我的CS300已经进入状态了。音乐开始作无边无际的自由遨游。5 z- F7 y: b$ Q/ u* C& E. i g- O
看来在未来加入作品3号胆前级的同时,至少应该跟上一条作品26E了。我现在把26放在解码器上,26E放在放大器上,这与26E放在解码器、26放在放大器上又有极微妙的不同。聆听者、音乐和音响系统要如何在智性和感性上达成平衡,看来是非常考验每个发烧家的。我要用一些时间。
( r; r& {7 r7 \- W+ S 9 d, J. x* ^% M1 e+ z- y1 W
. D: g" I- K' y8 A7 O
7 q/ k0 _3 J5 `) E* s
# U/ \. W. w; A) t7 c: U: a1 B
R6 `( z! X2 R# M9 K7 Q6 I; j ; N# V$ x b. `0 h( U
% g! h" T9 G" F/ N& U, F1 r( `) \9 u1 y& I s" F
" N# w$ @' Z) g8 W6 d) v2 Q% T$ `$ Z7 }4 U8 Q
$ P" r( t* a9 P2 D. C" J# l
4 H/ x; r5 b. U7 ~# M' @
6 [3 Z3 l8 i( U2 W
/ |" P1 p+ ~0 d! R$ J5 Q1 a6 P0 h(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