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开盘机音响技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加入
查看: 4151|回复: 3
收起左侧

——追忆黑胶密纹唱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19 11:3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赶快注册并登录访问我们网站,呈现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加入

x
本帖最后由 红灯记 于 2012-4-19 11:36 编辑 6 Y: E( A* D2 U' ~% J# h3 k3 Q

8 f& ~  c2 i9 N8 Y3 m. I  ^8 B      玩发烧音响的人,没有人不知道的黑胶的,不管你喜不喜欢、了不了解,作为横行一时的音乐载体,她今天还存在于很小的角落,还有人玩、还有人热捧...她还在转。+ z# c1 R  V% V- @; \8 ^2 ~
然而,时代发展了,技术进步了,可老师凋零了,黑胶密纹唱片封存了古典音乐的文化繁荣。. o# l& {) U  [/ Q  t7 N

4 v9 y( R! z1 m7 Q

1 o4 |% [! E$ Y# G* Q0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A' R! X6 X( A0 v. |% X0 r
       这朵昔日的黄花儿到哪里去了,网络音乐的兴起,唱片这种音乐的格式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是否会再次成为记录艺术的载体?黑胶密纹唱片曾经是一种用于记录声音的载体, 就如同现在的CD和MP3一样。1982年,在激光唱片诞生之后,数字化的大潮汹涌而来,黑胶唱片成为了录音工业的历史名词。虽然黑胶唱片退出了大众市场,甚至完全失去了大众市场的消费价值,但它却幸运地记录了古典音乐历史上最繁盛的黄金30年。它带我们走回过去,去寻找那些封存在唱片中的音乐文化。; N$ A) X' j( @
: r& @4 g7 p. M7 M& E3 _
万事皆有源起,也都将终结/ w8 x, D9 F9 i6 W; G/ Q/ o
      1877年,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在他发明的滚筒留声机上录下“Mary had a little lamb” 的声音。1887年,德国裔美国人柏林纳(Emile Berliner)改造成圆盘式留声机,从此开始了留声机的时代。当时,留声机只不过是一种可以录下和播放声音的小玩意儿。待到留声机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必备“硬件”时,已是1906年。伯林纳的圆盘留声机被完善改造成为可量产、受欢迎的胜利牌(Victrola)留声机。1926年,录音技术也从最初记录声音的声波震动发展到记录电磁脉冲的电声录音技术。9 ^8 @+ K" h3 @$ G0 E: g
发明留声机的技术先驱们也纷纷开始成立了自己的唱片 “软件”公司。1887年,爱迪生创办了爱迪生圆筒留声机公司; 1898年,柏林纳在德国创办了德意志留声机(DG)公司;约翰逊(Johnson)同柏林纳在1901年联合创办了胜利唱片公司。- L( @9 s  w% g/ C- t! t+ N
       1902年,一个会唱歌剧但长得又矮又胖的意大利拿波里人在胜利公司音乐制作人盖斯伯格(Gaisberg)的劝说下,以100英镑的报酬录制了10首咏叹调,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张音乐唱片由此诞生在意大利米兰。而这矮胖子就是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卡鲁索(Enrico Caruso)。; K4 v, f" V* e1 O
从此,卡鲁索成为胜利公司的头牌艺人,而公司为他灌制售卖的这些唱片让其成为家喻户晓、富贾天下的第一男高音。卡鲁索的唱片成为了这个产业提供内容的核心“软件”。通过录制唱片发行、 收取版税的商业模式仍然延用至今,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卡鲁索模式”。人类的文化娱乐中出现了可以在现场之外享受音乐的新方式,娱乐产业亮起了新的曙光, 同时形成了以艺术家和乐队、制作人和唱片公司、工程师和录音公司三位一体的唱片艺术产业。
: ~* F! |% W& j, Z        1990年7月7日,又是在意大利,在罗马世界杯足球赛的闭幕演出上,三大男高音首次携手,演出盛况空前。古典音乐首次荣登唱片销量之首,也就是在这个“今夜无人入睡”的夜晚,历经了近百年的黑胶唱片曲终人散,退出了大众音乐消费市场,三大男高音的录音成为传说中的最后一张古典音乐黑胶唱片。在数字化的大潮中,古典音乐黑胶落下了帷幕。有一位唱片公司的制作人说: “客户想要什么,我们都会去做,把音乐录在黑胶上,磁带上、甚至香蕉叶上又怎么样,只要客户需要!”6 C. `9 B% }" ~! p) t- q/ o% f3 O

/ {, T0 S" E0 i9 h8 q, _曾经百花齐放的岁月,黑胶密纹唱片封存了录音史的黄金年代  ; }# V, p8 `0 w6 M% K3 h
       从1948年33转密纹唱片的出现到1982年激光唱片的诞生,历经30多年,黑胶唱片记载了星光璀璨的音乐经典,同时也见证了数次唱片录音技术的大发展。1948年,哥伦比亚公司推出了每面可以记录25分钟声音的33转唱片,相对于过去每面只有四五分钟的78转黑胶唱片来讲,这是相当长的录音时间了,因此人们也把33转黑胶唱片简称为LP(Long Play)。LP使唱片更轻便、更坚韧、表面噪音更小,但LP能最终替代78转并胜出RCA公司后来推出的45转唱片的根本原因是LP唱片单面的长度正好可以录下大多数交响乐的一个完整乐章。这样一来,录音师轻松了,消费者不会在聆听音乐的高潮时被打断。就连当时的指挥老师托斯卡尼尼也催促一直固守78转唱片的RCA公司使用新的LP格式。/ P, d: l8 w# s+ H$ z$ X
       需求决定选择。英国迪卡(DECCA)公司率先跟进采用新的LP格式,保守的EMI公司宣布仍坚持使用78转的格式,一直是行业老大的RCA公司后来推出了新的45转唱片来抗衡,而Capitol唱片公司干脆选择了三种格式全部使用的机会主义路线!4年后,EMI被迫放弃78转,RCA公司同时使用了两种转速,而“硬件”厂商选择了33转和45转兼容的留声机,转速之争尘埃落定。
. u+ ~* R/ }; }. k' r3 j: ]       密纹唱片极大地改善和提高了片基材料和音频信息存储量。唱片录音技术也进入了高保真录音的黄金时代,唱片公司纷纷投入到录音技术的创新中。水星公司推出了“身临其境”(Living Present)录音和单麦克风拾音;英国DECCA公司推出了“全频录音”(FFRR)和“迪卡树”的三麦克拾音系统。同时磁带母带录音技术使录音编辑和后期制作更加方便和准确。1958年,在转速之争中落伍的RCA公司全面推动了一场新的录音革命——录音工业从单声道录音进入立体声时代。
! T# x+ X+ c+ M7 I8 i5 {7 U       二战后,科技发展经济繁荣,唱片制作人和唱片公司成为产业的推动力量。以荷兰的Philips,英国的EMI,迪卡,德国的DG,美国的RCA等唱片公司为龙头,同时大量的像Westminster、 VOX等中小唱片公司更是层出不穷,唱片工业一片繁荣景象。唱片不是简单的工业产品,它融合了科技和艺术的创造;唱片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品,它是压片工厂规模复制的产物。唱片的制作人既是懂技术的工程师,也是有鉴赏力的艺术家,更是有敏锐市场洞察力的商人。EMI公司有唱片教父之称的李格(Legge)制作了无数传世的唱片,甚至自己成立了专门用来录音的爱乐乐团; DEECA公司的制作人卡尔肖(John Culshaw)1958年携年轻的索尔蒂历时8年录制了至今高居古典音乐排行榜首位的瓦格纳音乐剧《指环》; RCA公司的莱顿(Lewis Layton)炮制了地道美国发烧音乐。这些制作人主宰着唱片公司的方向,用他们的艺术品味发现古典音乐领域里的一颗颗艺术新星,同时也一次次刷新唱片的销售纪录。- s, Z$ Y2 M- h. A* f7 U  n- v; U
+ I7 I* O& r* {' K1 v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j' y' T  X( B- C; ]& _$ R
% \2 f7 Q. U6 X! Q: V4 h5 |
时代发展,技术进步,可老师凋零了  M7 l; W' D& V$ [9 T8 H# S
       伟大的唱片诞生在音乐老师云集的时代。录音技术创新和大小唱片公司的繁荣都无法替代唱片艺术的真正创造者——艺术老师。! |' F, E+ s- Z3 D6 H
单声道时代的托斯卡尼尼和NBC交响乐团,富特文格勒同柏林爱乐,比切姆爵士同伦敦爱乐共同记录下了上个世纪的音乐经典。伴随着1958年立体声时代的到来,老中青三代指挥家共创辉煌,而世界几大著名的交响乐团也在当时确立。很难想象,那时的人们可以享受上到已经70岁高龄的莱纳带领的芝加哥交响乐团,下到23岁的日本人小泽征尔和NHK交响乐团。几乎音乐史上成就最高,最才华横溢的人都在历史的长河中密集出现了。历史或许不会再有这样的更数风流几百年的时代,黑胶唱片是幸运的,将这些艺术家的成就封存并流传至今。. l' W* @& t  \. M
       2010年廉价的套装唱片横行,几百年前音乐家的诞辰纪念成为唱片公司主题营销的不变借口。音乐的聆听方式改变了,更方便了,更随意了,却失去了专注;人们越来越信奉 “good enough” 的原则,相信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永恒和完美。时代发展了,一切都要你追我赶地速成;技术进步了,可人们追求完美录音的精神没有了,昔日的老师凋零殆尽,剩下的只有去翻箱倒柜, 只有回到过去的岁月,去寻找那些黄金时代的记忆。" \4 i, \. P0 Q- H$ J# @$ M
, c2 D# k/ I1 J' t. t' O
发表于 2012-4-21 12: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4_213:}
发表于 2012-4-22 10: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爬虫 于 2012-4-22 11:32 编辑
1 h  m, m% x- ?% j0 ^' k0 ]
+ f) _0 I3 e: ]很幸运我们还能享受黑胶时代!这是集怀旧和发烧于一体的即养眼又养耳的好玩具,如果不去感受实在是有愧于这个时代,未来的发烧友会羡慕和嫉妒我们的......
发表于 2013-3-25 10: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爬虫 发表于 2012-4-22 10:00
% ]' G& h* s7 H很幸运我们还能享受黑胶时代!这是集怀旧和发烧于一体的即养眼又养耳的好玩具,如果不去感受实在是有愧于这 ...

' R- `7 z3 @6 o0 w$ e快到一年,再把香火点起来。不能让未来的发烧友因为我们今天不努力做点事而传续不下去。责任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开盘机音响技术网 ( 桂ICP备20003207号-1  公安部备 45010302002201 客服:18077773618

GMT+8, 2025-10-6 19:07 , Processed in 0.14934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