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快注册并登录访问我们网站,呈现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加入
x
当今天我们点亮电灯的时候,可能很少有人会想起当年爱迪生的电灯公司; 而百年“费城之声”也已成为永恒的经典,其他一切的存在似乎都不再重要了。
" A: x7 p& B; Q! j
+ @& c3 h2 \9 U; ], G
8 _9 V- }/ _& H# V" t) X2011年4月16日,费城管弦乐团(The Philadelphia Orchestra)在持续的财务赤字和无法控制的开支压力下,董事会被迫决定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乐团在官网上发布了一封管理层的公开信,信的最后一句话让人难以忘记:“如果你关爱,请就不要弃身离去,拥抱我们!” ( If you care, please do not abandon our Orchestra now——embrace us! )) `2 D. g4 C% y6 k g
曾有过辉煌历史的百年乐团宣布进入破产保护,一时成为热点新闻。感慨之余,我翻出收藏的所有费城管弦乐团的录音,从斯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到奥曼迪(Eugene Ormandy), 一个多月过去了,还在细细回味着这些被称为“费城之声”的录音,并反复地问自己,可以有准确的词汇来描述这美妙的听觉感受吗?独特的声音背后有什么玄机奥秘吗?是谁造就了这“地球上最饱满的声音”?“费城之声”还会凤凰涅 吗?. D5 i& M- T+ U3 P
99年前,历史上的费城管弦乐团也曾一度陷入困境。当时乐团刚刚成立12年,两位前任音乐总监都来自德国,乐师大多数是从欧洲直接聘请来的。乐团经常拥挤在一个狭小低矮的音乐厅里用德语排练,曲目安排沉闷、陈旧,票房收入日渐衰退。危机之时,董事会以1.2万美元的年薪,从辛辛那提(Cincinnati)交响乐团聘请了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30岁的英国指挥家列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这位在音乐史上颇具争议的指挥家,用他独特的画笔和色彩,在费城管弦乐团这张大画布上创造了独特的“费城之声”。
4 }+ t _2 S5 D5 y" r7 Y7 X大胆尝试、不懈探索的“费城之声”斯托科夫斯基刚出道的时候,曾在纽约的圣巴多罗迈(St. Bartholomew)教堂做管风琴师和合唱团指挥。到任费城管弦乐团后,为了充分发挥管弦乐队的音响效果,他大胆地对前辈老师的很多优秀作品进行了重新编曲和配器。最为著名的,就是对巴赫管风琴曲《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配器的改编,这首曲子后来成为音乐动画片《幻想曲》的开始曲。老师的指挥背影,在光芒四射的视觉效果烘托下,一双优雅而有魔力的手使管弦乐队合奏轰然响起,让作品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听觉效果。当然,这样的改编和创新自然会有保守派反对的声音。因此,斯托科夫斯基被称为是一个假充内行的人(Charlatan),乐团也被戏称为“胆固醇(Cholesterol)乐队”, 以贬低其过于饱满的音色。" {! p! [( u+ z& C$ X
斯托科夫斯基经常不满足管弦乐团现场演奏的音响效果,他不断尝试调整弦乐、管乐等声部的排列位置,甚至有一次把弦乐声部放在乐队的后排,木管声部放在一侧。通过不断的尝试,最后确定了第一、第二小提琴声部在指挥的左手侧,中提声部在中间即指挥的正前方,大提声部在指挥的右手侧的坐席安排。这样产生的平衡音色效果后来为大多数管弦乐队认可。他也是个经常突发奇想的人。有一次甚至要求在演出的时候,所有演奏席上的灯光都熄掉,只把灯光留在指挥台的区域,以给听众神秘感和增加专注的气氛。结果闹出了乐师无法看到乐谱的笑话,最后只好作罢。
* ^0 q# K& d: ~9 j9 K1 L0 G: M4 |4 S$ M斯托科夫斯基还提出了弦乐的“自由弓法”和管乐的“自由呼吸”的演奏方式。他不要求每位弦乐师全部运弓整齐一致,也不要求管乐师拘泥于固定的换气位置,他希望大家更能自由发挥自己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带来更加完美的齐奏连奏(legato)效果。在一次采访中,他说“指挥应当跟随着独奏手来发挥想象,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表达;同时也应当让弦乐声部唱起来,就像如歌的行板一样。”/ L' T$ h0 O! ]' a3 [
斯托科夫斯基被称为是“音响色彩的魔术师”,他指挥的乐团就是他的个性和对音乐理解的全部体现。同指挥老师阿尔图罗·托斯卡尼尼完全忠实于乐谱和精准节奏的指挥风格相比,他完全走到了另外的一个极端。他说“如果没有把生活浸透在乐谱中,乐谱也就是一些写满标记符号的纸片而已!”
4 J, s: B- w( A8 ^6 j- I4 j7 R今年4月在巴黎的时候,我在拉丁区先贤祠附近的一家二手唱片店里,找到了一套两张装的纪念斯托科夫斯基登台60年的黑胶唱片。唱片中收录了很多老师在上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经典的单声道录音片段。尽管时光久远,但是仍能找到当年“费城之声”的感觉:Lush(郁郁葱葱的)、Plush(绵密柔润的)、Glossy(泛着光泽的)、Extravaganza(富丽堂皇的)。
! x5 y; c0 H8 \4 M第一个吃螃蟹的“费城之声”1977年,斯托科夫斯基95岁高龄辞世的时候,他一生指挥过800多部当地作曲家作品的首演,被称为“音乐舞台上的拓荒者”。拉赫马尼诺夫、贝尔格等当时年轻的音乐家都是他经常合作的伙伴。其中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是1916年马勒(Mahler)《第八交响曲》的美国首演,因为乐曲要求乐团编制庞大,也被称为“千人交响曲”。 当时乐团由950多人的合唱队和110多名的乐手组成,首演当天吸引了来自全美各地的乐迷和乐评人,成为美国音乐史的一件盛事。随后,乐团受邀去纽约大都会演出的时候,竟然用了两个专列的火车运送乐团成员。/ m- V; a! Q! ~+ H0 y; K! a
斯托科夫斯基还是个热衷新潮、新技术的音响发烧指挥家。他同时通过录音、广播和电影来传播他的音乐表演。他追求录音技术的效果,甚至同贝尔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一起研究录音技术。1925年,乐团第一次使用电声录音技术为交响乐录音;1929年,第一次在NBC广播电台进行首次商业广播演出;1931年,第一次同贝尔实验室合作,尝试录制立体声录音,并同RCA合作试验制作黑胶密纹(LP)唱片。乐团成为当时行业中公认的创新者。+ Q8 O, g1 s" n# u& k
1938年,老师告别了他经营了26年的费城管弦乐团,把指挥棒正式交到曾是乐团助理的匈牙利人尤金·奥曼迪手中。在奥曼迪44年的任期内(1936-1980),本是小提琴家出身的指挥老师,更加丰富了弦乐声部的特点,被《纽约时报》盛赞为“地球上最饱满的声音”。奥曼迪也同样热衷于推广现代音乐,特别是匈牙利、俄罗斯乐派及美国本地音乐家的作品。在任期间,他带领乐团开展了广泛的世界巡演,包括1958年对苏联及东欧和1966年对中美洲的访问。1973年老师率领乐团首次访华,是历史上第一支访华的美国乐团。演出后他把《黄河钢琴协奏曲》介绍给美国听众。“费城之声”响誉世界,成为美国文化交流的使者。6 {7 m% K \ k# m# ~3 f" f
面临困境,呼唤具有感召力的领袖1980年,奥曼迪挂冠退休,结束了他长达44年同乐团的合作。费城管弦乐团在两位老师62年的栽培下,成为美国文化皇冠上的一颗明珠。1980年乐团由意大利人里卡尔多·穆蒂(Muti)接棒,到今天乐团宣布2012年音乐季将由法裔加拿大人雅尼克·塞冈(Yannick Nézet-Séguin)担任新的音乐总监。30年的时间里,乐团更换了4位音乐总监。其中,指挥艾森巴赫(Eschenbach)因艺术风格不合,同乐师闹得沸沸扬扬,不欢而散。在乐团最近公布的破产重组计划中,乐团具体提出了提高客户的音乐会体验和乐团资助人的满意度等方面的措施。在危难之际,难道一个乐团更需要的不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感召力的领袖级人物吗? 没有老师级人物的领导,乐团发起的“用心倾听”的资金募集计划真的能奏效吗?35岁的加拿大小伙子会重现当年斯托科夫斯基的辉煌吗? 能再次创作出凤凰涅 后的“新费城之声”吗?我的一位同样爱好古典音乐的德国同事感慨地说:“古典音乐是可以用来赚钱的吗?古典音乐是我们国家文化的一部分,伟大乐团的破产是一个国家的耻辱!”
2 S [9 k+ b. }' u1 T7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