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快注册并登录访问我们网站,呈现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加入
x
赢家全胜,败者出局。不论是技术优势,还是市场先机;不管是开放平台,还是专有的系统,规模经济和双边网络效应都是一次次制式之争背后的推动力。! }( n+ r% m; h& `% p( K
0 D3 ~$ j3 m- x3 R+ y+ ?; D
“赢家全胜,败者出局,这就是她的命运……”这是曾经风靡全球的瑞典阿巴乐队(ABBA)一首歌曲的唱词。凄美的歌声感慨着一段浪漫爱情的结束,抒发着失去全部世界的感觉。 ! W! ` k- z" f$ @) r
' d$ T$ S3 e2 R% z
2 }: i0 J' i) e z1 y* G
6 _" v. P B" y! `5 ^+ Z1887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开启了人类的录音时代。百年录音史经历过一次次的制式之争——圆盘留声机对圆筒留声机的取代,33 1/3转密纹唱片对78转唱片的胜出;盒式磁带和激光唱片对黑胶唱片的终结。其实,赢家全胜的结局不仅仅发生在录音史上。当我们今天欣赏高清晰DVD大片的时候,有谁还会记得VHS录像带的存在;当我们在网络上冲浪的时候,有谁还会想起当年的网景(Netscape)浏览器。赢家全胜就是这样的残酷——市场在不知不觉中被引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9 s& R! a% @4 {% Q7 n9 N; W/ q& ^5 g9 _
3 g8 E0 b2 \( m [( f* m半个世纪的“圆筒”与“圆盘”之争
# e A4 v6 q8 U3 B! p( O1877年,爱迪生首次把声音录在一个4英寸长,2英寸直径的锡箔圆筒上,录音长度仅2分钟左右,而且圆筒播放几次就只能废弃,有人形容“听到的声音好像来自半英里之遥”。爱迪生给这个机器起了个名字叫Phonograph,直译的意思是“声音图像记录器”。爱迪生发明之后, 很多发明家也都纷纷开始尝试不同方式的“Talking Machine”。1886年,贝尔(Alexander Bell)把原来的锡箔圆筒改成了蜡涂层圆筒,极大提高了录音质量和时间,同时起了个名字叫“显声机”(Graphophone)。1887年,德国移民柏林纳(Emile Berliner)推出了只能播放的圆盘留声机(Gramophone),并成功获得了专利。3 X2 v4 V! Q/ }" V! e
9 C5 ~; n2 N( Q7 G. v爱迪生的滚筒采用的是垂直纵向的拾音方式,而柏林纳的圆盘是横向拾音方式。从圆盘边际到中心速度的变化会带来较圆筒拾音方式更大的失真。不过相对于圆筒格式,圆盘更好包装、存放和运输,同时也更容易大批量通过母盘来复制生产。有商业头脑的柏林纳并没有一味在技术上提升他的留声机品质,他看到了唱片录音和留声机对家庭娱乐的相互促进。
% s3 D1 V, d; U* L2 F8 q T+ k0 d6 K+ z3 W/ w6 P E4 x4 ^
1902年,柏林纳同胜利公司合作推出了第一张卡鲁索的圆盘唱片。他还很有眼光地买下了英国画家巴罗(Francis Barraud)的“主人的声音”(His Master’s Voice)画作,并要求把原来画面上的圆筒唱机改成了圆盘唱机。“主人的声音”后来成为商业史上最有价值的商标之一。
5 R/ L1 g! }; T/ @' k/ n) V8 i& y% G: H: Z( Q3 J1 L
更为关键的是,柏林纳同胜利公司合作,成功推出了“VICTROLA”牌圆盘留声机。留声机第一次从原来的机械产品模样变成了时尚的家用电器,从15美元的桌面机到600美元的豪华家用系列,圆盘留声机成为家庭娱乐的时尚产品。越来越多可以购买的热门唱片,促进了更多的人去购买更好的圆盘留声机。唱片和留声机所带来的双边网络效应,引爆了圆盘唱机的市场需求。而其他两家圆筒唱片公司当时还沉迷于制造自己的“Talking Machine”,录音筒对他们来讲不过是副产品而已。尽管后来,爱迪生公司推出了增强型录音筒,也开始跟进圆盘格式,推出了钻石唱盘机,可是颓势难以扭转。1929年, 圆筒唱机彻底退出市场,结束了半个世纪的纷争。
, b3 s- G( {9 Z0 d+ W/ o1 S5 n: E
6 l! j; q7 ?: ?7 Q1 ^黑胶唱片转速之争
1 g2 V2 Q9 s& b" x2 ?$ h5 F/ J0 k早期唱片尺寸和转速都没有统一的规范,从每分钟60转到130转不等。1925年,唱片规格统一为12或10英寸大小及78转的标准规格,也就是现在我们经常提到的78转唱片。唱片单面播放时间只有3-4分钟,由厚重的虫胶材料制成,而且容易碎裂。一套唱片装订在一起像一本相册,因此唱片后来也被称为Album。' i3 g" `( \5 R$ O. g1 u" U4 g) F
& L/ C* k! M) M! d
1948年夏天,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发布了12英寸每分钟33 1/3转的密纹唱片,单面播放时间达到25分钟。一张双面唱片可以完整录下大多数的交响乐,而且整段的乐章不会被中断。新的唱片采用乙烯树脂材料,使唱片更有韧性,不易碎裂。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的老板看了新研制的唱片演示,脱口而出:“This is long playing”,于是在一片掌声中,33 1/3唱片有了新的名字——LP。' F w1 I4 Y" P. F6 R- Q; a
2 r4 I/ {+ z) R; L) }1 n# @
为了推广新的唱片格式,哥伦比亚公司提前储备了近百张由新格式录制的唱片,他们知道内容更加重要。“不再易碎”的内容语直接攻击78转唱片的弱点;公司汲取历史教训,为旧的78转留声机配备了转速适配器,以兼容新的33 1/3转速。全套设备装在一个精美的塑料箱中,打开就像一个蚌壳,所以也被叫做“蚌壳机”。LP唱片和“蚌壳机”开始迅速流行,留声机销量呈指数增长,双边网络效应再次促进了新的唱片格式的推广。/ H0 V$ B' X; v
# k+ Q9 z1 A$ W" f( |% ~ J& A起初对LP唱片不屑一顾的RCA公司,马上推出了被称为EP(Extended Play)的7英寸45转的唱片加以应对。哥伦比亚公司的内容语也迅速变成了“你只需要一种转速的唱片!”。转速之争进入白热化状态。
$ f# t; l+ Z) p( a
3 x+ A( ^1 x& C7 w1 @' L新格式唱片的出现并没有让所有唱片公司趋之若鹜。锐意创新的英国迪卡(DECCA)公司宣布全面接受33 1/3转速的唱片格式,保守的EMI公司仍然坚持使用成熟的78转唱片,而更多的唱片公司则小心地观望。LP的录音长度成为追求完美的古典音乐指挥家的最爱,RCA公司的大牌指挥托斯卡尼尼就催促公司同时使用LP来录制新的唱片。45转的EP唱片虽然单面只有8分钟,但其优质的录音效果和适合单曲的时长,受到越来越多爵士乐和流行歌曲听众的青睐。转速之争一时难分伯仲。1 `7 }! Z, z+ F3 n
4 d& c3 q/ U4 _9 v
持续两年的争夺,让消费者困惑,市场受到打击,两家公司都投入大量的营销资源来争取市场的主导。1950年,RCA生产45转唱片的同时,也开始采用33 1/3转唱片格式录制古典音乐。而哥伦比亚公司在录制流行音乐中,也开始使用45转唱片。此时,市场同时出现了两种转速,甚至三种转速(78转、33转、45转)兼容的留声机。硬件的兼容使各有长短的转速之争烟消云散,全兼容格式的留声机也让78转唱片的拥有者在无痛中告别了旧格式,迎来了录音工业的黄金时代。
) {; K( @' e+ S @5 k, O! @7 ?8 S* ^7 w1 x! y2 ]8 @4 G
盒式磁带和数字化激光唱片颠覆了百年唱片工业7 y$ F& c6 e; C* l% x
1948年,二战后,工业的繁荣使人们更加渴望精神生活的富足,LP唱片成为西方文化生活的主流消费品。音乐家、唱片公司和热情的铁杆古典音乐听众推动着录音工业的发展。在1964年飞利浦公司推出盒式磁带之前,黑胶唱片的销量达到历史的鼎盛时期。1979年,当Walkman 随身听开始流行时,黑胶唱片的销售额下降到21亿美元,而盒式磁带增长到10亿美元。在1982年,数字激光唱片推出时,黑胶唱片已经彻底地供过于求了。1988年,CD的销量首次超过了黑胶唱片。1990年,三大男高音的罗马演唱会录音成为传说中的最后一张古典音乐黑胶唱片。黑胶唱片曲终人散,退出了大众音乐消费市场。. [, C6 H8 H. W+ W$ ?
) t% l6 w2 N5 L9 [. K# L
磁带和CD满足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的需要,笨重和堆积如山的黑胶唱片在迅速变迁的社会时尚中落伍。颠覆百年唱片工业的不仅仅是录音技术和制式,更为重要的是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不断改进的数字录音技术,从盒式磁带到DAT(Digital Audio Tape),再到DCC(Digital Compact Cassette);从CD到HDCD到SACD,简单的双边网络效应再也无法颠覆市场和客户的需求。6 P: t9 c) d# I" U0 ]1 @& {
2 p3 t) F: v" P8 ?. V; a
磁带和激光唱片只用了20年的时间,就彻底颠覆了百年唱片工业。各色的留声机、收录机和随身听,甚至老式的CD机都已搬进了博物馆里。网络时代,不需要去计较唱片是方还是圆,不再需要保持和珍藏。iPod里下载的比特数量成为音乐的计量单位,MP3还是FLAC(Free Lossless Audio Codec)也都不太关键,可以兼容一切的播放器随处可以下载。在百花齐放的互联网,任何人都再也无法幻想着赢家全胜了。
+ ]6 o5 v. `" j9 M/ M. m9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