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开盘机音响技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加入
楼主: 飞跃童真
收起左侧

进口原版开盘带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8 10:41:49 | 显示全部楼层
优惠价已更新!
 楼主| 发表于 2017-4-18 20:51:38 | 显示全部楼层

132号.jpg

132号-1.jpg

132号-2.jpg





132号    330元      4轨 7.5ips

格罗非《大峡谷组曲》

史丹利 布莱克  指挥
伦敦节日管弦乐团


名盘!  气势磅礴!


成色新,状态好,效果棒!






补充内容 (2017-4-19 12:21):
优惠价:280元
 楼主| 发表于 2017-4-18 21: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133号.jpg 133号-1.jpg





133号   360元      4轨 7.5ips


斯特拉文斯基《火鸟》


斯特拉文斯基 指挥  哥伦比亚交响乐团

(为了纪念斯特拉文斯基的80岁生辰)

成色新,状态好,效果棒





补充内容 (2017-4-19 12:21):
优惠价:300元
发表于 2017-4-19 15:30:25 | 显示全部楼层
130,131,125要了
 楼主| 发表于 2017-4-19 17: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确认!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7-4-20 08:0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飞跃童真 于 2017-4-20 08:11 编辑

134号.jpg

134号-1.jpg

134号-2.jpg





134号   600元      4轨 7.5ips

阿诺尔德·勋伯格《升华之夜》弦乐六重奏


阿诺尔德·勋伯格  升F小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0


伊夫林李尔女高音   新维也纳四重奏团

DG白标工厂盘

成色新,状态好,效果棒


曲目及作曲家介绍:


(原帖转自 会飞的琴键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763789530102vpdp.html

这就是新维也纳乐派作曲家勋伯格早年时期根据德默尔抒情诗《净化之夜》所作的《升华之夜》(Verklarte Nacht)。原为弦乐六重奏室内乐作品,后于1917年改编为弦乐合奏曲。虽在当时颇有争议,认为带有强烈的瓦格纳风格,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位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音乐革命者,将瓦格纳的半音和弦与勃拉姆斯室内乐作品中精致结构及淋漓尽致的动机合二为一,使这两位生前水火不相容的作曲家,于死后将智慧深深凝集在了《升华之夜》。

      乐曲始于两人行走月夜下的森林主题,犹如诗中对话般,在壮丽而又稠密的动机笼罩之下展开,呈现了一出清晰明朗的夜色。按音乐表情标记,可分为5个乐段(庄板、十分渐慢地、沉重有力的、柔板、柔板),这正好和德默尔的五节诗相对应,分别描绘五个场景。第一部分用一个停留记号搁开,紧随着以降b小调开始的第二主题描述女人的不幸与孤独,经过向男人承认自己的不幸遭遇,发展成为“戏剧性的情感爆发”。勋伯格使用对位的复调手法描绘两人不停顿的行走和闪烁其辞的对话,让人感到清晰明了和精炼。最终,女人“屈从于母性的本能,怀上了一个她不爱的男人的孩子。她甚至认为自己因履行了做母亲的义务而值得称颂和被赐福。”这部分以E大调展开,借用先前素材中出现过的主题做进一步阐释,然后采用音乐开始时的主要动机,并以“发展的变奏”风格进行。博爱而高尚的男人的对白在第四部分中转为对比鲜明的D大调。弱音与和声在新的音响效果中尽现了“月色的美丽”。乐曲重新回到两人行走森林的动机,象是微风中林间微弱的响声,用pp的琵音(ARPEGGIO)将全曲结束部分画出最动人的一笔,寂静明亮而感人肺腑。

   “我曾试图在你的音乐中寻找我诗中的主题,但很快就把它给忘了,这音乐使我如此着迷。”(理夏德·德默尔[Richard Dehmel]写给阿诺尔德·勋伯格,1912年12月12日)。同德默尔,即便在今天,我们仍可在这充满德国晚期浪漫主义音乐气息的《升华之夜》中,感受似曾相识的情绪和色彩,感受经久不衰的完美声响世界。

      阿诺尔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1874—1951年),美籍奥地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西方现代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1874年9月13日生于维也纳,1951年7月13日卒于美国洛杉矶。自幼学习小提琴和大提琴,12岁开始作曲。作为作曲家,勋伯格主要靠自学成名。

      1874年9月13日生于维也纳,1951年7月13日卒于美国洛杉矶。自幼学习小提琴和大提琴,12岁开始作曲。作为作曲家,勋伯格主要靠自学成名。1901年赴柏林,在一个酒馆乐队任指挥,后到斯特恩音乐学院任教。此后,来往于维也纳和柏林两地,几乎没有中断过教学活动。他的学生中最著名的是奥地利作曲家A.贝尔格和A.von.韦贝恩(他们师生三人常被称作新维也纳乐派)。1915—1917年勋伯格在奥军服役。1918年组织维也纳私人音乐演出协会,专门演出20世纪的新音乐。1933年,纳粹上台后移居美国。1935—1944年先后在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和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1940年入美国籍。1951年,勋伯格在美国洛杉矶去世,享年77岁。

      奥地利作曲家阿诺尔德·勋伯格于1874年9月13日出生在维也纳,二十世纪著名的现代音乐作曲家之一,“表现主义”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勋伯格是一个自学成才的作曲家,小时候家境贫寒,十六岁时父亲去世。这些不利的环境并没能阻止他热爱音乐和学习音乐的决心。他八岁时开始学习小提琴,以后又自学大提琴,参加业余乐队,而且自己尝试着作曲。他经 常如饥似渴地去听音乐会和歌剧,从中得到学习和熏陶。父亲去世以后,由于家境日益困窘,他到一家银行当了办事员,以增加一些家庭收入。就在这个时候,他偶然结识了作曲家亚历山大·策姆林斯基,并跟他学了几个月的对位法,而这就是后来成为现代音乐杰出作曲家的勋伯格所受到的唯一的正规音乐教育。从此,他开始了音乐创作生涯。1897年,他的处女作《D大调弦乐四重奏》问世。1901年他来到柏林,执教于斯顿音乐学院。后来又回到了维也纳,于1910年担任了音乐学院的和声教师。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勋伯格参加了奥地利军队。战后在柏林普鲁士艺术学院任教。1933年勋伯格离职赴美,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音乐教授。1941年他取得美国国籍,在那里定居,直到逝世。

      勋伯格是一位具有大胆创新精神的作曲家,他的作品曾经引起过很大的争议。他首创了“十二音体系”的无调性音乐,并且培养了许多“十二音体系”的作曲家。他和他的学生贝尔格、威伯恩被合称为“新维也纳乐派”,即“表现主义”音乐流派。他对音乐所进行的重大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作曲家,如达拉皮科拉、欣涅克以及肖斯塔科维奇等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他的影响。

      勋伯格的音乐创作一般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大约从1897年至1908年。他这个时期的作品带有晚期浪漫主义的特点,深受瓦格纳的影响,这时的作品还没有完全抛开调性。第二个时期大约从1908年至1912年,这个时期的作品已是“勋伯格风格”特点的作品了。这时期的音乐具有表现主义的特征,“十二音体系”他已完全成熟,他的许多重要作品都是在这一时期写出的。


      1874年生于维也纳,自幼学习小提琴与大提琴,理论以自学为主,1894年曾随策姆林斯基学对位。青年时期即开始作曲,其弦乐四重奏和歌曲多首于1897年演出。1901年在沃尔左根的“艺术酒店”指挥。1899年创作了《升华之夜》,1900年着手创作《古雷之歌》,二者都属于瓦格纳以后的浪漫主义风格。因《古雷之歌》第一部分之成就,经理查·施特劳斯推荐而获斯特恩音乐学院教席并获得奖学金,在此期间创作音诗《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1903年《升华之夜》首演获得巨大成功。在1903-1907年的作品中将变化音和声发挥尽致,音调结构越来越无从捉摸,直至在1908年的《钢琴曲三首》和声乐套曲《空中花园之篇》中,他的无调性始抵于成。这两部作品演出时遭到反对者的猛烈攻击和拥护者同等强烈的欢呼。1911年出版名著《和声学》。同时兼治绘画,“表现主义”风格跃然纸上。1912年为女演员艾伯丁·齐默作《月光下的彼埃罗》,这是一部朗诵唱和室内乐合奏的作品,在维也纳的首演激起更深的敌视,但是早期风格的《古雷之歌》在维也纳的首演却十分成功。

      1912年《管弦乐五首》在伦敦首演。1918年在维也纳成立“非公开音乐演出社”,谢绝评论家参加,事先不公布节目,禁止鼓掌。1913-1921年间创作极少。1921年,推出了“用12个音作曲的方法”,这是他用以组织无调性音乐的技法。钢琴《组曲》是第一部完全用12音方法写作的乐曲。1933年在巴黎重新扳依犹太教并移居美国,执教于加尼福尼亚大学。此后18年间,时而用12音,时而用有调性风格作曲,信徒们大为惊愕,他自己却处之泰然,他说每一个作曲家都变动风格以适应其创作需要和目的。1951年,勋伯格在美国洛杉矶去世,享年77岁。


      勋伯格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1908年以前为调性时期。主要受勃拉姆斯和瓦格纳的影响,作品充满德国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气息,并把以瓦格纳为代表的半音化创作技法发展到了极限。如弦乐六重奏《升华之夜》(1899,于1917年改编为弦乐队曲)、康塔塔《古雷之歌》(1900—1901)、交响诗《普莱雅斯和梅丽桑德》(1903)等。1908—1920年前后为无调性时期,他开始探索一种新的无调性的音乐风格,标志着他的创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不同音高的各音之间的结合,不再像传统音乐那样,以某个音为中心,不协和和弦也不再像传统的音乐那样,需要“解决”到协和和弦。勋伯格采用无调性音乐风格是同他作品中的表现主义特征相联系的。他从表现主义美学思想中汲取灵感,先后创作了一批无调性作品,成为第一位放弃调性的作曲家。如单人剧《期待》(1909)和说白歌唱《月迷的皮埃罗》(1912)等。

      这些作品表现了诸如绝望、恐惧、紧张、痛苦等病态心理或情绪,音乐语言夸张、变形、怪诞。在《月迷的皮埃罗》中,勋伯格还发展了一种介于说话与歌唱之间的说白歌唱。无调性阶段的重要作品还有《五首管弦乐小品》(1909),戏剧配乐《幸运的手》(1913)等。1920年以后为十二音技法时期。经过长期的探索,勋伯格在无调性音乐的基础上,找到了一种组织音乐材料的新方法,形成了所谓十二音音乐。作曲家用半音阶中的12个音,自由组成一个音列,音列可以原形使用,也可以逆行、倒置、倒置逆行。这4种音列形式可移置于半音阶的任何高度,从而可形成48种样式。音列中的各音(全部或部分)既可相继出现形成曲调,也可同时出现形成和弦,以此构成全曲。勋伯格后期基本上采用十二音技法进行创作,重要作品有《乐队变奏曲》(1926—1928)、《小提琴协奏曲》(1935—1936)、《钢琴协奏曲》(1942)、《华沙幸存者》(为朗诵、男声合唱及乐队而作,1947)、歌剧《摩西与亚伦》(1951)等。他在晚年偶尔也写作有调性的作品。

      勋伯格创作了4部音乐戏剧作品:1909年的独幕独角音乐戏剧《期待》,1913年的独幕配乐戏剧《幸运之手》,均运用自由无调性写成。1930年的独幕歌剧《日复一日》则是严格的十二音体系的作品。未完成的三幕歌剧《摩西与亚伦》创作于1931—1932年间,也是一部无调性的十二音音乐作品。这是一部带有清唱剧性质的歌剧,作品叙述了犹太人在摩西的率领下的出走埃及的过程。剧中人物们交替采用传统的唱法、半念半唱的朗诵式行腔和有韵律的说白。摩西只有一个高潮性的唱句。这部歌剧的前半部分有很多引人入胜的表现,特别是狂乱的“金牛犊之舞”,但后半部分乏味,大部分篇幅在讨论宗教。虽然在戏剧性的发展上缺乏贯穿性,但音乐部分却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勋伯格的创作除早期作品外,大多难于被人理解,当时经常遭到冷遇。在他死后,对他的音乐的评价,也一直存在争议。勋伯格的最大贡献在于继承、发展并最终打破了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的音乐传统,系统地创建了序列主义的音乐理论和方法,从而完成了从浪漫主义音乐向现代音乐过渡的历史性任务。除了作曲,勋伯格毕生还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从事教学工作,培养了多位世界著名的作曲大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音乐教育家。他的无调性音乐和十二音音乐对20世纪的音乐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初在德国、奥地利,后来在法国、意大利、美国等国,不少作曲家都采用他的作曲方法。而他的学生韦伯恩和贝尔格等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他的序列音乐理论。

      他的理论著作《和声学》(1911)、《音乐的思想与逻辑》(1934—1936,未完成)、《音乐创作基础》(1948)、《配器学》(1949)和《和声的结构功能》(1937—1948)以及论文集《风格与思想》(1950)等也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勋伯格的主要作品有:交响诗《光明之夜》、《佩列阿斯与梅丽桑德》、《室内交响曲》、歌剧《期望》以及为朗诵、男声合唱和乐队而写的《一个华沙的幸存者》。此外还有几首弦乐四重奏和许多钢琴、声乐作品等。

      勋伯格除写有大量音乐作品外,还有许多音乐理论著作,其中有《和声学教程》、《和声的结构与功能》和《风格与思想》等等。

舞台音乐:《期待》、《幸运之手》

管弦乐:《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室内交响曲》(为十五伴独奏乐器而作)、《五首管弦乐曲》

人声与器乐:《古雷之歌》(五个独唱、朗诵、合唱与乐队)、《月光下的彼埃罗》(朗诵与室内重奏)、《华沙幸存者》(朗诵、男声合唱与乐队)

室内乐:《d小调弦乐四重奏》、《升f小调弦乐四重奏》、《升华之夜》(弦乐六重奏)

钢 琴:《乐曲五首》、《六首小曲》

歌 曲:《空中花园之篇》(女高音歌曲十五首)

      勋伯格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作曲家之一,他在音乐风格上的巨大变革,带动了20世纪音乐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创作的早期,他禀承了瓦格纳、马勒等后浪漫主义大师的风格,运用变音体系的乐汇及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手法,创作了一些颇负盛名的佳作。中期,他彻底抛弃了后浪漫主义的手法,形式转向小型,依靠色彩的迅速替换,来获得音乐上的变化,音乐要素中节奏和对位越来越复杂,旋律线越来越支离破碎,并摆脱了有调中心的变化音乐风格,走向了“无调性”。到了晚年,作品中“表现主义”风格跃然纸上,其乐汇极不协和,非主题性,节奏裂变成原子,旋律零七八碎,配器古怪,音乐也不再追求泛指意义的真与美,而是用鞭辟入里的手法,去表现作曲家极为复杂的情感,其代表作《月光下的彼埃罗》。他晚期的歌剧《摩西与亚伦》体现了深刻的哲学思想,音乐表现力极强,结构雄浑一体,被公认为是20世纪的不朽杰作。

      阿诺尔德·勋柏格不仅是一位二十世纪的重要作曲家,而且也留下了大量文字著述。勋柏格音乐思想中的几个重要观点:

对音乐历史的认识

      通过德奥音乐界前辈给予他的创作启示,以及勋伯格对自己几个创作阶段的发展历程的总结,阐述了他对于艺术中的传统与革新之间的关系的辩证认识,并通过这些问题总结出音乐的演进与黑格尔倡导的“历史发展必然性”哲学观念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

      通过勋柏格对于形成民族艺术特征的根本原因、民族艺术中的支配现象、民间音乐与艺术音乐之间的比较、音乐刨作中的“民族性”问题的意识等方面问题的剖析与认识,总结了他的“重艺术音乐,轻民间音乐”、“重西欧音乐,轻非西欧音乐”的观点,从而突出了他的精神领域中的根深蒂固的“德奥音乐中心论”,这是一个浸润着浓厚的西欧文化中心论色彩的观点,也是贯串他毕生的音乐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
对音乐教育问题的见解


      勋柏格认为作曲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掌握“艺术的工具”、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一专多能”、注重个性培养;对当代音乐批评家与音乐批评方法提出的要求音乐批评家必须具备作为一名音乐家的专业修养,要以真实、客观的态度对待音乐批评这门神圣的职业,充分运用内心的艺术联想向公众再现作曲家的意图,而不是将个人见解强加于受众;同时,批评家需要对艺术的过去与未来拥有全面的了解与较准确的预测,在音乐批评的具体范畴中,应将重心角度置于探讨音乐作品的风格与思想之间的关系方面。五,勋柏格的音乐创作观:在勋柏格的创作理念中,深刻体现出他的表现主义艺术观与音乐作品的“有机统一论”意识,前者强调内在精神需要与外在世界的谐调、统一,而后者强调严密的艺术创作逻辑和有机的结构力,因此事实上这两个方面形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且涵盖了他对于“基本型”、音乐的“可理解性”等问题的独到见解。也许,勋柏格的音乐思想中存在着一些自相矛盾之处:他的某些艺术观念也有失偏颇,不够完善,尚未形成体系。但是,这并不影响人们循着勋柏格的思想

《升华之夜》《乐队变奏曲》

      在20世纪音乐的发展道路上,勋伯格早期创作的《升华之夜》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为求得调性的解放,勋柏格的中期创作勇于实践,作品转向“无调性”,令人难以接受。但在20年代,他终于完成了“十二音体系” 阿诺尔德·勋伯格相关书籍的探索,音乐便又重新获得了秩序。而他用这种新秩序作成的第一件完整编制的乐队作品,便是这首1928年9月定稿的《乐队变奏曲》。富尔特温格勒在柏林指挥了它的首演。全曲由引子、主题、九段变奏和一个终曲组成。接近印象派风格的引子朦朦胧胧地滑向后边仅有24小节的主题,大提琴平静地将它奏出,十二音的曲调清晰可辨。然后是这个主题的九段变奏,手法多变,古老的卡农和“十二音”的“倒影”兼用,而且配器上引入竖琴、短笛、钢片琴、曼陀铃这类乐器,织体丰满而音响奇妙。最后的终曲将这一切归纳起来,并以引子中出现过的BACH主题贯穿其中,实现了“十二音”新秩序下的统一。总之,这肯定又是一个里程碑了。这张唱片演绎水准极高,录音也相当精致,可让听众一饱耳福。


《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

      勋伯格先前曾是个激进的“先锋派”,而在他的晚年,创作屡有回归传统的倾向,写出了一系列相当精致的作品,其中很重要的就有这张唱片上的《小提琴协奏曲》和《钢琴协奏曲》。这也是勋伯格仅有的两首协奏曲,分别在1940年和1944年由斯托科夫斯基指挥了首演。海菲茨曾经拒绝首演这首小提琴协奏曲,而且当时的许多小提琴家都很抵触它,因为他竟然宣称这首乐曲是为将来“长了六个手指的演奏者”写的!当然,首演此曲的小提琴家克拉斯纳并没有长出第六个手指。《钢琴协奏曲》的首演就比较顺利了,它在和声和技巧上没让钢琴家们感到过于生冷。它是单乐章的,或者说是四个部分连续演奏,有明显的自传意味:生活本来是平坦的(行板),但某种仇恨突如其来(快板),重大的危机便接踵而至(柔板),可是生活还得继续下去……华之夜》(Verklarte Nacht)。原为弦乐六重奏室内乐作品,后于1917年改编为弦乐合奏曲。虽在当时颇有争议,认为






补充内容 (2017-4-20 22:43):
优惠价:550元

补充内容 (2017-4-21 20:58):
优惠价:480元

补充内容 (2017-4-22 13:36):
已出!
 楼主| 发表于 2017-4-20 08:24:57 | 显示全部楼层

135号.jpg

135号-1.jpg

135号-2.jpg






135号   360元      4轨 7.5ips



科普兰

四首舞曲选自《竞技》



比利小子(芭蕾组曲)




《阿帕拉契亚的春天》  《墨西哥沙龙》《舞曲--选自电影》


伯恩斯坦  指挥 纽约交响乐团


美国西部音乐风味

成色新,状态好,效果棒




作曲家及曲目介绍:


(原帖转自 会飞的琴键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637895301016dfc.html)




135号-科普兰.jpg



科普兰(Aaron Copland,1900年11月14日—1990年12月2日),美国作曲家。祖籍美国,是第一位被认为有本土风味的美国作曲家。科普兰的老师是戈德马克,他的第一首作品是《管风琴交响曲》(第一交响曲,1924)。这首作品1925年首演后,科普兰被贬为不协和音的信徒,指挥家达姆罗什当时曾说:“才23岁就写出这种东西,再过5年会杀人。”
   科普兰的祖先为立陶宛犹太人,家族移居美国之时,将原来的姓氏“卡普兰”(Kaplan)改成“科普兰”(Copland)。科普兰生于布鲁克林,先后在纽约和巴黎(师从纳迪亚·布朗热)学习音乐。1925年他获得古根海姆奖,这是该奖项第一次发给一位作曲家。科普兰曾在几所学校任教,1940–65年担任位于坦格伍德的伯克希尔音乐中心作曲部主任。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他经常担任欧美地区著名管弦乐团客座指挥。
    科普兰的成名之作是1936年他根据墨西哥流行曲调而创作的管弦乐幻想曲《墨西哥沙龙》。科普兰一共作有4首交响曲:第一号为《管风琴交响曲》,作于1924年;第二号为《短交响曲》作于1932—1933年;第三号作于1946年;另外还有《舞蹈交响曲》,作于1925年。4首交响曲中目前经常演奏的是《第三交响曲》(1944-1946)。科普兰的《钢琴协奏曲》,作于1926年,标题为《爵士乐协奏曲》,这首作品采用了爵士乐的语汇,是一首极具现代特色的协奏曲。科普兰的《单簧管协奏曲》,作于1947—1948年,为摇滚乐王班尼·古德曼(B.Goodman)而作。
    科普兰15岁时,科普兰聆听了波兰钢琴家帕德雷夫斯基的一场音乐会后,决定以作曲为职业。1921年他前往巴黎,成为娜迪亚·布朗热门下第一个正式的美国学生。日后声名日隆,曾于1945年以作品Appalachian Spring获得音乐类的普立兹奖。晚年创作极少,主要从事指挥工作,1990年去世之时,他已经被认为是美国最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之一,是美国民族风格的代表。
  科普兰的舞剧音乐都是和美国女舞蹈家玛莎·格雷厄姆(Martha Graham,1893—)合作的结果。这种合作始于1931年,科普兰的第一部舞剧音乐是根据《钢琴变奏曲》改编而成的《狄斯拉姆》。舞剧《阿帕拉契亚的春天》作于1943—1944年,描述19世纪前半叶宾夕法尼亚州境内阿帕拉”契亚山的春天,背景是一个新建的农家,人们正聚集而参加一位拓荒者的婚礼。《小伙子比利》是科普兰三大舞剧(其他两部为《阿帕拉契亚的春天》和《牧区竞技》)之一,这首作品受林肯·卡斯坦(L.Kirstein,1907—)之约而作,以曾被好莱坞拍成西部片的2l岁的暴徒比利为作品名称,作品中运用了大量西部民歌。科普兰的管弦乐《剧场音乐》属早期作品,作于1925年,呈献给库塞维茨基,1925年11月20日由库塞维茨基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首演。科普兰的管弦乐《声明》,受美国作曲家协会委托,为明尼阿波利斯交响乐队而作,作于1932—1935年。另一部管弦乐《林肯肖像》作于1942年。这一年美国参加二次大战,指挥家科斯特拉涅兹(Kostelanets,190l—)委托3位美国作曲家用音乐描写3位美国伟人肖像。其中汤姆逊(Thomson,1896—)颂扬纽约市长拉加迪亚作了《拉加迪亚市长圆舞曲》;科恩(Kern,1885—1945)作了《马克·吐温肖像管弦乐》;科普兰则作了这部《肯肖像》。
   科普兰的两幕歌剧《温柔乡》,作于1954年,该年4月1日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首演。这部歌剧描述了这样的故事:30年代中期,正在收获期间的某农家,两位流浪汉来找工作。农家的家长爷爷无意给他们提供工作,母亲听说流浪汉在附近欺负少女大为惊慌,只允许他们住宿一晚后就离去。但农家少女罗莉爱上了流浪汉马丁,马丁约罗莉私奔,罗莉一口承诺。深夜,马丁与同伴协商,同伴特普认为流浪生活不适合于罗莉,劝说马丁自己悄悄离去。罗莉发觉自己被遗弃,决心离家出走,母亲以温柔乡的价值给予劝阻。
  此曲的组曲共分三个部分:1.第二幕的前奏曲及接着的罗莉和马丁的爱情二重唱;
  2.第一幕开始时的罗莉的毕业舞会情景;
  3.结尾是母亲准许两位流浪者住一夜,平静的农家夜晚幽静的窃窃私语。
   科普兰的《丧歌》,为悼念斯特拉文斯基,为长笛、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而作,第一号作于1971年,第二号作于1973年。钢琴三重奏《维捷布斯克》,实际是犹太主题的练习曲,作于1929年。钢琴奏鸣曲作于1939—1941年。此外,科普兰共收集、编曲两集《古老的美国歌曲》,第一集编于1950—1954年,第二集编于1952—1958年,分别都为5首。
  科普兰是第一位被国际社会认为有本土风味的美国作曲家,虽然此说与事实未必相符,但科普兰在挖掘和利用美国乡村民歌方面确实有着他人难以替代的贡献。他的不少作品都已位列美国音乐最著名的篇章,例如经常在各种盛大仪式上演奏的《平凡人的号角》。他的其他重要作品还包括了著名的三部芭蕾《牧区竞技》《小伙子比利》和《阿帕拉契之春》。

   《阿帕拉契亚的春天》,舞剧,科普兰作曲,格雷姆编导。作于1943~1944年。于1944年在纽约首演。舞剧描述19世纪前半叶美国西部宾夕法尼亚州在移民时期拓荒的背景,一对新婚夫妇带着喜悦的心情庆贺着自己的农舍在山麓间建成,表现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舞剧作品还显示了当时的宗教背景和内容。编舞上新颖而富有生活气息。
  巴伯的弦乐柔板,原为他的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现在通常单独演奏。这首长不到10分钟的曲子,已经与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并列成为美国古典音乐的代表作品。 2004年英国BBC曾评选古典音乐中“最哀伤”(saddest)的曲目,结果此曲击败了诸如马勒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小柔板”)、普赛尔歌剧“狄多与埃尼阿斯”中狄多的悲歌、理查·施特劳斯的“变形”等名作而高居榜首。



补充内容 (2017-4-20 22:44):
优惠价:330元

补充内容 (2017-4-21 20:58):
优惠价:300元

补充内容 (2017-4-22 13:35):
已出!
 楼主| 发表于 2017-4-20 15: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兄的汇款收到了,晚上发出,多谢支持!
发表于 2017-4-20 20:45:5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了
发表于 2017-4-20 22: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4-20 22: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客气,您的开盘带已发中通快递,单号已PM,请注意查收,多谢支持!
 楼主| 发表于 2017-4-21 20:5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7-4-21 21: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134,135要了
 楼主| 发表于 2017-4-22 13:35:15 | 显示全部楼层

确认,谢谢!
发表于 2017-4-22 21:41:2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只要我上面喊的,优惠?
 楼主| 发表于 2017-4-22 21:46:15 | 显示全部楼层
zt2717 发表于 2017-4-22 21:41
看了,只要我上面喊的,优惠?

不好意思,您喊了哪些号码?! 怎么没有看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开盘机音响技术网 ( 桂ICP备20003207号-1  公安部备 45010302002201 客服:18077773618

GMT+8, 2025-2-25 06:15 , Processed in 0.07505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