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张、第六张,2LP-1966年柴科夫斯基音乐比赛,钢琴、小提琴第一名的比赛录音
1966年5月30日,第三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在莫斯科开幕。这届比赛的钢琴组第一名是格里高利.索科洛夫,小提琴组第一名的维克多.特列季亚科夫。这两张唱片就是这两位冠军在比赛当中的实况演奏。比赛中,选手们要获得好成绩,必须将自身的技巧与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全部在完整的一次演奏中表现出来,而不能出现任何纰漏。而在录音室中,出现任何问题都可以重新来过,甚至于后期制作。因此,比赛实况的现场录音,音乐内涵远超过录音室录音。另外,这一类的现场录音非常少,所以这两张唱片确实难能可贵!
钢琴比赛录音:
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
钢琴独奏:格里高利.索科洛夫
指挥:涅斯姆.雅尔维
协奏:苏联国家乐团
小提琴比赛录音:
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小提琴独奏:维克多.特列季亚科夫
指挥:涅斯姆.雅尔维
协奏:莫斯科爱乐乐团
唱片由苏联旋律唱片公司录制,EURODISC公司出品,品相和质量都很好。
维克多.特列季亚科夫
比赛这一年,特列季亚科夫年仅20岁,还是莫斯科音乐学院的一年级学生。但从第一轮比赛,他的表现就让人预感到:这是一位非凡的音乐家。他总是用左手拿着小提琴走上舞台,把琴贴在耳朵下方,然后就开始演奏。他始终不看琴弦,直到接近作品内涵的最深层。在这位金发少年小提琴家身上,存在着许多不同于许多专业小提琴家所固有的演绎风格、文雅潇洒等特点。在他的小提琴艺术中,既有忠诚,也有严酷。人们在他的琴弓歌声中,感觉到某种鲜活的、纯洁的创造力。
进入到第三轮,特列季亚科夫开始与乐队一起演奏这首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也就是这款录音。像往常一样,他的弓法仍然是热情、坚定、潇洒自如。
第一和第三乐章中,特列季亚科夫深入到最激烈的战斗中,那里既有哭泣场面,也有欢腾气氛,他善于在激烈而疯狂的经过句密接和应中加速感情上升,并在华彩乐段的严峻和悲剧色彩中平息下来。
在第二乐章中,每个音符都充满了灵感,他把这首乐曲演奏得像一部歌剧,其中许多人物在歌唱,这些人物又具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表现方式,但又被音乐戏剧的统一概念紧紧地统辖在一起。
特列季亚科夫的小提琴发出的晶莹剔透、高傲不屈和人情味极浓的声音。或者说,在这首乐曲中,他用小提琴发出了人类的声音。他忠实地践行了伟大的埃奈斯库所说的:“要擅于用你手中的乐器歌唱,但更重要的是,要用它去说话。”
当特列季亚科夫与世界上最著名的交响乐团合作后,西方评价他为“20世纪的帕格尼尼”。但后来,在西方媒体,他并没有获得应有的荣誉。一方面是由于西方对于苏联音乐家独有的歧视,另一方面也是他的孤僻综合症、追求静谧和保持个人创作的秘密等原因所致。
担任当时柴科夫斯基音乐大赛小提琴组评委主席的大卫.奥伊斯特拉赫这样评价:“特列季亚科夫的天赋本身就是一种发现,他以自己风格的独特性和罕见的超凡演奏技艺,令人动容。情绪的高雅和纯净的风格,是特列季亚科夫的艺术变得激动人心听众热烈的反响、扣人心弦,并引起听众热烈的反响,魔力般的激情爆发有时被温柔的情感所替代。”
格里高利.索科洛夫
1966年,索科洛夫只有16岁,他还是列宁格勒音乐学院附中九年级的学生,但他却已经成为了扎克教授的高足。
在他之前,没有一位选手能够将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表现得如此完美。
比如,《第一乐章》中八度狂风暴雨之后的小华彩乐段,并没有变得支离破碎;而最具有戏剧性的E大调插句,也就是那段钢琴与乐队的二重唱,却以应有的表现力贯穿大厅。
又比如,《第二乐章》中两个诗意最浓郁的形象,体现出真实的内心变化、灵活的情感自然交替。我觉得,索科洛夫感受到这一情感交替,并用类似于《叶甫根尼.奥涅金》中的抒情风格,巧妙地运用了歌剧发声方法。
最后,在《第三乐章》中,我们看到了热烈的舞蹈、矫健的节奏和从容不迫的主题表现,索科洛夫以令人钦羡的高超技艺,潇洒自如地演绎了整个第三乐章,随之如激流喷涌般冲向尾声。
格里高利.索科洛夫的成功,是苏联钢琴学派的成功,是激情充沛、思想深刻、声音响亮的苏联钢琴学派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