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开盘机音响技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加入
查看: 5994|回复: 11
收起左侧

我这六十年... 原上无三厂李传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18 16: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赶快注册并登录访问我们网站,呈现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加入

x
本帖最后由 红灯记 于 2015-11-18 16:08 编辑

---此文经我国无线电事业的前辈大师李传钟同志许可转载到开坛。原文题目《我的六十岁岁月记录》,简述了李大师人生的逐梦无线电的人生和辉煌的成功轨迹,对我们今天热具有激励、和学习的意义。感谢李传钟大师,祝您健康长寿!---


◆从小就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曾经为这些爱好而着迷。然而,所有兴趣爱好中最使我痴迷的,保持时间最长久的,还是要算无线电制作。
◆小时侯家里穷,为了所爱的无线电制作,我只能节省每一分钱,有时为了购买无线电零件甚至忍饥挨饿,也心甘情愿。
◆1962年,上初中二年级时,我的处女作《选择性优良的矿石机》发表在全国影响最大的《无线电》杂志上。时隔40多年后,我在互联网上,得知此文在1963年被香港《无线电技术》转载。
◆1963-64年,通过考试,我参加了《上海青少年科学技术指导站》举办的“无线电中级组”。每次活动,我从居家的曹杨路到座落在岳阳路上的少科站,横跨三个区,来回都是步行,单程要90分钟。
◆在上高中数理化课时,我有幸得到老师的恩准,阅读老师提供的《科学画报》、《数学通报》等课外读物。
◆文革时,别人在闹革命,我却有时间比较系统地自学了《无线电电子学》、《无线电数学》等书籍,为若干年后的实际操作与论文写作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我还自己动手制作半导体收音机、对讲机等,并乐此不疲。

◆68年8月,在青年学生上山下乡的形势下,我被安排去了上海崇明红星农场。
刚开始,在工程连劳动,当泥工,造房子,每天与灰沙与砖头打交道。工作之余,我还是喜欢摆弄心爱的无线电制作;由于自制的半导体对讲机引起了农场武装部的注意(时值全国人民备战备荒),被幸运地调至农场广播站工作,主要负责广播站内外设备的维修保养。我大喜过望,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在将兴趣、爱好、工作、生活合一的环境中工作,是我梦寐以求的幸福。我犹如进入了天堂,如鱼得水,我拼命地工作,夜以继日,如痴如醉,那种热情决不亚于现如今迷恋上网而不能自拔的青年学生。
由于工作干得出色,我得到了场部领导的表扬,在崇明县的有线广播圈子里也名声雀起,这对日后上调到上无三厂也是有一定关系的。
◆ 1973年4月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 1974年初我上调至上海无线电三厂,被分配在六车间,这是个当时被称为远东最大的收音机生产车间,共有500多人,日生产收音机几千台。
上调,对崇明农场所有的知识青年来说无疑是改变人生的第二次投胎。当时,上调被分配到仪表局属下的上海无线电三厂的幸运,决不亚于今天被清华、北大录取,尤其对一个视无线电工作为生命的人来说,我简直觉得我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了。
    刚进六车间时,我被安排在装配流水线上,具体工作是将焊好元件的605型印刷电路板装到机架上,每天280台。尽管这个工作是最简单的熟练工,我还是快乐地忙活着。
    上无三厂是一家技术力量雄厚的大厂,也是历史较长的老厂。我国第一台半导体收音机、第一台彩色电视机都是在这里诞生。“美多”、“春雷”、“红旗”牌的收音机、收录机,是那个时代中国无线电产品的标志。   
大约在我进厂四五个月后的1974年8月的一天,车间领导对我说:“我们厂的高级电子管101型调频调幅收音机,由于生产忙、时间紧,恐怕完不成政治任务,现在领导决定全厂动员,再组织一批人来做,你是否愿意参加该机的调试修理工作?”
   “以前没干过,但我想能干好,让我尝试一下吧。”我爽快地答应道。
对我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对自己实际水平与能力的检验,也是一次展示自己才能的好机会。
无线电调试工,原国家标准最高等级为八级,每级由“应知”、“应会”两部分要求。“应知”是指: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四级的“应知”,相当于中专毕业水平;五级的“应知”,相当于大专毕业水平;六级的“应知”,相当于本科毕业水平;七、八级属于专家一级。“应会”是指: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与水平,也都有相应的考核标准。
做一名专业无线电调试修理工,是我年轻时所追求的目标,能否实现这个目标就要看这次真刀真枪的实际工作情况了,为此我激动了好几天。
结果,不仅提前完成了任务,还把以前一些难以修复的老大难机器,也一扫而光。出色的工作,让车间领导在厂务会上露了脸。当然,通过这次展示,我的愿望也得以实现——终于成了一名专业无线电调试修理工。

◆《调制交流声》一文发表前后的背景材料
1976年夏天,上海无线电三厂的第一种大型台式晶体管收音机3T4,开始首批投产。目标是以优美的音质来取代“美多-663-2-6型”等电子管收音机,不料,由于整机的“调制交流声”指标不符合要求,不得不停产。
全厂上下都很重视这种晶体管收音机的生产,专门成立了由设计、工艺、质量等技术人员组成的“调制交流声”攻关小组,由德高望重的总工程师周恕担任组长。
当时,本人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刚从农场上调进上无三厂的“三无”青年工人,无根无派、无学历、无文凭,虽然通过两年多的努力,从装配工到调试工,出于对这份工作热爱与勤奋,在流水线上当了一名专业无线电修理工。但在技术等级森严的上无三厂,像我这样的人是没资格进攻关小组的,自己只能“业余”地进行。
通过对3T4“调制交流声”的观察,凭借十多年对无线电爱好及制作的经验,我了解到采取常规的方法与措施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以往的经验和理论需要进一步发展。于是,我另辟途径,大胆地提出了新的设想与看法。通过实践,分析、测试、比较后,证实了自己的设想与看法是对的,在此基础上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为了让有关技术人员了解这种方法,我一次又一次地演示,让他们相信,这是事实。
让别人接受一个新的设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当这个新设想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提出来时,更是如此。
终于我的这个有效的措施,得到了攻关小组组长总工程师周恕的认可,她说:“这个问题,虽然还谈不上发明,但是,在认识真理的路上,的确前进了一步。”
措施落实到生产上,效果良好,3T4的调制交流声的难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事后,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我将整个过程加以整理与总结,写出了二万多字的《调制交流声》一文,兴冲冲地交给了上无三厂内部技术期刊《无线电技术报导》。
等了三个多月后得到的回音却是:经厂里的技术部门看了后,认为“不可能”,稿子被退了回来。
当时,我没作任何申辩,随手将此文放入抽屉里,但此时,我的心里却是明镜似的,因为,此文是经过实践证明过“是对的”,迟早会重见天日的。
过了两个月,北京《无线电》杂志社的编辑李大和到上海地区组稿,得知我这里有一篇“奇怪”的文章,就来到流水线上我的工位上了解,我就把放在抽屉里的《调制交流声》论文交给了他。
过了两个月,到了1976年年底,《无线电》杂志来信:你的文章经过热烈讨论,决定在《无线电》杂志上予以发表;拟将一些数学公式及推导过程删除,只留结论;全文长七千字,预期在77年12期及78年1期分两期刊完。
虽然,文章被砍掉大半而心疼,但不管怎样这篇文章总算能公开发表了,我还是打心眼里高兴。
上无三厂《无线电技术报导》的编辑们得知后,立即向我要了该文章的底稿,经过“处理”后,抢先发表在1977年的《无线电技术报导》第一期上。

◆遇贵人,受益于终生。
调制交流声技术难题的解决以及《调制交流声》文章的发表,引起了一位高人的关注。
她就是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的女科学家、上无三厂总工程师周恕,在我国无线电事业的开拓史上,她享有很高的声望,真可谓德高望重。
1978年,时遇恢复高考。爱才如命的周总工程师,亲自来到车间流水线上动员我去参加高考。当时,很多技术人员对于她的这一举动感到惊讶。
然而,出乎她老人意外的是我的回答:“我想,目前的工作,对于今后事业的发展可能更为有利。”
得知我的想法后,她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但只要有持久的勤奋,一定会有收获的。”这些话一直激励着我,一步一个脚印的走过来。
从那以后,我和周总工程师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了一对忘年交。我不仅在技术上得到她的指点与支持,她正直的人品也深为我敬重。1989年她为我的专著写的“序”中有这样一段话:“著者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收集、整理了大量实用的数据、资料、消化吸收了以往的经验心得,并从理论上给予一定深度的分析、综合。由于实践不离分析,论述不忘验证,此书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颇具特色。对盒式录放磁头及其应用理论做出推陈出新的论述,确非易事,然而著者并不因此而谨小慎微,而是勇于探索,勇于实践,这是难能可贵的。”以专家学者的高度,中肯地予以评价,并给以热诚的鼓励,这就是她对我的肯定和帮助。
2003年,当得知我领衔研制的全波收信机获得国防科学技术奖时,已是80多岁高龄的她,在原上无三厂工会负责人陪同下,专程到我家表示祝贺。两代人沉浸在幸福的喜悦之中。
每每想到这些,我心里总是久久难以平静,我从心底里由衷地祝愿她老人家长命百岁,让我永远能听到她的教诲。

◆1978年被评为上海市(劳模)先进工作者;上海广播电台将我作为自学成才的典型。
1979年,我从工人编制晋升为技术人员,即干部编制,被评上了助理技术员职称,从流水线调到车间技术组。这是一个质的飞跃,这个改变,决定了我以后人生的道路。
我的最大兴趣爱好,就是我的工作;我每天从事的工作,就是我最大的兴趣爱好。这个大幸运,就这样悄悄地降临在我的身上。
随着一些有见解的文章的陆续发表,我的知名度在圈内逐渐提升,慕名而来求教的人也多了,运势把我推向了早期人生的巅峰。
在以后近十年的时间里,通过整理大量的生产第一手资料,写出了《超动态、收音机及调试技巧》、《调幅已调波通过LC回路时的失真》、《RC桥T录放均衡网络放大器定量分析》、《录音机磁头的Q值及其在录放补偿电路中的应用》等30余篇100多万字的文章,在《电子技术》、《电声技术》、《无线电与电视》等专业期刊上发表了。
这些文章在广大的爱好者中产生了影响,有人评价“影响了我国整整一代无线电爱好者”。20多年前发表的文章,使有的读者至今“魂牵梦萦”,还在不断地谈论着,这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实属少见。
1985 -1993年, 任整机车间技术主任.
1985年10月,我担任了上海无线电三厂首届技师考评的主考官;
1987年,任上海仪表局 首批无线电高级技工 授课及考核的老师;
1987年兼任“美多CP6860收录机”主设计师;并申请了上无三厂第一个专利“超动态录音系统”:利用普通磁带、普通磁头、普通走带机构即可达到金属磁带的效果。后因录音技术已发生了根本性的革命,被数码科技所取代而没有形成产品。
1990年2月,近50万字的《录放磁头的原理与应用》一书由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上述论文及著作现已被清华、北大等大学图书馆以及国家图书馆所收藏。
1990年10月,我代表上海地区去北京参与劳动部组织的“技术等级标准”的制定。

◆1991年,在时任上无三厂副厂长王伟泰的推荐下,兼任了军用产品长波高放单元的研制工作。
1993年10月,在国企改制浪潮中,因时任美多通信设备厂厂长秦孟钧的盛邀,我没有去合资企业,而是来到了通信厂参与国防军品研制工作,任军品设计所副所长、所长、副总工程师,直至如今。
    军品与民品各有特点,要做好都不容易。军品的特点是:武器装备,能用、好用、顶用,始终将可靠性放在压倒一切的第一位;在此基础上将实战指标尽可能地做到理论的极限。
在许子才所长、陈仁俊等老军工的真诚地指点下,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我渐渐进入角色,相继解决了一些如240、242机的中抗、像抗、波动、组合干扰等困扰一时的技术问题。
1995年初,开始研制预选器。预选器这个项目,当时在圈内被称为“骨头”项目,利润小,研制风险大,故少有人问津。在诸方鼓励下,我决定做一次尝试。1996年,电路基本定下来,得到了美国哈理斯预选器资料后,发现与他们的设计思路竟不谋而合,基本一致,区别在于选频的控制方法不同而已。虽然在试制中有几次因陷入山穷水尽的地步而产生放弃的念头,但最后还是咬着牙关挺了过来,终于通过了鉴定,并受到好评,产品得以顺利生产到如今。
1995年初,还担任“全波数字接收机研制”的主设计师。在诸方面的协作下,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在4年后的1999年10月,通过了鉴定;2002年获得了国防科技奖;至今已生产了数千台;成为目前海军舰船的主打产品,一直到现在,部队使用后反应良好。
自从参与军品研制后,由于保密的需要,虽然没有公开发表文章,却也收集了大量的实用资料,也写过如《预选器的噪声系数测量》的文章。当时通信厂穷,无力购买昂贵的仪表,便通过变通的方法,不用专用仪器也能实现,得到军方认可,并在405产品上得到了推广。

◆回顾60年的人生经历,我真是感慨良多。
在生活中我遇到过许多“贵人”,我一直怀有“知遇之恩”,我将把他们刻录在我的心坎上,伴随我到永远。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当一个人抬起头来看到宇宙之大,人类事业之伟大,事物变化之无穷,人才之众多,知识之无限,大都会谦虚起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李传钟 2006-8-11修改

发表于 2015-11-18 23:4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那个年代的经历贴,顶.
发表于 2015-11-19 06: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5-11-19 16:3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9-5-13 11: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9-5-13 12:04:35 | 显示全部楼层
“超动态录音系统”可惜可惜
发表于 2019-6-6 01: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太牛了
发表于 2020-2-9 13:53:13 | 显示全部楼层
“超动态录音系统”以前买过一台美多6590的双卡机就是用过这类电路的,说实话,录音效果相当不错,当时只有磁带,没有CD,用这台机器翻录出来的磁带,在随身听里,效果好于原版磁带,说白了,就是加大电平,拉宽频响,也就是后来说的味精,但是在90年代初有这样的效果相当不错了。当时和我亲戚家的健伍组合音响比过,录音细节上不如健伍卡座,但是听感是很好的,就等于健伍卡座录出的磁带如同原版带那这机器的磁带就是超越,好比健伍是在收录机SETREO位置,而美多就是在收录机的space位置。但是美多的机器电路虽好,但是致命缺点在于硬件不过关,用了一年多,大大小小毛病都出来了,首先是抹音头抹音不干净,然后磁头磨损,再后来就是机芯出故障,电容也开始老化,录音失真,三年后报废了。当然或许和我使用频率有关,我三年换了五次磁头,一次机芯,录了两千多盘磁带,也是感情最深的一台机器,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果这些老无线电厂好生经营的话,或许能成为国产的金嗓子也不一定的。国内90年代初期出来的广东器材,和这些上海老无线电厂的机器可是没有可比性的,虽然外观漂亮,但是内在的线路实在是惨不忍睹,如果那些老厂当时也走这条路的话,或许现在还能存在一两家把。
发表于 2020-3-13 10:3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0-12-24 11: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收集和发表这些好文不容易,感谢了.
发表于 2020-12-24 17:3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向老革命学习!
发表于 2020-12-25 10: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开盘机音响技术网 ( 桂ICP备20003207号-1  公安部备 45010302002201 客服:18077773618

GMT+8, 2024-12-22 01:42 , Processed in 0.07023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