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快注册并登录访问我们网站,呈现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加入
x
开盘机要能走带播放声音,必须要能正确的地穿带,所谓的穿带就是把磁带从供带盘引出来,经过磁头组件后进入收带盘的过程。多数情况下,穿带机构由导向部件、推(退)带部件、压带轮等组成:
- G' ` C1 Z+ G; m: X- T$ M& s导向部件:也叫做导向杆或者导向轮,起作用是把从供带盘引出的磁带转个方向,引导到和抹音头、录音头、放音头几乎平行的方向;同时把经过压带轮和主导轴的磁带转向,引导到收带盘收带
" `1 N+ A( n. K# m推(退)带部件 :有人称作推带部件,也有的文章把它叫做退带部件,有杆式结构和轮式结构之分,起作用就是控制磁带正面和磁头工作面是重合还是远离,录放状态下磁带表面和磁头的工作面重合在一起,并作相对运动;快速走带或者停止时,磁带表面被该部件推离磁头工作面,这个过程我们通常也换做磁带的加载和卸载 ^+ A0 Q0 ]& E: y4 _6 C, n2 b
压带轮:压带轮的作用是在录放状态下把磁带紧紧地推向主导轴,并和主导轴一起给磁带施加牵引力
; C, @' ?2 i( Q& D _% ~! G压带轮和主导轴所有的开盘机都差不多,在这里我们重点探讨一下导向杆(轮)和退带杆(轮)
$ ~3 [7 R% s7 K5 X以STUDER G36等为代表的早期开盘机,磁带的导向部件就是一根竖直在机器面板上的金属圆杆,分布在磁头组件的两边,仅仅是导向作用而已
; L; O/ T9 E1 D* }2 h
n- r/ ?) N( a8 ^7 f" j( M9 X% {. X图1 REVOX G36的固定式导向杆
) Y* b6 o& `1 N, n0 y8 N4 p
- N) S I# k3 l) @) \
- a+ D1 W% x, r; _3 w* Z图2 SONY固定式导向杆
( D% \3 Q) M* ^6 L: h
7 ?8 z5 k0 B3 c9 N$ Y% { e% k随着开盘机技术的发展,对磁带速度、磁带长度、运行中的抖晃等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引入了张力的概念,这时候的导向杆可以在一个固定的轨迹里来回运动,在运动的行程中产生可变阻尼力,将这个阻尼力作用于运行中的磁带,可以部分地吸收磁带在运动中产生抖晃和谐振,让磁带和磁头表面有更好更稳定的接触,在快速进退带时可以使磁带收得张弛有序,结构平整。这个阻尼力来自以与导向杆摆臂相连的一根弹簧,弹簧被设计成在线性变化范围内运动,所以它产生的张力是线性增减的。到这个时候,人们已经习惯地把导向杆称之为张力杆了。1 f5 a2 y6 k- ], y+ I# j$ B, h
随着逻辑控制技术在开盘机领域里的推广应用,导向杆除了提供阻尼张力外,还通过与其联动的其它组件,向控制系统提供上带检测信号、张力角度信号、带头带尾检测等信号,其张力的产生也由线性弹簧演变成空气阻尼泵,更后期的高级开盘机里,张力杆组件可以和控制系统双向通信,不但能提供张力角度信号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还能让张力杆产生需要的张力来调节走带系统的张力平衡
9 }" N3 f: `$ w: l% f$ T3 |0 O6 ^7 |+ A! Z) ^# H; U+ i8 B$ E: x
6 M1 _0 D/ @5 A7 S
图3
+ Q: }( ~2 x9 [: G8 T# e$ v& ^
; P7 N. i1 _; J8 _/ B
! u9 k) e7 v# W$ s) z
图4
( a U& t K! a0 f% x. S7 w; Z3 x1 F4 P2 D: j- t) ~
6 v B6 B* X% [0 p* D图5# z+ v2 y6 b3 d: [1 S+ Q( u1 _
! _: G( ~; @" Q# |: x1 K8 k
再到后来发展,不能转动的张力杆被轻质润滑的张力轮取代了。
) Q, j, z& y$ I: T7 F推带部件:几乎所有的含有推带部件的开盘机都是杆式的,相对于导向杆的直径而言更细,有两到三根组成竖立于一个有电磁阀控的连锁机构上,录放状态时隐藏于抹音、录音、放音头之间,远离行走中的磁带表面;在高速进退带和停滞状态,电磁阀带动连锁机够运动,退带部件推动磁带远离录音头和放音的工作面,减少高速行驶的摩擦力,保护磁头和磁带表面( [. e' G1 w& _! _
1 \5 ^' s K' G$ x9 f
$ W& k# \' I' m3 p3 I7 N+ ?图6 没有磁带限位槽的退带杆
4 l% u6 ?2 O: l( {* L. L0 `9 \! a2 W% E
到了上个世纪的70年代中后期,专业的开盘机研发机构发现了导向杆和退带杆越来越不适应磁带的播放,于是开始采用了轻质润滑的轮式结构。同时意识到到这个当初的导向杆在开盘机走带机构、穿带机构中的重要作用。由于位置的特出性,位于磁头组件的前后,所以可以赋给它许多的功能,通过诸多的传感器来检测它不同状态下代表的不同信息,和系统预置的数据进行对比判断,让开盘机的走带和控制更加的精准
/ \% S& ^" T6 a# F下图是一些经典机型的张力轮,相比杆式的是不是也显漂亮不少吧2 z' q/ O! s5 x" L+ [
! m' [0 H5 s. t) }* M/ G( {
图 7
! k; m2 h3 g6 g E, u
* d8 ^" p+ U& n本文在这里和大家探讨的开盘机品质的问题,并非单指开盘机的音质表现,我想通过上文的简单叙述,大家应该明白我要说的是什么了。我要阐明的是开盘机的走带系统对开盘带的磨损问题,这个问题很少被人提起和深究,充其量也只是抱怨磁带过机后磁粉哗啦哗啦地掉下来。实际上正是这哗啦哗啦掉下来的磁粉,带走了开盘带上的大量信息,带走了音乐的韵味和魅力,让你的磁带的音乐表现越来越匮乏、越来越沉闷。我回忆了一下自己接触过的开盘机,穿带机构几乎都是操作磁带的正面,这就带来走带机构对磁带正面的磨损问题,尤其是在高速进退带的状态下,眼睁睁地看着张力杆和退带杆划过高速运动的磁带表面,我想绝大所属开友都会揪心地痛苦
s7 H3 j5 ^1 {6 |7 f0 f3 f$ r0 F* A
/ E& r! [" O& N; K) T$ X+ |图8
/ f _: i3 E3 o4 N* n* t6 m1 ]4 i
5 r L/ y& \: c& g" n; T
图95 R; @7 V6 ~, g. Z3 [1 c4 B+ t5 ^% Y8 z
: e4 a: c% _ {7 X: d+ T" m; I# k图108 w' b) S) x. C7 C. m1 [5 z
新的杆似乎是能解决问题,可是实际上并不见效果.请看图6所示,崭新的磁头和退带杆,还是布满了脱落的磁粉。
2 p8 j5 Z* m7 A* P4 a+ d& y! a导向杆(张力杆)对磁带正面的磨损破坏,工程师们注意到了并进行了改进,以至于后期绝大多数的机器都是轮式的导向轮或者张力轮了,可是退带杆许多机器还保留着,目前我能看到的就是STUDER A80 A820 和南瓜机器在这方面有提高,其它绝大多数机器还是保留着退带杆。我们不妨做这样一种想象:除了抹音头、录音头、放音头和磁带的正面接触外,其它所有的穿带机构不接触磁带的正面,转而接触磁头的背面或者说是接触反面,岂不美哉吗?
; I5 p W# v/ H9 }
5 y; B, H \/ }待续...& k3 d" w b9 O" 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