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快注册并登录访问我们网站,呈现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加入
x
过去录音工程师追求的境界就是让声音能够无损的保存和完美的重现。随着不断创新的录音技术的发展,现在的工程师不仅可以忠实地保留声音,还可以去创造更加完美的音效。+ _$ [2 j! Y$ u1 b- ?4 A; K& ?
* h8 T4 j5 F8 m4 a# m7 w( w7 ~, K3 _: j* N# m1 X
2007年4月号英国《留声机》(Gramophone)杂志以“杰作还是赝品”为标题披露了录音史上的一则丑闻。文章报道了已故英国钢琴家乔伊斯·哈托(Joyce Hatto)生前发行的上百套CD多为其他老师演奏录音的拼盘。这些录音的制作来自其丈夫经营的一家唱片公司,CD是通过对别人的录音进行数字化加工后合成的。有意思的是,这些伪造的录音最早是由一位音乐爱好者通过比较分析演奏录音的电脑波形发现的。2 x3 r' E9 O2 l+ T0 G
自从人类能够记录声音以来,录音工程师最高的追求就是让声音能够无损地保存和完美的重现。随着录音史上技术的不断创新,今天的制作人不仅可以保留声音,还可以去创造更加完美的音效,留下一张张传世的经典唱片,当然新的技术也会沦为制造赝品录音的工具。5 c+ Q" n6 p8 Q0 ]7 W/ ]
从原声到电声录音,从单声道到立体声,从模拟到数字,录音史上经历了三次重大的里程碑式的技术创新。每一次的创新都引发了录音工业焕然一新的一场革命。上个世纪初电声录音技术的广泛使用,彻底终结了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原声录音的困境,五十年代立体声录音的全面商业化,带来唱片工业前所未有的繁荣,八十年代初的数字化浪潮彻底改变了模拟的录音方式。
; v W% B/ z: u: I3 J电声录音奠定了百年录音工业的基础
& p9 G0 b7 C% {4 M9 E$ K在原声录音的时代,歌手录音的时候必须对着距离仅几英寸远的号筒歌唱,乐队录音的时候,都要围坐在留声机旁,不能远离半步。那时候录制效果完好的交响乐基本上没可能,低音弦乐区和小提琴高音区的录音通常是浑浊一片。
4 }6 p+ D# ]0 s- p$ l1925年,美国AT&T旗下的西电公司(Western Electric)发明的电声录音技术开始被广泛采用。特别是RCA公司随后推出的“正音”牌(Orthophonic)电声留声机,让第一次听到电声录音唱片的人爱不释手。就像唱机“正音”的名字一样—— “纠正了原声录音”。电声录音的音量可以自由调节,录音更清晰,真实,当时《纽约时报》评论说“听过后,即使活到一百岁都不会忘!”
" ^: P; _5 w+ I) e1 d9 f电声录音全面革新了录音的全部过程。首先通过高度灵敏的麦克风来收集来自不同声源的声波,而不再是通过留声机上的圆号筒来拾取;在调音台对信号进行混合和放大,然后将电磁信号记录在录音母带上,而不是把声波直接刻录到锡箔或蜡筒上;最后通过对母带的编辑和剪接修正录音的品质,而过去的原声录音对录制的声音根本无法编辑和修改。这样的录音模式一直延用到数字录音的出现。
" E' y; J P, s# ^电声录音时代的到来,为唱片公司进一步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1945年,英国的迪卡(DECCA)唱片公司开始将其在二战中帮助英国政府用来探测德军潜艇的声纳探测技术利用在唱片的录音上,这就是后来整个行业都普遍使用的全频录音(Full Frequency Range Recording)技术。当时录音的频响范围可以扩展到30~15000HZ。1957年,迪卡唱片公司为参加伦敦录音博览会,特别编辑录制了全频录音(FFRR)的黑胶样片。样片中收录了细节清晰的老柴“第四”拨弦谐谑曲和绚丽的人声同乐队组合的歌剧奥赛罗等13段样本录音,展示了录音技术可以到达的完美境界,并宣称是真正的高保真录音。; k* h( f3 Z4 l; B" e+ S
高灵敏的麦克风拾音方式是实现真实现场录音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1951年4月,创立在芝加哥的水星(Mercury)唱片公司通过单只德律风根(Telefunken)麦克风实现了高保真的拾音。在芝加哥音乐厅首次录制了两张编号为M50000和M50001的唱片。这也就是后来被称为“现场展示”(Living Present)系列唱片的起源。录音麦克风的位置、指向和悬挂都是通过反复的试验和摸索找到的,偌大的录音空间里寻找到一个可以完美收集声音的 “黄金点”应当说既是科学也是艺术。8 B6 ~& `9 o9 E: a# q2 W% B$ P% J
立体声的出现带来了更加真实的听觉感受4 D: ^6 f" n# h: L
1931年,英国EMI唱片公司开始尝试开发立体声录音。到了40年代,广播,电影和电视已经逐渐开始采用双声道立体声。唱片公司再次面临新的选择,单声道还是立体声?成熟的单声道录音仍然受到很多听众的青睐,特别是单声道已经积累了珍贵的前辈老师录音,而立体声开始的时候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方面,市场上可以播放立体声唱片的留声机尚未普及。如果选择立体声,就意味着单声道录音积累的曲目要重新录制,单声道录音设备也将需要更新。1958年,在黑胶唱片转速之争偃旗息鼓后不久,RCA唱片公司首次发行了“现场立体声” (Living Stereo)系列唱片。立体声录音带来了清晰的声场,使声音更加具有方向感。管弦乐队有了清晰的定位,坐在家中的客厅就如在音乐厅里一样,可以分辨出左边的小提琴声部,中部的木管和左侧的大提琴。
, ?+ ^7 p- ~8 S( B5 l: r& Z当然,过去单点单声道的拾音方式明显无法适应立体声录音的要求。迪卡公司推出了著名的麦克风体系——“Decca Tree”;水星公司三麦克的位置更加讲究,左右声道外加原来的单点位置,三声道在调音台上混合后双声道输出,最后录制在母带上,母带录制的人工干预很少,保持了现场录音的动态和声音还原效果。
" Q( ~# r+ O7 q% x% n2 ]除了真正具有突破的技术创新外,大小唱片公司也都开始了以立体声为主题的营销攻势。哥伦比亚公司的 “360 Sound”,Capitol公司的 “Full Dimension Stereo”,Epic公司的“Radial Sound”等等,立体声成为唱片市场的热门词汇。8 y6 p" ~; p& i/ B- E: M3 M
立体声好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四声道录音也应运而生。迪卡公司推出了四相位( Phase 4) 立体声,哥伦比亚推出了“四声道”(Qauadraphonic)录音。复杂的技术名词,加上更多需要调整的多声道播放设备,让消费者费解和厌倦。多声道录音的混合制作增加了很多人为的干预,原来制作人追求的自然、淳朴,重现现场的理想被追求动感和奇特的听觉刺激所替代。华而不实的东西,最终无果而终,四声道的录音唱片逐渐在市场中销声匿迹。
- N/ N* H! Q) p S6 \数字化录音带来了完美的技术指标
/ Y( m1 U$ @" @0 f1979年,迪卡唱片公司第一次在现场录制了博斯科夫斯指挥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这次录音也是历史上第一次了使用了数字录音技术的黑胶唱片。当时的数字录音其实只是数字化了原来模拟母带录音的环节。迪卡公司在唱片的说明中比较了这一数字化录音改进的技术指标:频响的范围从原来模拟的30~20000Hz,提升到了数字录音后的20~20000Hz;动态范围从模拟录音的70dB提高到数字录音的90dB, 录音的失真和磁带录音的丝丝噪音在根本上被杜绝了。数字化的黑胶唱片为激光唱片的登场奏响了序曲。4 ?* n& v8 Y4 H% o H! m
1982年,数字录音加激光唱片的出现带来的是更加彻底的数字化革命。从调音台的混音到数模录音的转换及激光唱片的压片,全面的数字化技术不仅符合信息时代的大趋势,而且在母带录音,CD压片和音乐播放的三个重要环节中,数字化技术让每个环节的技术指标更加完美。 数字录音的频响范围达到甚至超出了人耳能识别的范围。新的激光唱片同黑胶唱片相比,方便小巧,接近永不磨损。CD播放机更是对消费者的全面解放,可以自由的选曲,反复的重放,几乎为零的维护成本,不再需要为更换磨损的黑胶唱头而烦恼。
& q" N6 }( n' E, Y( m) a布丁的证明在于吃,而音乐的证明在于听。录音产业里的一次次技术创新毫无疑问让录音的手段更加精准,而技术指标的完美一定会带来同样美妙的听觉感受吗?喜欢品味红酒的人经常会通过产地和年份去揣测红酒的口味。而多少人会去关心其中的化学成分和分子结构哪?音乐技术的创新最终还是应当回到人类最初录制声音的原点——无损的录制,完美的重放。% G$ i% q/ M, M, t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