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乐”一词,原出自于意大利语musica da camera,英语中的Chamber music,德语中的kammermusik,法语中的musique de chambre等,都是同一词源的译名。Camera一词,意思是“厅、室”的意思。在巴洛克时期,室内乐一词就被广泛使用,凡是在室内演奏的音乐,统称为室内乐。要注意的是,室内演奏的音乐,不是指在平民百姓家中演奏的民谣,而是指在贵族大厅中演奏的有艺术气息的音乐。
到底何为“艺术气息”?我想,应当包括:适度的礼仪举止,耐人寻味的理性气氛,这里当然没有粗鄙的气息,而只有洗练的事物才会受到推崇。这一切被保留了下来,直至今日。
室内乐的体裁十分丰富,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等等不一而足,而四重奏是近代室内乐的核心,海顿被公认是这一体裁的完成者。经莫扎特到贝多芬,约半个世纪而达到巅峰。自此以后直至今日,弦乐四重奏都无法再达到贝多芬时期的光辉。
随着旧时代室内乐的衰微,取而代之的是浪漫主义作曲家的雅集。其听众是喜欢接近音乐的中产阶级和他们举办的沙龙。而这个时期的室内乐,更是增加了钢琴—这种具有丰富表现力的新乐器。十九世纪的作曲家不仅未钢琴寄托浪漫色彩的梦,在弦乐器方面更是致力于表现新色彩。从舒伯特的弦乐五重奏,到勃拉姆斯的五重奏、六重奏,以及德彪西的四重奏和勋伯格的《升华之夜》,这100年间的创作把弦乐器的美感尽情发挥无遗。
到了20世纪,上述古典的编制方式又被再度大胆打破,管乐器、打击乐器的采用,反映出这个时代,更重视的是色彩、节奏等刺激性因素。19世纪仅存的一点camera气息,在本世纪,已经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大幅变迁中荡然无存。
所以,大多数人还是更怀念18、19世纪的室内乐。
如果你也演奏过四重奏,就会体会到四件乐器之间的各种对话,有互相的安慰、各自的叹息、甚至是激烈的争吵和强烈的对峙,就如同四个人之间的感情和思想的相互激荡。由于四重奏织体的更透明,其心灵的交流更强烈于交响音乐。
我认为的历史上最伟大的室内乐演奏家,那就是华莱士.哈特涅以及他的7名乐队成员,他们就是泰坦尼克号上的驻船乐队。泰坦尼克号沉没的那个夜晚,他们身穿礼服,镇定地演奏着一首又一首乐曲,安抚着惊慌失措的乘客。音乐家们没有一丝一毫的恐惧,所有人都没有穿救生衣,也没有登上救生艇的意图,这8个人最后全部遇难,他们的生命永远停留在1912年4月15日的凌晨2:20分那一刻。他们演奏的最后一首乐曲的是圣歌《Nearer My God to Thee》(《更近我主》),还有哈特涅那句著名的:“先生们,今晚我很荣幸和你们一起演奏。”在哈特涅的葬礼上,乐队再次奏响了这首《Nearer My God to Thee》。
这就是室内乐的高贵之处,她永远属于那些少数的、举止优雅的、内心纯净而且充满伟大人格力量的人。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这样的人,从聆听开始。
第一张,巴洛克时期的室内乐
曲目包括:
泰勒曼:《E大调谐谑曲》、《D大调三重奏》
亨德尔:《A大调三重奏鸣曲,Op.5 No.1》
卡尔.菲利普.艾曼纽.巴赫:《E大调三重奏鸣曲,Wq.162》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d小调三重奏鸣曲,BWV 1036》
长笛:简-皮埃尔.郎帕尔、奥瑞尔.尼科莱
大键琴:艾迪特.皮希特-阿克森费尔德
大提琴:埃伯哈德.芬克
这张唱片包含的曲目,是室内乐早期的艺术形态,长笛三重奏就是近代弦乐三重奏和钢琴三重奏的雏形,只要把长笛换成小提琴就完成了这一质变。在那个时代,长笛的受欢迎程度不亚于小提琴。
演奏长笛的郎帕尔和尼科莱,是一对亲师兄弟,他们都受教于法国长笛大师莫伊斯。
郎帕尔是世界乐坛公认的20世纪资格最深、名望最高、口碑最好的长笛泰斗。2000年5月20日,朗帕尔在巴黎去世。小提琴家斯特恩说:“他是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音乐家,家他使得全世界重新以独奏乐器的角度来重视长笛。”法国总统希拉克也代表国家向他表示敬意:"长笛的乐音已经沉默了,这是充满悲伤与遗憾的沉默……”
尼科莱1948年在日内瓦国际长笛比赛中获第一名,1950年担任柏林爱乐乐团首席长笛,并同时在柏林音乐学院担任长笛教授。如同高尔韦一样在六年后离开柏林爱乐乐团,开始自己的独奏生涯。尼柯莱的技巧成熟,声无虚发,悦耳动听。他的音乐情感真挚、纯朴,毫无暧昧之处。他在柏林爱乐乐团时期,接触了晚年的福特万格勒,给予他很大的内在影响,促成他的音乐生命力不断壮大成长。他的演奏使长笛增加了光彩,闪耀着火热的生活气息。但他有所抑制,有所掌握,使音乐不失去应有的节制。对于作品有广泛的知识和深入的了解。他所表现出这种认真的钻研精神,和富有知性感的演奏是非常可贵的。
如果说郎帕尔是以灵活的节奏著称,高尔韦是以甜美的声音取悦听众,那么尼柯莱则以温暖而富有哲理的音乐受到整个音乐界的尊敬与爱戴。
在同一张唱片中,汇集了这两位大师的演奏,真是难能可贵。
唱片由ERATO公司录制,MHS出品,唱片上有几点进出内封套造成的轻微擦印,不影响聆听,其它都很好。
第二张,莫扎特的《降B大调弦乐五重奏,K.174》、《降E大调弦乐五重奏,K.614》,HEUTLING重奏团
唱片1966年录制于柏林,东芝EMI公司出品,品相和质量非常好。
第一首五重奏K.174,在莫扎特的弦乐五重奏创作中,是唯一一部创作于萨尔斯堡,因此本曲有着舒缓悠闲的气氛,乐章和乐念之间连接松散,有着嬉游曲的性格。而第二首五重奏-K.614,则有着无以伦比的崇高艺术境界,意境深远,结构严谨,有着清澈的美感。
第三张,贝多芬的《第14弦乐四重奏,Op.131》,布达佩斯弦乐四重奏
成立于1917年的布达佩斯四重奏团,是我们在唱片上可以听到的历史最久远的四重奏组之一。望文生义,大概不少人认为布达佩斯四重奏是由匈牙利音乐家组成的。没错,创始时候的四位演奏家都来自于布达佩斯歌剧院管弦院团。但经过人员变更,到了1936年,其成员已经变成清一色犹太裔的俄罗斯演奏家了。虽然如此,他们最擅长演奏的曲目却是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德奥古典与浪漫派的传统曲目,他们五十年代的贝多芬弦乐四重奏录音(CBS)就是这套作品最经典的演绎之一。1938年,布达佩斯四重奏团成为华盛顿国会图书馆的驻馆艺术家,直至1962年卸任(接替者是朱利亚四重奏组)的20多年间,每年在此演出20场音乐会。作为世界最大的图书馆的驻馆四重奏组,可以使用国会图书馆的“镇山之宝”——1936年由维塔尔夫人捐赠给图书馆的四把斯特拉蒂瓦里名琴!
唱片由CBS/SONY出品,品相和质量都很好。
第四张,舒伯特的《F大调八重奏,D.803》,柏林爱乐乐团八重奏
舒伯特的这部《八重奏》,与贝多芬那首著名的《七重奏》是一对姊妹篇。时间长达50多分钟,乐章之多,受到了莫扎特的小夜曲、嬉游曲和夜曲等曲式所影响。因此在聆听本曲时,尽可放松心情,大可不必过于严肃。
演奏这部作品的,是大名鼎鼎的柏林爱乐乐团八重奏,他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八重奏一样,也是由团中八位首席演奏家组成。
唱片的品相和质量都很好。
第五、第六、第七张,《女性作曲家创作的室内乐作品》,麦卡利斯特三重奏和朋友们
这套唱片的选材非常特殊,也非常少见。女作曲家本来就少,而她们创作的室内乐就更加少见。VOX公司能将其汇集在一起,相当难得。唱片录制于1977-1979年,VOX公司1979年的首版首刻。唱片的品相和质量都很好。
曲目包括:
芬妮.门德尔松.汉赛尔(1805-1847):《为小提琴、大提琴、钢琴的d小调三重奏,Op.11》
塞西莉.夏米娜德(1857-1944):《为小提琴、大提琴、钢琴的g小调三重奏,Op.11》
艾米.比奇(1867-1944):《为小提琴、大提琴、钢琴的三重奏,Op.150》
克拉拉.舒曼(1819-1896):《为小提琴、大提琴、钢琴的g小调三重奏,Op.17》
特蕾莎.塔莱诺:《b小调弦乐四重奏》
热尔梅娜.塔耶弗尔(1892-?):《升c小调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
莉莉.布朗热(1893-1818):《夜曲》、《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