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乐”一词,原出自于意大利语musica da camera,英语中的Chamber music,德语中的kammermusik,法语中的musique de chambre等,都是同一词源的译名。Camera一词,意思是“厅、室”的意思。在巴洛克时期,室内乐一词就被广泛使用,凡是在室内演奏的音乐,统称为室内乐。要注意的是,室内演奏的音乐,不是指在平民百姓家中演奏的民谣,而是指在贵族大厅中演奏的有艺术气息的音乐。
到底何为“艺术气息”?我想,应当包括:适度的礼仪举止,耐人寻味的理性气氛,这里当然没有粗鄙的气息,而只有洗练的事物才会受到推崇。这一切被保留了下来,直至今日。
室内乐的体裁十分丰富,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等等不一而足,而四重奏是近代室内乐的核心,海顿被公认是这一体裁的完成者。经莫扎特到贝多芬,约半个世纪而达到巅峰。自此以后直至今日,弦乐四重奏都无法再达到贝多芬时期的光辉。
随着旧时代室内乐的衰微,取而代之的是浪漫主义作曲家的雅集。其听众是喜欢接近音乐的中产阶级和他们举办的沙龙。而这个时期的室内乐,更是增加了钢琴—这种具有丰富表现力的新乐器。十九世纪的作曲家不仅未钢琴寄托浪漫色彩的梦,在弦乐器方面更是致力于表现新色彩。从舒伯特的弦乐五重奏,到勃拉姆斯的五重奏、六重奏,以及德彪西的四重奏和勋伯格的《升华之夜》,这100年间的创作把弦乐器的美感尽情发挥无遗。
到了20世纪,上述古典的编制方式又被再度大胆打破,管乐器、打击乐器的采用,反映出这个时代,更重视的是色彩、节奏等刺激性因素。19世纪仅存的一点camera气息,在本世纪,已经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大幅变迁中荡然无存。
所以,大多数人还是更怀念18、19世纪的室内乐。
如果你也演奏过四重奏,就会体会到四件乐器之间的各种对话,有互相的安慰、各自的叹息、甚至是激烈的争吵和强烈的对峙,就如同四个人之间的感情和思想的相互激荡。由于四重奏织体的更透明,其心灵的交流更强烈于交响音乐。
我认为的历史上最伟大的室内乐演奏家,那就是华莱士.哈特涅以及他的7名乐队成员,他们就是泰坦尼克号上的驻船乐队。泰坦尼克号沉没的那个夜晚,他们身穿礼服,镇定地演奏着一首又一首乐曲,安抚着惊慌失措的乘客。音乐家们没有一丝一毫的恐惧,所有人都没有穿救生衣,也没有登上救生艇的意图,这8个人最后全部遇难,他们的生命永远停留在1912年4月15日的凌晨2:20分那一刻。他们演奏的最后一首乐曲的是圣歌《Nearer My God to Thee》(《更近我主》),还有哈特涅那句著名的:“先生们,今晚我很荣幸和你们一起演奏。”在哈特涅的葬礼上,乐队再次奏响了这首《Nearer My God to Thee》。
这就是室内乐的高贵之处,她永远属于那些少数的、举止优雅的、内心纯净而且充满伟大人格力量的人。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这样的人,从聆听开始。
第一张,双长笛室内音乐
曲目包括:
奇马罗沙:《G大调双长笛协奏曲》,维也纳交响乐团室内乐团
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双长笛、中提琴和大提琴四重奏》
海顿:《双长笛和大提琴三重奏》
唱片的品相和质量都很好。
第二张,莫扎特的《降B大调弦乐五重奏,K.174》、《降E大调弦乐五重奏,K.614》,HEUTLING重奏团
唱片1966年录制于柏林,东芝EMI公司出品,品相和质量非常好。
第一首五重奏K.174,在莫扎特的弦乐五重奏创作中,是唯一一部创作于萨尔斯堡,因此本曲有着舒缓悠闲的气氛,乐章和乐念之间连接松散,有着嬉游曲的性格。而第二首五重奏-K.614,则有着无以伦比的崇高艺术境界,意境深远,结构严谨,有着清澈的美感。
第三张,贝多芬的《第九“拉索莫夫斯基”弦乐四重奏中第三首》、《第四弦乐四重奏,Op.18 No.4》,斯美塔那四重奏团
在三首“拉索莫夫斯基”弦乐四重奏中,第三首是最明朗有力的作品。第一乐章布置有序,第三乐章不是谐谑曲,而被设计成优雅的小步舞曲,不停顿地进入对位手法写成的终曲。在这里,高度展现出贝多芬登峰造极的作曲技巧,因而闻名遐迩。本曲也拥有了“英雄四重奏”的副标题。
唱片由西敏寺录制,日本皇声公司1966年出品,品相和质量都很好。上世纪西敏寺录制了大量的室内乐,现在除了日本公司发行的,再也找不到了。幸运的是我还有少量这类唱片,除了斯美塔那四重奏团外,还有维也纳音乐会四重奏团的、巴瑞里四重奏团的……
捷克斯洛伐克的斯美塔那四重奏团,存在时间1945年-1989年,名字显然来自他们尊敬的作曲家斯美塔那。他们组建于纳粹占领时期的捷克,前身是1943年组建的捷克音乐学院四重奏组。成员是学院里的四个学生:Jaroslav Rybensky(一提),Lubomir Kostecky(二提),Vaclav Neumann(中提,即捷克著名指挥家瓦茨拉夫·纽曼,后来称为捷克爱乐的艺术总监),Antonin Kohout(大提)。1945年11月6日正式以斯美塔那四重奏团的名字作公演,后来一提和中提换了位置,但是1947年Neumann扔下小提琴拿指挥棒去了,Rybensky1956年健康原因离开。坚持到最后的组合是:第一小提琴:Jiri Novak,第二小提琴:Lubomir Kostecky,中提琴:Milan Skampa,大提琴:Antonin Kohout。1989年的告别音乐会选择在布拉格的一家修道院中举行,四位白头发、白胡子的老人家精湛的演奏,如同用一生在演绎音乐。而当他们颤颤巍巍地起立谢幕的时候,其情景真是伤感,正如麦克阿瑟的名言:“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第四张,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维也纳八重奏团成员演奏
维也纳八重奏团非常著名,他们录制了许多室内乐名片,这张就是其中之一。另外,其中第一小提琴就是著名的斯特劳斯大师—维利.博斯科夫斯基。这张唱片是DECCA的“HIFI FIDELITY”录音,唱片很好,只是外封套边缘开裂磨损,用胶带粘贴,但不影响聆听,请注意。
第五张,竖琴室内乐
曲目包括:
拉威尔:《引子与快板》,德尔姆四重奏团
巴克斯:《挽歌三重奏,为竖琴、长笛和中提琴而作》,罗伯尔斯三重奏团
德彪西:《《为竖琴、长笛和中提琴而作的三重奏》,罗伯尔斯三重奏团
玛丽莎.罗伯尔斯是出生于1937年西班牙、是世界上最知名的竖琴演奏家之一。1953年,她十七岁时在音乐会上首次亮相,与长笛艺术家郎帕合作演出莫扎特的《长笛与竖琴协奏曲》。1958年,她结了婚,并于1960年,到英国定居。1971年,她成为了皇家音乐学院的教授。她的演奏曲目包括了法亚、阿尔贝尼茨、莫扎特、贝多芬、布里顿、古诺、皮尔涅等人的作品。
这张唱片由ARGO公司1969年出品,品相和质量非常好。
第六张、第七张:2LP,巴托克的《全部小提琴和钢琴音乐》
小提琴:塞尔吉奥.卢卡
钢琴:保尔.舍恩菲尔德
单簧管:大卫.希夫林
曲目包括:《第一、第二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第一、第二狂想曲(民间舞曲)》、《罗马尼亚民间舞曲》、《对比》。
唱片录制出品于1981年,NONESUCH公司的数码录音,唱片全新未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