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味掌声//
玩味掌声//一个新兴城市的古典交响乐音乐会,有时并不是出于真正的市场刚需,更多是对吃饱了饭的人们在精神追求上的催促和维护,它更像出嫁新娘的嫁妆,不管是否用得上,但必须得有。
深圳大剧院重装升级后第一次过来听音乐会,疫情防控下能演出马勒第三交响曲,是比较意外的,因为这个曲目是大部头大编制,有女声合唱和童声合唱的安排,一百来号人的乐团加上两组合唱团的成员已近二百人了,整个演出舞台显得很局促,那场景,就像这帮人给逼到了墙角,特别的无助。还好,音乐音响效果特别的好,比深圳音乐厅的效果感觉更靠近、更真实,这对音乐会现场表现是难能可贵的。宁波交响乐团是个年轻的乐团,团员基本清一色的青年才俊,敢于挑选马勒的曲目,肯定是大胆的,也许更多是为了突出“高大上”的需要吧,毕竟深圳大剧院艺术节,不能总是在莫扎特舒伯特李斯特这些耳熟能详的几位“特”那里打转。马勒跟瓦格纳是一路风格,他们的宗旨是:要玩就玩大的,跟电影界的大腕导演不屑拍低成本电视剧一样。
我们都知道,不管是赌场还是商场,大的一般人玩不起,玩得起的人都不一般。
为了表现出不一般,必须玩大的!
马勒第三交响曲,是以自然、哲学思考为主题的曲目,充满想象,更有宗教哈里路亚的赞美诗,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是没法领会和感受进入角色的。所以,结合历史、人文、资历、配备,我对这场演出也没有抱太大的期望,也就是把这次观看作为在朝九晚五劳碌奔波家长里短柴米油盐满身疲惫之后难得的一次放风。
交响乐团的江湖,跟所有的浆糊是一样的错综复杂论资排辈,普通乐手先到位等着,调好音,摆好谱,他们出场是没有掌声迎接的,这时观众们都在聊天玩手机,或者刷微博微信。
也许,这就是生活!
当乐团小领导(首席小提琴)单独出场的时候,鼓掌的带头大哥(托)才带动观众鼓起掌来,待观众热身得差不多了,指挥家就会精神抖擞的从一侧出场了,这个时候的掌声一定要比刚才热烈持久,一定要表现出一种期待已久而终于得偿所愿的感动。(音乐会都会安排个鼓掌的托,多数听众拿不准什么时候该鼓掌,什么时候不该鼓掌,所以要有人带路。)
乐章乐段之间的掌声意思到位就行了,可按各自感觉的精彩程度加料,尽兴就行。
最体现音乐会精彩程度、人情世故、整体互动水平的是音乐会结束之后,这个时候鼓掌的带头大哥和乐团的综合水准能一览无遗。当一段总结性乐段的最后一个音符结束,指挥家将指挥棒在空中定格数秒,意味着音乐会标准曲目已经演奏完毕,这个时候会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还会夹杂着好像是不由自主的叫“好”声,其实千万别认为掌声雷动持久就是对节目精彩的认可,更多时候掌声是出于礼节,表示对劳动者(演出者)工作的尊重。另外,就是观众坐了那么久,又不能聊天、不能拍照玩手机,累了困了,顺便释放情绪图个欢快。再者,就是通过不断且热烈的掌声多占点便宜…就像买了个手机,硬要商家送个手机保护壳一样。
音乐会演唱会都有“返场”这么一说,叫encore(安可),古典音乐会也不例外,但古典音乐会最早局限于王宫贵族的小圈子,他们在人前会表现得更加矜持含蓄,顾及斯文,所以通过掌声的节奏来表达这种诉求(有些确实也是真正精彩,没听尽兴的)。
第一轮掌声渐弱,指挥致谢后转身离场,直至消失在幕后,而乐团其他成员还停留在舞台上,加演或者不加演这时就显得很暧昧了,这情景,观众觉得加演有戏,第二轮掌声再次强烈起来,这个时候的掌声节奏,表现出一种肯定、一种满足、一种意犹未尽,就是希望再演一曲,指挥再次出场,含笑致谢示意,观众也在使劲地鼓掌不愿离席,只见指挥在幕后和台前来来回回走了三四回,掌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现场甚是热闹。
我到是喜欢行不行给个话的干脆态度,不喜欢拐弯抹角半推半就欲拒还迎的扭捏作态模棱两可,但是,尊重传统文化的繁文缛节也需要得到传承。
其实,指挥也是见机行事的,看到稀稀落落的观众席,心里跟明镜似的,也知道这些掌声是怎么回事,三四回高潮迭起的掌声都笑纳了,慈祥地对观众再次鞠了个躬,转身一扬手,那意思是“伙计们,下班吧”,只见乐手们就纷纷起身带着乐器离开了,最后还是没有加演。
一部交响曲,近90分钟,没有中场休息,,指挥是六十多岁的老人家了,整场站着舞动,大汗淋漓,谱架上挂着的擦汗毛巾都能拧出水来了,能不累吗?!那些年轻的乐手还等着下班后到对面城市广场的酒吧街上就着深南大道的夜色喝一杯呢。
双方的较量你来我往暗藏玄机,真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其实,观众也没有多扫兴,虽然返场加演(encore)是约定成俗的传统,但也不是一厢情愿一成不变的事。
知足吧,能以这样的票价观看一场费用高昂的音乐会,还得感谢政府呢。
对于所有辛勤劳动的人们,都应当获得热列的掌声和赞赏,不是吗!
我是个做图书馆设备用品的,音乐是外行,只是看个热闹,然后回家睡个好觉。
纯粹个人体会、想象、理解。 {:4_472:}{:4_472:}{:4_47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