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人 发表于 2018-3-11 09:48:19

古典音乐是音响的试金石

现时市面上很多标榜Hi-Fi的音响设备,其实就是靠“歪曲”声源的本来面目以博取眼球的。它们不能正确地表现音乐关系,不能和谐地回放音乐作品。如此“三观不正”的设备,为什么还会“好评如潮”呢?

相当多的音响发烧友其实是不“听”音乐的,反复放的也就是某几位歌星唱的某几首歌,追求的是声音对耳朵的强刺激,并认为自己是区别于“音乐发烧友”的“器材发烧友”。



并没有什么独立于音乐发烧的器材发烧友,正像没有不会做菜只喜欢敲菜锅的大厨,不会出庭辩论只喜欢站在法院门口晒太阳的律师一样,不能欣赏音乐作品和辨析乐音优劣的音响发烧友,同样是不成立的,最多算赝品发烧友。

音响设备,除了少部分是工具性的,比如会场扩声、录音棚监听,绝大部分是用来欣赏音乐的,这是终极目的。

自认为是音响发烧一群的,一般在理性上都承认要追求不失真的完美再现,而音色复杂、感觉丰富、最难以优质回放的就是古典音乐,没有之一。



古典音乐无论是乐器音色、演奏技巧、乐队编排,还是最终的音色呈现,都有很严格的规范和悠久的历史积淀,是有标准可参照,有感觉可拓展的,所以能用来考评设备。经常看到一些“器材发烧友”们写的,诸如“人声完美”、“定位很准”之类的话,似是而非。

人声没有统一的完美,只有各自的特点,听李健歌曲录音的人很多,现场听过李健唱的人很少,怎么就判断出完美了呢?定位准确就更扯了,没有演奏现场的规范比较,定位准不准哪里能知道?



所以,评测音响设备的好坏,古典音乐的表现能力,包括乐器的音色、乐队的场面、情绪的展现等多个维度,是试金石。

音响发烧友必须了解乐器本来的音质音色,有大量的音乐会体验,对作曲家的作品、演奏家的风格有详细的了解,才能知道音响设备弄出来的声音对还是不对,这需要一定的学习过程。

器材发烧友们经常会争论比如是1794芯片好还是9018芯片好,其实没有意义,能完美重现音乐的就是好;新的电路也未必比旧的好,不追求音乐更真更美,标新立异专事搞怪就是不好。

对于音乐,发烧友可以选一个侧重点去作为评判手段,比如音响设备对钢琴声的回放是比较困难的,在录音大致优秀的前提下,市面上90%的音响系统都不能很好地去展现这件乐器。钢琴动态大、音域宽、谐波丰富,这还不是最难点,其“延音”的准确表现更困难,尤其在协奏曲中,需要音响系统有极高的信噪比和足够小的互调失真。


Liszt Piano Concertos No. 1 In E Flat: I. Allegro Maestoso Non Troppo Presto
Sviatoslav Richter;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 Liszt Piano Concertos No. 1 & 2




乐队一起来,延音没有了,亦或从头到尾钢琴延音都听不到,钢琴成了木琴,这表明音响系统存在很多劣化的技术点。一般说,“点状音”的乐器,比如定音鼓、琵琶、三角铁,非常考验音响的频响特性和失真度;“线状音”的乐器,如小提琴、长笛、双簧管,非常考验音响的谐波放大能力。钢琴既有点状音(快速敲击琴键),也有线状音(敲击琴键后手不松键,或者踩下踏板),所以比较难办。

所谓“声场定位好”、“三段平衡”,往往和“点状音”乐器的呈现水平有关;而“声音通透”、“完整优美”,往往和“线状音”乐器的回放水平有关。



而一般发烧友对“大部头”交响乐之类也是权当作为整体听感而用,多个乐器发声无论是对自身的听觉或是眼前音响的水平都可以说是考验。反之鸣奏曲和协奏曲更得他们的欢心,这也恰合了为何他们偏爱突出单一人声的音乐。

大学中文系的老师都会说,写出好的文章需要有古汉语的修养,套过来用,正经意义上的音响发烧友,需要有古典音乐的修养。音响器材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而考核技术的正是艺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典音乐是音响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