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dric 发表于 2017-7-21 18:52:18

【黑胶唱片7-21】【舒伯特《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天鹅之歌》】【3张一套】

本帖最后由 fredric 于 2017-7-21 18:51 编辑

01、软件类别:LP黑胶唱片02、软件单位:张03、软件数量:3张04、软件来源:二手05、软件包装:纸套06、软件成色:10成,详见介绍07、外包成色:10成,详见介绍08、版本类别:欧美版09、版本序列:不知10、版本编号:不知11、软件价格:190元3张,包顺丰12、播放状态:好13、置换方式:先款后货14、能否议价:不可15、运输包装:瓦楞纸板+发泡包装16、邮寄方式:顺丰快递17、邮寄费用:卖家包邮18、买家确认:标准语为“我要了”(仅此三个字)。19、卖家确认:回复买家的标准语“确认”(仅此两个字)。20、本网站中介:支持中介21、付款方式:         工商银行,开户名—鹿放,卡号—955888 ,0200, 003991733   建设银行,开户名—鹿放,卡号—6217,0000,1005,0370,256   支付宝:szhsh111@sina.com   微信:1561139487322、联系电话:1561139487323、售后保障:协商24、附件说明:此唱片同时也在线下店中出售,可能随时被卖掉,请尽快出手,以免耽误。
男中音独唱:迪特里希.菲舍-迪斯考钢琴伴奏:杰拉德.摩尔    唱片由EMI录制,品相和质量都很好。    这些及其它歌曲都是菲舍-迪斯考于上世纪50年代在EMI录制的舒伯特艺术歌曲,耗时15年。他在完成这一壮举之后即转入DG,曲制作规模更大的歌曲专辑。令人惊奇的是,早期的嗓音和歌唱手法,至今更富于青春气息,期间的反差十分令人神往。所以《企鹅唱片指南》评为三星。

《美丽的磨坊女》
   《美丽的磨坊女》是舒伯特从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缪勒的同名长诗里,选出其中二十首谱写成的声乐套曲。作于1823年。舒伯特著名的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是浪漫主义题材声乐套曲的典范。它不仅是舒伯特自己的经历和内心真实情感的写照,更是他对艺术歌曲的热爱和执着追求的更高形式上的成果,对这一体裁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长诗所描述的主人公是一个朝气蓬勃满怀幻想走向生活旅程的青年。在孤独流浪中,他被雇为磨工,并深深地爱上了磨坊主人的女儿。但是,他的忠诚并没有打动磨坊主女儿的心,她却爱上了一个猎人。爱情的不幸使青年磨工陷入极度的悲观和苦闷之中,最后他投进清澈的河水,到水底去寻找慰藉。    这部具有鲜明抒情风格的套曲,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强烈的戏剧性,它反映了当时在奥地利反动统治下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郁闷、悲愤和对于光明幸福的热切期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十九世纪欧洲封建复辟时期的社 会现实。同时,这部套曲也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命运和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怨恨。    套曲中除了青年磨工(第一人称)的形象之外,还有辅助的形象。一个是人格化了的小河,它是主人公的忠实朋友、伴侣和唯一的安慰者;另一个是主人公的情敌——猎人。它们都是在钢琴伴奏中加以体现的。    故事的结局是不幸的,但是整个套曲的情绪却是明朗、抒情的。这说明当时舒伯特虽然处在苦闷、彷徨和悲观失望中,但他对生活却仍抱有幻想、充满希望。他认为“悲痛使人的辨别能力敏锐起来,使人们的精神坚强起来”(1824年3月25日日记),“我的音乐作品是从我对音乐的理解和对痛苦 的理解中产生的,而那些从痛苦中产生的作品,将为世人带来幸福”(1824年3月22日日记)。《美丽的磨坊女》这部声乐套曲在创作思想上和作曲家所追求的理想是一致的。    《美丽的磨坊女》充满了浪漫主义细致敏锐的感觉。舒伯特将诗与音乐,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加以融合,赋予它更多的内涵和哲理性。在春天大自然怀抱里所发生的悲剧事件,为套曲奠定了诗情画意和由乐观逐渐走向哀伤的悲剧性浪漫基调。从整体上看,套曲的布局很紧凑,在这部独角戏里,故事随着磨工的每一首日记式的诉说而展开,在音乐内在的动力和剧情紧凑的进展、人物情绪的每一个变化中,故事一步一步推向高潮,走向结束。这部套曲除了在音乐上做到抒情性、戏剧性、叙事性三者结合外,还高度重视人物内心情绪的细致刻画、情景的交融和环境、气氛的烘染。“情与景的描绘在人声与钢琴伴奏中,得到细腻、形象、生动的表现。磨工内心的矛盾痛苦和逐渐复杂的情感,都被舒伯特化解在精致、含蓄、细微的对比和抒情性的音乐中。”套曲中没有像歌剧咏叹调那样起伏很大的、戏剧性很强的旋律,没有人物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的描写,一切矛盾冲突都体现在主人公的心里。磨工爱痛交织的情感特点,也正是舒伯特二元心理特征的体现。 舒伯特与德奥民间音乐,有着天然的、极密切的联系。在这部套曲中,舒伯特把德国民歌特有的旋律进行方式,巧妙地运用在他的歌曲中。《美丽的磨坊女》的旋律,基本上在单纯的自然音体系里,没有太多的变化音,同时采用对句结构和换尾不换头的民歌体,风格简练、纯朴,符合磨工青春年少的人物形象。如套曲中的第二首歌曲《向何方》和第一首《流浪》,都是建立在民间的音调上,情绪欢快明朗,它们的美妙在于纯朴简单和清新的青春气息。

《冬之旅》
    舒伯特的《冬之旅》是菲舍尔•迪斯考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套曲目,他十八岁就第一次公开演唱这套歌曲集,当时还因为联军轰炸柏林,演唱会在中途不得不中辍避难。之后他在以战俘身份驻扎意大利的时期,也在军医院的帐篷里为伤兵和将官举行过一场非正式的冬之旅演唱会。这套曲目陪他渡过了许多人生的第一次和重要时刻,在他的心里,与这些事件紧密的结合,也因此独占一个特别的地位。至于他和钢琴家摩尔的合作,则是一老一少,透过音乐建立起来的一段忘年之交,在他一九五一年与摩尔结识时,摩尔的演奏生涯已经走到日暮黄昏的阶段,但是菲舍尔•迪斯考以他对艺术歌曲的热爱和深刻研究,激发了摩尔穷其一生所未遭逢的求知欲和灵感,从此两人成为二十世纪唱片史上合作时间最长的搭档。这份录音完成于两人搭档的第十一年,是菲舍尔•迪斯考多次冬之旅中被视为艺术境界最成熟的一份。    舒伯特的《冬之旅》是德国艺术歌曲文献中最重要的连篇套曲,其在诗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声乐与钢琴的相互补充、音乐优美与深度兼顾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顶峰。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只有《美丽的磨坊女》和舒曼的《诗人之恋》、《妇女的爱情与生活》和《连篇套曲Op.39》,但在规模上都不如它庞大丰满。为了表达原诗的情感,作曲家在节奏、旋律、织体、调性方面都根据原诗的情绪进行了处理。使其在情感上产生更强的感染力。    舒伯特的《冬之旅》是根据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缪勒的同名诗歌而创作的,为舒伯特艺术歌曲的代表作。他受原诗的触动写成了由24首歌曲连贯起来组成的声乐套曲。这是一组抒情的音乐诗,一部音乐配成的戏剧。舒伯特着意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了缪勒诗中那个寂寞、孤独、对现实不满、追求渺茫理想王国又终不可得的苦闷灵魂。他离开熟悉的城市和那已嫁给财主的负心情人,一个人走在那一望无际的冬日旷野,望着朔风中的风信旗和冰封的河面,听着风雪声和邮车的叮铃声,避开林中的恶狗和不详的乌鸦,触景生情,感慨万分。人间的冷漠和凄凉,再这里得不到同情和怜悯,永远是陌生人、流浪人。他要避开这浮华尘世,在飘忽的旅途中寻找内心的安宁。可以说,这是舒伯特内心的披露,它深刻的反映了作曲家这个阶层和同时代人的思想情绪。舒伯特努力挖掘缪勒优美诗句中的韵律和音调,使套曲蕴涵了无限的诗意。他遵循浪漫派“打破各种文艺门类界限”的主张,是音乐里有戏剧、歌唱中有诗文;他还破除了古典的一些严格规范,根据诗的内容、韵律,在旋律、和声、调性布局及曲式上都有所创造,尤其是提高了钢琴伴奏部分的表现力,使之不再仅仅外在地模拟形象和音响,而是生动地刻画有自然环境烘托出来的人物的内心情感,从而事歌词、旋律、伴奏融为一个整体。本文所写的《冬之旅》声乐套曲,舒伯特的朋友们起初并不欣赏这个套曲,因为他在这之前从未写过如此深邃的作品。舒伯特天生的音乐天才使他抓住了诗歌的内涵,通过音乐把他表达地很透彻。   《冬之旅》中的隐性复调织体主要有“对比式”和“模仿式”两大类。比如第4首《凝结》,它的前奏是左手旋律与右手三连音分解和弦的结合,就钢琴声部自身而言,它属于主调织体的类型。但当人声进入时,钢琴声部的左手部分就与人声构成对比式的声部进行,而钢琴声部的右手部分则成为二者之间的和声音型。第8首《回顾》中,貌似主调织体的钢琴声部还与人声部分构成巧妙的相距一拍的八度模仿式进行,这是作曲家注重和声低音“旋律化”写作所构成的独特的效果,更需要我们钢琴演奏者认真分析挖掘,并在演奏中突显这些富有特色的“模仿式”进行。第2首《风标》的引子,在织体上是简洁的“齐奏”,但它以抑扬流动的节奏、和弦分解式与助音式相结合的音型,既描写了撇风吹着我爱人家的风信旗,它不断旋转在屋顶上的“外在风景”,又刻画了主人公对“旧情人”瞥变的心灵像风信旗变幻无常的怨恨心情。而第18首《风雨的早晨》的引子就以十六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交替、连音与跳音的交替、强有力的力度、高音区与低音区的对比形象地描绘出“狐暴撕毁了天空苍白的衣裳”的情形。这里的演奏要节奏准确、跳音果断、富有力量,从而在作品的一开始就给听众以鲜明的音乐形象。《冬之旅》最后一首《老艺人》的钢琴声部的音型和织体是最为简洁也最富有艺术效果的。作品的引子是几个五度音程与三度进行的旋律的交替,在人声进入之后仍然以引子作为伴奏。人声演唱时,钢琴是空五度音程;人声停滞时,钢琴是三度旋律进行。巧妙地描写了摇琴老艺人的形象,深刻地揭示出老艺人内心的悲伤。   《冬之旅》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它对诗歌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以及其浓郁的悲剧性,它的悲剧色彩不是壮烈的英雄史诗,也并非凄婉的哀怨,它的主题是旅行,旅行在人类行为上是极富象征意义的:一个人挥别过去并且带着记忆开始新的一段生活。   《冬之旅》所展现的正是这样一幅冬日图景,在街道上,在城镇中,在河边,主人公彷徨,呐喊,愤怒,绝望。从第一首音乐开始,慢慢就可以体会的到,这个流浪者所告别的并不只是逝去的爱情,他告别的是曾经的幸福和希望。在这段漫长的旅途中,主人公的情感经历了非常波折的变化,虽然他希望重新找到自己,但是面对现实的他最后还是只能走向绝望和万念俱灰之中。之所以绝望,正是因为他曾经抱有很大的热情和投入了强烈的情感去追求自己理想的新生。    整个作品之中的情感是多变的,有表现幸福温馨回忆的例如《菩提树》《春梦》,也有表现热情和奔放情绪的如《邮车》《风信旗》,也有伤感和失落情绪比如《晚安》《乌鸦》《在河上》等,还有情感压抑中的爆发和抗争比如《暴风雨的早晨》。
《天鹅之歌》
    相传天鹅在临死前的哀啼格外凄美,后人於是将艺术家、音乐家、或是文学家生前最后的作品称为天鹅之歌。而目前这组舒伯特「天鹅之歌」连篇歌曲集,是出版商哈斯林格(Tobias Haslinger)於舒伯特在1928年过世后,将其生前所作两组不同诗人的歌曲,加上最后作品「信鸽」所集结而成。这部歌曲集计有14首歌,前七首是以瑞尔斯塔(Ludwig Rellstab)的诗谱成,接续的七首是海涅(Heinrich Heine)的诗,最后一首「信鸽」则是诗人赛德(Johann Gabriel Seidl)的作品。    严格说来,《天鹅之歌》并不能称之为连篇歌曲集,毕竟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作品风格,再加上本曲是由出版商集结而成,没有前两部作品《美丽的磨坊少女》以及《冬之旅》中,单纯的情节主轴或是一气呵成的心情抒发。而既然主体由两名诗人之作所架构,每一首歌也都缺少了必然的逻辑性关系,但却因此每一首歌曲皆能自成一格,也都有自己的独立想像空间,而不必硬是被放在整体架构之中拼凑思考。另一方面,关於舒伯特生前是否有意将瑞尔斯塔与海涅的诗集合发表,至今仍旧不得而知。    作曲者舒伯特对不同的诗人一向有不同的作曲风格,前七首瑞尔斯塔较为宽广而抒情,可从中听到作曲者过去音乐手法的再现。诸如第一首《爱的讯息」,彷佛又听见了《美丽磨坊少女》中的流水声;而在《春之渴望》中也可见到以快速三连音伴奏的早期手法。反之,海涅的诗本身就取材於真实生活的体验,有丰富的表情语言,舒伯特在晚期对海涅诗作的处理则是明快、精简、而具张力。最后一首由赛德所作的「信鸽」,是名符其实的天鹅之歌,也就是舒伯特真正生前最后一首作品,他以单一节奏贯穿全曲,气氛轻松而旋律优美,彷佛听见舒伯特离世前在面对病魔的袭扰时,依旧沈醉於欢乐的乐声中。    “从来没有一位作曲家,能够探索到人类的悲痛,会像舒伯特似的达到如此感人的程度。”

    菲舍-迪斯考德国男中音大师,曾在柏林师从G•瓦尔特和H•韦森伯恩,随后进柏林高等音乐学院深造,1943年因服兵役而中断学习.菲舍尔-迪斯考1947年在弗赖堡首次登台演唱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次年在威尔第的歌剧《唐•卡洛斯》,中唱波沙。1948年在柏林广播电台演唱《冬之旅》,并在莱比锡举办了首次独唱音乐会。1951年,迪斯考分别在爱丁堡音乐节和伦敦等地举办舒伯特歌曲独唱会,轰动欧洲大陆,从此被誉为"二战后最杰出的艺术歌曲演唱家"。    菲舍-迪斯考保留有1000多首曲目,录制了舒伯特、舒曼、沃尔夫为男声所作的全部歌曲和贝多芬、布拉姆斯、李斯特、理查•施特劳斯等的大部分歌曲。他录制的舒伯特的《冬之旅》、《美丽的磨坊女》和《天鹅之歌》,是他最出色的演唱.富特文格勒称,听了他演唱的《亡儿之歌》和《旅伴之歌》,"才领悟到马勒的伟大".除艺术歌曲外,菲舍尔-迪斯考参与安曲的演唱,他掌握的歌剧角色也不胜其数,在他的歌剧录音中,最出色者是与贝尔冈齐合作的《弄臣》和与普赖斯•雅诺维兹等合作的《费加罗的婚礼》。    菲舍-迪斯考是二十世纪灌录过最多艺术歌曲唱片的歌唱家,这个纪录不仅仅是空前,也将绝后,因为他所设下的高标准,不管在数量和品质上,都让后来的歌唱家难以超越,他可能没有想到,他为了提倡艺术歌曲所做的努力,竟然让后世的歌唱家面临市场饱和的困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黑胶唱片7-21】【舒伯特《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天鹅之歌》】【3张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