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京剧与交响乐。
七十年代的文化艺术以现在的标准和状况来看,完全可以说缺乏活力枯燥单调。比如从歌曲这方面来看,统一制式的革命歌曲流行于江南塞北的每一个角落。我还记得学唱过许多为最高指示谱曲的语录歌曲。再从戏剧这一部分看,全国性的正式大戏种就是先后出现的八个革命样板戏。当然还有各地依椐这些样板戏编排产生的许多小戏目。无论是大型的八个样板戏还是众多的地方各类戏曲,其内容都局限在颂扬革命英雄主义、赞歌新时代、表现好人好事这几点上。不过在当时人们还是真正地得到了满足。从某种特定角度和层次而言也称得上欣赏到了艺术。这是因为人们当时的知识有限。更谈不上艺术的想象力与审美能力。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除了革命的文艺,还有什么呢?不知道。
数十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人们从不知道不懂得人为何会与艺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在不知不觉中懂得了许多。至少是比较和选择的可能性大了很多。正因为是这样,产生于七十年代的绝大多数“艺术”早已被忘记,消失的无影无踪。它们很难很难,差不多是永远不会再出现了。
但是也有例外。诞生于六十年代后期至七十年代前期的一些艺术作品,数十年来跨越世纪她们始终在陪伴着时代与我们在一起。这显然说明,真正的艺术必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她们既然不为数十年沧桑变迁之所动,就必然与时俱进流芳于百世。
根据早先出现于六十年代中期的《芦荡火种》改编而来的京剧《沙家浜》在八个样板戏中我认为可以排名于第三位(前1~2位为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也许有人会认为《智取威虎山》应在《沙家浜》之前。但是将这两戏作简单的分析:《智取威虎山》主要是依靠比较容易引人喜看的土匪情节特别是“打进匪巢”取得信任这一埸。其实从唱腔声韵这一点上看没有任何特点。完全无法在这个单项上与《沙家浜》相比。再其次从京剧的角度看,《智取威虎山》的京剧“板、眼、二黄、西皮”特征也明显不如《沙家浜》。就可以相信并认为《沙家浜》的艺术美感要胜《智取威虎山》于一筹。可以这样说:《智取威虎山》好看。《沙家浜》好听且回味更长久。
京剧《沙家浜》最精彩、最高潮的是“智斗”这一埸。由洪雪飞饰演的阿庆嫂端庄大气,唱腔极具韵味,嗓音十分清亮润厚。其极为优雅的韵板唱段:“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堪称美雅的经典!比如,“…摆开八仙桌…”这一句,“摆”字以明显的低音唱出然后非常平稳地恢复到前句的音量。就在这短暂却又明显然而衔接极佳的过程中,阿庆嫂的个性、居于胡传魁刁德一之上的大气凝练已展示出来。最后一句“…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详不周详……拖音(慢板)”更是表现出对眼前一切的蔑视矜持。
京剧《沙家浜》从京剧本身的功底唱腔这个角度看,由马长礼饰演的刁德一最佳的唱段是对沙奶奶的“到如今,你受苦受刑难忍耐,她袖手旁观稳坐在钓鱼台……拖音:唉…哀…”。最后以拖音发出的“唉…哀…”正是功底深厚的京剧二黄慢板。马长礼吐字清澈,唱腔具有优雅的京剧二黄板韵。而且稍加细品还可感受到非常细腻的抑仰顿止!
京剧的构成基础是:唱腔,脸谱,锣鼓,移步。角色:生、旦、净、丑。严格意义上说,革命化的样板戏没有也不可能做到京剧的细致标准。比如角色上无非就是敌我。脸谱上更不会象京剧脸谱一样化妆(只是正面人物有正面人物的长相反面人物有反面人物的长相而已)。至于移步,不用说当然是好人有好人的步伐坏人有坏人的脚步。在京剧《沙家浜》剧中,阿庆嫂对应的角色是花旦。胡传魁对应的角色是花脸。刁德一对应的角色是老生。
京剧《沙家浜》虽然拥有“智斗”这一极具美感非常经典的场次。但不足之处也是存在的。例如郭建光在与沙奶奶的对唱中有些笑声明显设计欠考虑连续出现多余不必要。在京剧《沙家浜》出来后不久,交响乐《沙家浜》问世。交响乐《沙家浜》无论怎么挑剔都可以说完美无缺!她设计讲究、细密,气势磅礴。她是很少有的革命题材文艺作品与大型现代交响乐有机结合的最佳体现。
交响乐《沙家浜》的人声表现由合唱、齐唱、独唱、对唱构成。如果以体裁格式来看,她应该归属于清唱剧。只是内中已有明显的京剧尾影。其最优雅的二处唱段分别出现在第一场“序曲”中的首次女声部:“…新四军英勇奋战沙家浜,子弟兵众乡亲鱼水情长…”这首次出现的女声齐唱以极具抒情意境的韵板轻声唱出,在转为哼音板“眼”后再由男合声以板接唱。是典型的浅唱低吟引出气势宏伟的快板。整个场次起伏十分明显而连接处非常自然。不知可不可以这样说,虽然是交响乐,但是从中能够感觉到“二黄与西皮”的旋律对接之后的韵律表现。
在第三场“敌冠入侵.报警”中,最优雅的唱腔仍然由女声齐唱唱出:“…莫非是想诱我亲人出芦荡,黑心毒手须提防…”。
此外,在指导员与沙奶奶的对唱中,从沙奶奶的第一次接唱开始,连续使用了5次回旋引入伴奏乐,充分表现出了情意与关爱的感情。
………。
人们常以“百听不厌”来形容优美的声乐艺术作品。我觉得仅仅是“百听不厌”还是盲目的。为什么会“百听不厌”?如果是因为每一次听都会有内心的感悟或者新的回味,或者,是二者皆有,那真的是百听不厌了。
▲:我所收藏的京剧《沙家浜》唱片、DVD、CD、及磁带。
▲:收藏的交响乐《沙家浜》唱片、CD、磁带。我还用KAKI635D录制了一盘质量极好的交响乐《沙家浜》。
▲:看完了《沙家浜》,各位再看看我可爱吗?!
好文章.阅后有同感{:4_472:} 好文章,好收藏。 文艺无论何时都是为政治服务的,就像现在...
对于那个特定年代的特殊文艺作品之所以能流传到现在,有其自身的存在并适应的内在因素。
根据《革命现代京剧》而创作的交响乐作品现在还能为交响乐会演奏的作品有许多,其中选自《自取威虎山》的片段“打虎上山”也叫做“迎来春色换人间”也是经常被演奏的脍炙人口曲目;从纯艺术角度而言,样板戏创作的顶风作品应该是《杜鹃山》,由其经典唱段《乱云飞》改变的交响乐《乱云飞》更是博大精深,几乎是每年春节交响音乐会的压轴曲目...
八大样板戏的每一部其实都是传统京剧不同流派的与现代音乐结合的不朽之作,拿楼主提及的《沙家浜》来说吧,郭建光是谭派 阿庆嫂是什么流派呢?{:1:} 八大样板戏之一呀! {:4_481:} 说得好!支持一下! 八大样板戏至今无能有出其右者!
页:
[1]